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工作链

2015-05-30 03:49余飞
电视指南 2015年9期
关键词:美剧创作工作

他参与编剧了45部以上影视剧

他有一支“编剧别动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

他是余飞

在这里,他秣马厉兵预知编剧技巧和影视行业“那些事儿”且看“飞说不可”

余飞

著名编剧,主要作品为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第三、四部。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电影家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从资方那里拿到第一笔钱,用这笔钱和一些虚无的热情麻醉自己的大脑,让它兴奋起来,做出要充满惊喜地迎接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诞生的姿态。然后开始在热情渐渐蒸发殆尽的过程中,自己既当参赛者又当评判者,淘汰掉无数点子,最终选取其中一个。再从“这一个”开始,试图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玄妙逻辑,开始“创意生提纲,提纲生分集,分集生分场,分场生初稿,初稿生定稿”的漫长孤独之旅。

这就是常规的一个编剧完成一部剧本的过程,而在当前环境中,这个过程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其他过程所代替:常规的单人作战渐渐开始演变为多人作战的团体创作模式了。不能排除有些编剧工作室只是单纯为了合理避税之类的事情而设立的,但更多的编剧工作室甚至编剧公司,设立的目的真的就是为了团队创作。

既然进入了团队创作,我们就不能再把编剧当作一个孤傲的、遗世独立的精神财富创造者,而要用产业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团队创作的每一环节,并对每一环节提出相对科学的要求,以便让团队工作更有效率和质量。

在地球上谈国家问题,谁也无法回避美国;同理,在地球上谈电视剧的创作,谁也无法回避美剧。说起团队创作,美剧的团队创作绝对是最有质量、最有效率的,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操作流程。

美剧首先会有一个“Idea”,也就是整个剧集的来源,或者说创意产生的源头。这些源头五花八门,都是由编剧或制片人挖掘出来的。包括编剧自己硬生生想出来的创意,或改编自他人的小说、漫画、杂志文章或新闻,甚至社交网络上的自媒体文章。

这一个环节我国影视剧从业人员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们不但在以上各类资源都找到过所谓的IP,而且在美国人可能都不敢想的歌曲甚至《新华字典》这样的工具书里都找到了创意的灵感。按照这种逻辑,我估计不久的未来,一片树叶掉在地上的过程可能都会被某个多愁善感的制片人开发出一个巨型IP——反正开发完他们不用管了,剩下的烦恼可以都抛给编剧或编剧团队。

有了创意之后,就正式开始进入创作流程。编剧要给制片人或者影视公司口头阐述十多分钟,这十多分钟里包括大概的故事内容、人物和人物关系、时代背景、开篇、整季的特色、基调、与何种类型的美剧相仿。如果以上闡述被认可,编剧、制片人、影视公司代表就会一起去见电视台的高层,再次进行阐述,如果被电视台高层认可,这事儿就算成交了。接下来,主创人员开始策划第一季第一集(Pilot)。编剧先打前站,然后是制片人、影视公司、电视台逐步加入参与协商修改,最终决定是否通过。如果能通过,电视台就会买下第一集剧本,开始拍摄。

等等……开始拍摄了?

对,美剧就是这样的,到这个时候就开始拍摄了。因为美剧的季播模式(当然现在也有像Netflix那样一口气放出一季《纸牌屋》的创新形式),他们形成了这种使出浑身的力气先拿出样本集争取观众,然后再以一周一集的方式播出。如果连续几周播出效果不理想,他们就会把剧集给砍掉。正因为如此,美剧烂尾是经常的事情;也因为如此,每一部美剧的每一集都是顶尖高手们挖空心思拼了老命创作出来的。

回到我们讨论的编剧团队问题,上述美剧的创作流程中,很显然编剧团队的工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在一个项目确立之后,究竟会有多少编剧投入其中呢?我们引用2008年“中美影视剧编剧交流合作峰会”上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编剧的话可以窥见端倪:“先形成一个创意大纲,然后由10到12人组成的编剧团队填空。情节推进、对白展开、环境设定由几组编剧分工完成各种细节。”“讨论剧本往往是电视剧创作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的阶段,编剧组汇集十几个人的智慧,尽量消除情节漏洞。观众和电视剧一起成长,编剧团队要应对数以万计的观众,创作工作好像是智力竞赛。”

