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为哪般

2015-05-30 06:05梁光源
环境 2015年9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垃圾绿色

梁光源

如果确实因为“质量问题”,建筑被拆除还算是“死得其所”。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型建筑仍在“青壮年”时期,就因为种种原因被拆除,造成巨大浪费。

在我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三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空前增加。

中国建筑“短命”、大拆大建现象的背后,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影响更是越发严重。

屡见不鲜的“短命建筑”

“我很高兴看到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印象里有些建筑建成也就十来年,为什么都要拆呢?”当记者与朋友聊起中国式建筑时,朋友感叹,“现在家乡很多地方都在拆建,听说在争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

在记者身处的广州,同样充斥着“短命建筑”的案例。记者在广州市荔湾区陈家祠广场看到,原先“余荫亲境”的绿化广场已被挖得面目全非。2010年,因广州亚运会开幕在即,广州市荔湾区耗资8亿元建成了陈家祠绿化广场,但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广州地铁八号线建设需要“推倒重来”。

类似广州陈家祠绿化广场这样“推倒重来”的短命建筑在各地并不少见。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不难发现许多不甚完整的“死亡名单”。2010年8月,曾是北京地标性建筑的四星级凯莱大酒店开始拆除,拆除后将建五星级酒店。而该酒店1992年才开业,2008年重新装修,使用年限仅为18年; 曾经见证中国男足挺进世界杯决赛圈历史时刻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988年投资2.5亿元建成,2007年被爆破拆除,使用未满20年; 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认为“设计寿命为50年、使用100年都没问题的大楼”,只用了15年就成了建筑垃圾,爆破拆除后,取而代之的则是仅比其高13米的建筑……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然而实际上,我国被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东泉认为,建筑“短命”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使得建筑寿命不能达到设计年限;二是建筑设计落后,人们审美水平提高后,发现以前的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街区等不能很好协调;三是土地升值过快,原来的建筑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土地价值,拆掉重建更合算。

“现在普遍选择拆除,多是为了追求GDP增长。一些省、市甚至建完就拆、拆完再建,弄水泥,炼钢筋,GDP一下就上去了。”业内人士坦言,如果确实因为“质量问题”,建筑被拆除还算是“死得其所”。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型建筑仍在“青壮年”时期,就因为种种原因被拆除,造成巨大浪费。

“基于所获得的拆除项目统计资料,如果将工程质量和规划违规视为合理拆除,则合理拆除占10%,不合理拆除占90%;不合理拆除中,我们再把功能滞后、商业利益和形象政绩原因视为严重不合理拆除,占比55%。”中国建筑科学院李晓萍说,之前,相关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大拆大建难以遏止的主要原因。

“短命建筑”除了城市规划考虑不周之外,更多的因素在于规划决策“家长制”,一些政府官员不顾资源约束,热衷于大拆大建带来“政绩”。 “目前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靠地方一把手的一句话。”

此前,曾有一位省级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现在普遍情况是‘一届政府一个规划。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喜好,有的领导刚上任就提出新概念,修改以前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不能说变就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杨解君认为,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让专业人士的意见得到真正体现。

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城市规划应保持延续性,要制定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规划方案;同时,要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制衡地方行政官员更改规划的权力,杜绝“一届政府一个规划”的现象。

大拆大建增加碳排放量

引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过的一句话——“建了几年或十多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是建成后还没使用就被炸掉,这些仍然能够长期使用的建筑变为废墟,无论是对资源或环境都是一场灾难。”

研究人员发现,按照“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的拆建比折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拆除建筑物的建筑面积约为4.6亿平方米,若这些被拆除的房屋使用寿命由设计的50年降低为实际使用的25年,按平均每平方米1000元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4600亿元。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委员会副主任陈家珑说,由于过早拆除了大量本不该拆除的建筑,中国建筑垃圾的总量不断飙升。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预测,中国每年由于建筑过早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量约4亿吨,约占我国垃圾总量的40%。

“现在中国每年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业内人士指出,据统计,过早拆除的建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如果考虑建筑再建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以及拆除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过早拆除将致中国每年新增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让钢筋混凝土堆砌起来的城市建筑“绿”起来,建筑业者绞尽脑汁想了很多解决方案。此时,我国“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也顺势而出。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建成的“绿色建筑”将减排二氧化碳229.8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不等于减少环境污染,建筑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例如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说,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冲击,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都把“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放在重要的地位。

此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节能研究所副所长徐斌指出,目前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重要的不是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高标准的建筑。当务之急是制定独立的建筑绿色拆除标准,明确如何进行绿色拆除,以及建筑物的各种废弃物如何进行最大化再利用。

2013年,国务院颁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建筑拆除管理作为绿色建筑十大工作重点之一。该行动方案提到,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正常使用寿命内的建筑,除基本的公共利益需要外,不得随意拆除。然而,该行动方案一直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

“目前,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环节已经被普遍关注,但拆除政策的研究还几乎一片空白,未能真正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副院长尹波对记者说。

百年建筑彰显城市韵味

“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短命,在建了拆、拆了建之间‘折腾。而欧洲、美国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是80年,实际平均使用寿命在100年以上。”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中国30年的平均建筑寿命,目前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以北京为例,如今北京城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都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有专家分析指出,过去国内和西方的建筑质量差距较大,但现在国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都能达到使用年限50年以上的标准。迥然不同的结果,东西方的观念差异是重要原因。

保护老建筑,在西方是一种普世文明。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但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

在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予以保护。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个废旧的电厂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成为一个书店。整个建筑至今还保持着发电厂原有的红色砖砌外形,甚至保留了四根醒目的烟囱。如今,这座上百年的建筑已成为巴尔的摩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美国工业文明历史、彰显现代商业时尚的经典。

一些市民和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我国部分城市规划就像摆积木,不是看谁的建筑品格独特、结实耐用,而是比谁拆的快、建的新,导致城市缺乏文化积淀和历史韵味。

“利用旧建筑是有效的绿色建筑策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说,国外已有众多案例证明,可以有诸多方法保障建筑可以不被肆意拆除。

巴黎的《城市规划和保护法》堪称世界上最全面、严格的城市建设法律体系之一,其对旧城区和古建筑的保护管理精细到了建筑外立面都不允许私自改动的地步;在以色列,政府则通过高额的拆除成本来阻止人们过度拆迁。

“哪些建筑该拆,哪些不该拆不应该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于尹波建议,应对建筑拆除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严格的建筑拆除审批程序,收取较高的拆迁费用,遏制过度拆除的态势。除此之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研究制定拆除税也是一种市场化调节方式。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垃圾绿色
绿色低碳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垃圾去哪了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倒垃圾
倒垃圾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