邵巍
【摘 要】体育也可以被称为体能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对人们的心理有所裨益,因此,在学校中,教师要认真对待体育课程,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迎接挑战,让中国成为运动强国。
【关键词】高中体育 重要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09
一、体育的重要性
(一)发展体能,促进心理健康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之前,体育在中国被视作野蛮和暴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融合,体育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国人所认可,也被正式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之一。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高峰,好的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开发身体优势,增强体能,让学生的精力更为充沛,从而更好地迎接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挑战。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也无法实现的,因为体育运动是动态的过程,它让学生的思维和肌肉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反复的体育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专注力、敏捷度和爆发力。不仅如此,体育还可以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在学习中达到更好的状态。一般而言,在高中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大部分学生都会经历忧郁、焦躁、苦闷、紧张等负面心理情绪,学生就可以通过跑步、羽毛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可以在派遣这些不良情绪,在体育竞技中享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心情愉悦,精神状态高昂。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比如手机、电脑、漫画、游戏机等,但是这些娱乐活动都对学生的视力或者身体有伤害,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身体健康发展。再加上现代学生营养摄取过剩或不均衡,许多学生都有肥胖的问题或者虚弱的身体状况,体育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在学校,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课养成对某种体育运动特别的爱好,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养成定期运动的好习惯。运动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调节饮食习惯,从而避免了肥胖等问题。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也可以帮助学生适当摆脱电子娱乐设备的诱惑,逐渐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培养体育精神,促进性格发展
体育是一门艺术,是力量的展示和较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学习体育中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指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所展现的优秀品质,这是在长期的训练和竞赛中逐步形成。常见的优秀体育精神有顽强奋斗、不怕困难、超越自我,这些是个人体育活动中的收获,是对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而在团队活动中,学生更将收获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理念,当下的社会中,任何机构的运作都需要团队一起努力,体育活动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在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中,学生不仅是在挥汗,他们的心灵也在成长,性格也在不断完善,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体育教学方法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从小学到初中,体育都是一门必修的科目,但是小学和初中的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基础训练,主要通过游戏和低强度运动对柔韧性和敏捷度的练习。高中阶段的体育是初中阶段的延伸,但是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初中不一样,教师应当认真对待体育教学,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了解体育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考核标准等。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有三方面:首先,在初中的基础上,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次,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这三个目标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总体纲领,体育教材和活动都是依照这样的目标,按照年级的变化,确定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因此,教师在研习了教学大纲后,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大纲要求,由难到易设计体育活动,要糅合进速度、灵敏和力量的训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教学大纲内容相似,但是,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体育课程除了要训练学体魄意外,还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形成。这样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特点,对于体育能力偏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放低标准,不要给学生太多压力。对于体育能力出色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学生不爱运动,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上,精神状态不佳,显得丝毫不感兴趣。一方面,这是由于高中学生学业繁重,精力不佳,体能下滑,另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太过传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步骤是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和户外时间,在高中阶段,体育学习分为体能锻炼和健康知识学习,健康知识学习有专门的书籍,为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发展和基本的体育知识奠定理论基础,而室外锻炼则是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的地方。一般而言,教师应当尽量将教学时间分配到户外锻炼,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书本内容来进行讲解,其余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吸收。
在进行室外体育活动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保证体育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热身活动,帮助学生拉伸肌肉,让身体进入运动状态,这个时间可以为1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拉伸运动,比如:下蹲、弯腰、摆肘等动作,从而保证关节安全。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进入热身状态。第二部分为正式课程,教师可以预设好要教授的运动,然后通过亲自示范来教授学生技巧或者技能。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这个部分的时间为二十分钟左右。第三部分是集合和总结,教师会利用课堂剩余时间总结大家的表现,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三)定期开展体育活动,营造体育氛围
体育对学生的塑造在于长期,为了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教师应当定期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这类活动可以分为两类:竞技类和教育类。竞技类活动包括班级竞赛、全校运动会等,教育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体育精神和体育知识的表现,包括优秀体育事迹分享、体育知识问答比赛等,体育教师可以联合学习,一起举办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体育氛围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逐渐发展起对体育的爱好。
总之,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黄金时期,帮助学生养成体育爱好,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