据统计,每一季美剧的编剧一般都在15人左右。再看上述的美剧创作模式,从样本集(Pilot)开始,到后面每一集的创作,这个创作团队基本上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往往是集中所有人的力量,专攻一集的内容。

反观我国的电视剧创作,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播出模式的限制,作为编剧,我们只能在制作公司、电视台、相关主管部门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之下,先把所有的剧本全都写出来,再去拍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只能用各种方式猜测本剧在未来市场上的表现,而不能像美剧那样实打实地在市场上经受考验来得到收视结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创作过程会尤其麻烦和悲壮,因为人为干扰因素太多了,而且这些干扰的人,你还不能怪他们,他们很可能都是好心,是真心为了这部戏好的!

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干扰和不确定因素,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很难保证实现。相比美剧周播、集中优势兵力专攻一集、单集统计收视率并进行调整改良的创作模式,我国的创作模式可谓劳民伤财、闷头撞大运,许多影视公司祭出血本,却只能和观众玩简单而不必要的审美猜谜。

在这种残酷的、不平等的制度劣势面前,如果我国编剧靠一个人的力量去迎战美剧15个人的力量,这种比拼就真的太壮烈了。

可是,如果我们也组团上阵,由单人作战变成团体作战,那就在过去的各种干扰因素中又多了一种更为可怕的干扰因素:来自编剧内部的矛盾。如果编剧团队创作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决编剧团队内部的矛盾就成了当前剧本产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美剧编剧的团体作战,是十多人分工合作进攻一集的内容,而且因为收视数据非常精确到位,大家努力的方向是科学而客观的,并不是某位领导、投资人、大腕能说了算的,全凭有据可查的市场最终说了算。而我国编剧的团体作战在克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之后,再来共同对付长达30集以上的剧本创作——没错,单位时间内,美剧编剧团队只用对付一集,我们要同时对付30集以上。而且他们是轻装上阵,既无干扰,还有工会保障权益;我们是背着沉重的包袱蹒跚而来,既有干扰,还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剧团队内部再出现制度性缺陷,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美剧团队创作中的优势引进我们的创作流程,而又将我们的国情贴合上去呢?结合实践情况,我个人提出了一种“编剧工作链”模式,有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所谓编剧工作链,首先,在人数上,它并没有像美剧那样动辄十多位编剧联合作战。我国编剧以前都习惯了单打独斗,即使到了现在团队作战不可避免,仍然放不下个人那点虚荣,很难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人并列在一起。因为这些原因,想一下子动员十多位编剧一起合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建议,核心团队以三到五人为宜。

编剧工作链的核心团队,其实是策划团队。策划团队,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自说自话策划不起来嘛。理论上,两个人应该可以了,但两个人如果争执起来无人裁判,讨论就会陷入僵局。所以,最好是三个人以上,这样可以互相制衡,关键时刻能少数服从多数,或第三者给冲突的两者充当和事佬。为什么是三到五人而不是八人十人呢?很简单,人多了意见也会多,杂音也会多,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可能因为人多嘴杂而完全无法得到结果。另外,人多了成本会增加,利益诉求会复杂化,会导致人物关系空前复杂,最终失去合作的意义。

如果认同了一条工作链三到五人的概念,我们再来讨论,这三到五人都是干什么用的?首先,得有一个灵魂人物。灵魂人物基本上是非常成熟的编剧高手,不光有编剧技巧,还有人脉、商业资源、行业资源,最重要的是,还得会做人,能把大家团结在他的周围。

也有人会问,既然这位灵魂人物这么厉害,他为什么还跟别人玩儿呢?拿着二三十万一集的稿费,自己写自己的,不也很舒服吗?

呵呵,说这种话的人,其实就是不了解顶尖编剧的痛苦。说到底,一个人写,你再厉害,也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健康问题,二是利益最大化问题。健康问题很简单,一个人写太累了。尤其是顶尖编剧,都不会是年轻人了,经不起每天马拉松式的急行军了。利益最大化问题,一个人写可能是30万一集,但可能两年才写一部;但如果带上团队一起合作,哪怕只有10万一集,但有可能一年写三部出来,最后总体收益还是高得多。

编剧工作链,其实一般就是这位顶尖编剧组建的团队,他是这个团队的“老大”。除了这位灵魂人物之外,另外二到四个人的职能是什么呢?

