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梅
【摘 要】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想要学好高中历史,就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 能力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45
现行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意识和时代特点,体现了跨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但它是一套无“纲”(教学大纲)之“本”,用之者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一线教师深感它的难度太大,很不适应,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就有学科能力这一难题。笔者把这两年教学的感受“提要”出来,仅供批评研究。
一、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五卅惨案”“《北京条约》”“黎元洪”“《论持久战》”“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二、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三、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口号等的引用;(2)对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关键词语性的观点。
这类关键词语是教材本身对有关历史事物做出的论断(观点、结论),随行文而出,处在知识网络的结纽处,带有点睛之妙。例如“新时代”“新高潮”“新探索”“新道路”“转折点”“标志着”等等,也是一种因史为论的“具体观点”。
四、注重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辩证思维能力和基本观点之具体运用和体现,在能力构成中需充分“注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本教材显著地加强了对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与论述,引言部分更加突出。
(1)历史原因的主要类别: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在同一历史事物若干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者,是根本原因,余为具体原因;后者受制于前者。导火线是具体原因。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③内因和外因,前者是变化的依据,后者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远因和近因,前者带有根本性。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原因影响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因果关系的表现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例如工农武装割据的“三结合”)。
(3)借口:任何找“借口”或制造“借口”,都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当予否定。
2.寻觅历史特征的思维方式主要有:
(1)跳跃式。例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反映了当时根据地的有关特点。
(2)多边式。例如,分析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到它同时具有六个特点。
(3)切入式。重庆谈判是历史整体的切入点,由此可抓住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大局变化的特点。
(4)综合式。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在华争夺殖民霸权的特点,就需要综合分析而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