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张国云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我们听到了蓝天春花秋月的声音,大地春华秋实的声音,还有《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书稿诱人的声音。作为浙江省“文学记忆”重要选题,据说这本书从写作准备到完稿,前后花了三年心血。为此,本刊记者王国灿,专题采访了本书作者之一张国云先生,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这些文字背后,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美丽乡村故事。
王国灿:请简单介绍了一下您的写作背景。
张国云:书中说到美丽乡村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几个村子的故事,而是整个中国、浙江农村的生存现状和社会现象,我们力求对中国农村现状,做出一些解读,管窥蠡测,以此看出整个中国农村目前的景像。我们选了几处美丽乡村,它们“宜居宜业宜游”,但又各具特点。它们是“千万工程”中涌现的万千浪花中的几朵,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乡村品质生活样本。
大家知道,浙江农村人均收入已经连续三十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我们一直难以忘怀,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期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率先全国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从更高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
二0一三年十月,汪洋副总理在浙江召开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推广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正由于有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也许才有了为“美丽中国”的示范、引领和创新。
在这里,乡村,有我们不尽的追逐与梦想。
王国灿:本书采访的最美人物总共有多少,给您印象最深刻的又是哪一位,为什么?
张国云:书中涉及有姓有名的人物有上百人,接受采访的有近千人。显然,这是一个庞大工程。由于我八小时内有自己工作,对他们的采访都是在工余时间。这也有一个好处,可以见到“八小时外”一个更真实的人。
在这些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宁巿马桥镇原书记沈顺年。这天,我走到海宁,正是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追逐着那滚滚大潮,我们在那里发现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美丽乡村。就像眼前那片潮水,远望江流茫茫,如雪山压顶,波涛万顷;近看沧海横流,如万马奔腾,惊雷贯耳。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
就在这样的一个潮起潮落的钱塘江畔,有一个叫马桥的乡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这里还仅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小镇。全镇人口不到三万人,一条不到二百多米的斑驳小路就是镇区的中心街道。街道最高的建筑是医院,医院一边是镇委镇政府所在地,一边是马桥中学。两幢破败的三四层小楼,就是马桥的主要商场。商场被分隔成很多小间,里面灯光暗淡。当时的马桥不仅毫不起眼,甚至找起来都有些困难。
在这一点上,马桥人可能更有定力。就是说美丽乡村建设,一定得靠产业支撑。或许有人会骂:“废话!”美丽乡村在农村,除了农业还有什么?此话,看似未错。问题是千百年来,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农民富了吗?
那时我刚从西藏援藏三年归来,在那连空气也吃不饱(缺氧)的藏北高原的牧区,能生存下来已觉得很幸运了。一天,时任马桥镇镇长的沈顺年先生,叩开我的办公室,他用一口海宁普通话,让我听得云里雾里,他说要在马桥建设一个经编园区,这是是一张什么样的蓝图呢?
一周后,我来到马桥现场踏勘,望着这一极其普通的江南小镇,面积不到四十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三万,一个以种桑养蚕为主业的农业镇,与周边一批风起云涌的经济强镇相比,当时的马桥活得很寒酸。
看那一往无边盐碱农田,连地上草路边树都稀疏不见几棵,偶见田边散落的几幢破厂房,这与我心中的现代工业园区,真的形成极大反差。我毫不客气地说了一句:“老沈,别做梦了!”他突然紧张起来,不知说什么。只见他用那布满老茧的手拼命拽住我,我以为他要打架。我想,我是当过兵的人,料他不是对手。
过了一会儿,他用怜悯口气对我吼道:“给我一个做梦的机会吧?”我没有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一下击中在我心中最柔软之处。当然,沈顺年的话,看似滑稽或看似幽默,其实柔里藏针。紧接着,沈顺年连珠炮似的把建园区的可行性必要性,仍至经济回收期等等,滴水不漏说给我听。如我不是亲见,真的不相信许多涉及高深莫测经济学的东西,从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嘴里流露出来。
也许我做过企业,懂得搞项目的苦衷。我怜惜的天平,倒向了沈顺年一边。对于经编产业,至少有一点我很清楚,经编土工材料在国外已经用了几十年,广泛应用于河堤、水渠、隧道、海用、排水、机场、跑道、铁路、高速公路、地基、水库等工程。而那几年,中国洪涝灾害不断,土工布等材料的需求量,让我多少见到一丝曙光和无限商机。
但是,可能谁也不知道,沈顺年是靠心脏起启嚣工作,眼睛在几乎失明中摸着走路,通过他的生命代价,为农民换来了一个崭新的马桥。为此,我曾写了这样几句诗话:"那是天在崩溃的堤坝\冲天而出的洪流\带着大地撕裂的电闪\带着高山回荡的雷鸣\钱塘仿佛是走秀T台\让我们阅尽风流\\那是一江东流春水\能擦亮东方\拽住一个日出\能摇动江南纺机\吐满美丽彩虹。
王国灿:在所有这些最美人物中,您认为谁的瞬间义举最打动人,传播得最广泛?