至少要有另一位相对成熟的编剧,他的默认功能是随时可以独立进行本工作室剧本的写作或配合外聘编剧一起写作。除了默认功能之外,他应该是在策劃过程中,既能提出与老大相得宜彰的点子,又能在关键时刻拽回昏了头的老大,还能适当地配合老大打压不善的外来者或手下工作人员。这位应该是“老二”。

然后,还要有一位善于整理文字的人员。他不一定是专业编剧,甚至没当过编剧也无所谓,但此人绝对是要有天赋和积累的高级人才,他必须能把大家讨论的东西记录下来并整理到位。这里说的记录,并不是速记工作,而是有挑选地把需要的东西记下来,并能经过自己的筛选和调整,达到1+1远远大于2的效果。说到底,所有创意,包括提纲、分集提纲的初次甚至最终稿,很可能都来自于他这里。他既要参与创意讨论和策划,还要在前面两位老大和老二兴奋的胡诌中捕捉到亮点,迅速地记下来,并在事后找到准确安放的位置。这个应该是“老三”,他的任务极其重要,因为在这条工作链中,前面的老大老二主要是务虚,他是务实的。

如果可能,老二的角色可以增加到两个。这两个可以这样分类:一个擅长情节剧,一个擅长生活剧。

最后,还需要一个“小鲜肉”,其作用是收集资料、简单整理文档,平时跑腿办杂事。为什么要“小鲜肉”?很简单,你找一个50岁的大爷或大妈,即便他同意来,你好意思使唤他吗?如果工作环境中没有一双天真而充满热情的双眼盯着你问出各种浅显的问题,你还有信心继续干这一行吗?

以上讲述的是工作链中的核心策划团队,这个团队的作用是确保从创意到分集提纲的方向、质量、效率。当完成到分集提纲之后,工作链的最后一环就出现了:外聘编剧。

为什么要用这种模式?

因为好的编剧不可能都闷在你的工作室,除非他加入你的工作链,成为“老二”。那么,为什么要让编剧在这个时候加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写初稿是个很艰苦的过程,至少文字量是最大的。把这项工作交给外聘编剧,核心团队继续策划其他的项目,能确保工作链核心部分始终在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外聘编剧因为不用费心去做前期的策划沟通工作,不用与资方打交道,直接从分集提纲开始写剧本,而且也有署名权,对于他们来讲,未尝不是好事情。更大的好处是,在这个阶段聘请一个成熟编剧,因为已经有了分集提纲,付出的稿酬就可以省下三分之一左右。以成熟编剧10万一集计算,每集就可以省下三到四万。而工作链前期策划的人员费用基本是固定的,成本绝对不可能达到成熟编剧的三分之一。

总结一下:以一位灵魂人物带着一到两位成熟编剧,加上一位有天赋的文字再加工人员和小鲜肉助理,再对接数位外聘成熟编剧或擅长初稿创作的非成熟编剧,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编剧工作链。

一旦此法工作到位,工作任务增多,人员磨合成熟,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将某一位老二升为老大,下面的人同理再往上升,老三变成老二,小鲜肉变成老三,再引进新的小鲜肉。这样,一条工作链就分裂成两条。原来的老大,就可以作为总控人员,或变成艺术总监,或变成编剧公司老总,或变成导演、制片人。

当然,创建编剧工作链,最好也别忘了本人此前提出的“1.55编剧法”,否则,你把30集分集全弄完了再去找成熟编剧来写,对方对你的提纲提出不同意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你自己投入的资金至少增加六倍,风险也会以此比例增加。一旦风险被坐实,你和你的小伙伴可能链条就会断裂了。

所以,起这心的人,首先得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像不像灵魂人物。

猜你喜欢
美剧创作工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不工作,爽飞了?
浅析美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创作随笔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选工作
创作心得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Is Watching Amerircan Se ries HeIpful to EngIish Study?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