张国云:书中的最美人物,可能个个都有动人之举。但令我难忘的是洪溪村文化礼堂——辣妈宝贝,一群平均年龄近半百的农村女人。这几年,她们现身“中国达人秀”得到三个“YES”,参与“舞出我人生”跻身全国十二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唱响村歌《美丽洪溪》——昨日的梦想变成今天的绚烂,微笑纪录你我的精彩,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色彩,让我们共同决定美好未来……
辣妈宝贝的创始人陈俐勤告诉过我,辣妈宝贝的入选条件:必须是农民,必须是当妈的,必须喜欢跳舞。陈俐勤是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十几年的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而阿三书记是洪溪村男女老少对陈俐勤一直以来的称呼。
如果外来者问陈书记在哪?村里人十有八九说不知道。而问阿三书记在哪里?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带去找。“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梦想,可我们跳舞不图名、不图利,纯粹是为了开心。”阿三书记说得干脆,笑得真诚。阿三书记这些年来带领辣妈宝贝们踮起脚尖,触碰梦想,让这支由清一色农村妇女组建的排舞队成了“下地扛得了锄头,上台跳得了伦巴”的明星,并最终登上中国最高梦想舞台。
舞蹈的魅力带给洪溪村的精神享受是普降喜雨。每晚六点之后,洪溪村文化礼堂便成为村民的一个聚集点,打篮球、打乒乓球、打门球、跳排舞、在健身器材上健身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需要。“辣妈宝贝”固然是夺人眼球,可她们绝不是村里独一无二的风景线,舞龙、排舞、打莲湘等这样的文体队伍,村里加起来就有十几支,全村五百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走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农村。二0一三年,洪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二万元,超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洪溪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文化示范村”、“百姓致富工程先进村”等多项荣誉。
谈到这些年洪溪村的变化和今后村里文化的发展路径,阿三书记说,农村文化不是搞搞形式就能算数的,搞好了就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村的精神风貌,“辣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她看来,“辣妈”成功的关键正是农民在富了口袋之后,追求精神富裕的那份来自内心的需求。
阿三书记这次给我的名片上,多了一个头衔,洪溪村辣妈宝贝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看着这张粉红色底色的名片,我真为阿三书记高兴。一个农村女支书,现在办起文化传播公司,居然可以教排舞赚钱,补贴村里的文化活动。其实说到底,美丽乡村建设绝对不仅仅是农民房子规划的比较漂亮,田间的风景能够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民风,是精神层面上的。从理念到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中间有正能量的价值取向。阿三书记带领的辣妈宝贝们基本不会知道文化自觉的高论,但她们的出彩,应该是全民文化自觉的一部分。
王国灿: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放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背景中,如何认识“最美”现象的意义,其对社会发展又具有怎样的建设价值?
张国云:前面提到辣妈宝贝,那天在中央电视台“舞出我人生”的竞赛中,一直杀进全国十二强。那天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说,阿三书记是全中国最洋气、最火辣、最High的村支书,辣妈宝贝完全颠覆了大众心目中原有的农妇形象。
当阿三书记向主持人介绍,他们把摘瓜动作编进了舞蹈。主持人揶揄说,你们究竟是跳舞还是吃瓜呢,阿三书记笑眯眯地回答,我们是跳舞吃瓜两不误。
当我与阿三书记交谈时得知,自二00四年陈俐勤出任洪溪村妇女主任,那时洪溪村是出了名的上访村,村里一点事就会有人吵吵嚷嚷闹到县里市里甚至省里。陈俐勤看到这些上访的人中有不少是能说会道的农村妇女,想如果把这些人吸引到文化体育活动中,也许她们就不再去上访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二00五年,洪溪村组建了第一支腰鼓队,二00七年,浙江省普遍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洪溪村向来有打篮球的传统,已经当上村支部书记的阿三书记带领腰鼓队,走上篮球场,当起篮球拉拉队。
阿三书记的理念是要让村里每个人都有舞台。年纪略轻一点能蹦能跳的,都去跳排舞,有些年龄大的不愿跳舞的可以参加拔河,还有背米袋等农民自编自演的劳动节目,从二00六年开始,洪溪村无人上访。
阿三书记在农村土生土长,老爸也是乡里干部。她知道农村里最困难的就是征地和拆迁,也是矛盾最多的两件事。二00九年,村里征地二百三十亩,都是村民自发做工作,最后一户钉子户在街坊邻舍的劝说最终还是按时搬走了。
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界文化人的事情,必须是全社会的共同认知,共同参与。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是整个民族的精气神!“以文化活动,来聚人心、稳人心。”阿三书记深有感触。文化活动从眼前看来并没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可长远来看,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国灿: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福祉,但也让传统价值体系受到考验、冲击,也因此让“最美现象”引起人们内心更大共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这种冲击?一个社会应该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内心建设的关系?
张国云:“最美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时代榜样。讲一个仙草故事,也许人们就明白了。
我之所以知晓仙草,除了文学和戏剧中贾宝玉和白娘子的故事,更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位要实现仙草梦想的普通老人: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周世忠。
某次聚会,聊天中有朋友谈到这位年已花甲却依然挚着的追梦者——周世忠属蛇,二0一三年正好一甲子,已经连任四届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按说周世忠已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而且他患糖尿病多年、隔天就要做血透,也不像其他村干部那样至少有高中甚至大学学历,或者到部队经受过革命大熔炉的锻炼。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享福了。
可二0一三年的村级换届中,长砻村全体村民和二十四个党员仍然一心认定周世忠,于是他第五次全票当选,连任村委会主任和村支书。据说这次村民和党员投票给老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这段时间一直挂在嘴边的仙草梦。实现仙草梦的现实是村民可有较大幅度增收。
在朋友的谈论中,周世忠简直就是一个传奇。二0一三年九月十六日,浙江省农科院和庆元县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为庆元县作了《关于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专题报告。
我问周世忠去听陈院士的报告没有?他的回答有点答非所问。
周世忠更愿意和我谈仙草。因为仙草种植力争全国第一是他心中的梦。他说实现仙草梦的第一步是成立仙草合作社,之后以仙草项目作为龙头成立种植基地,拉长产业链,带动村民进一步致富。
虽然自家田地种啥应该由农民说了算。可村里人都听周世忠的。他说种仙草,到谷雨时分仙草播种季,村里人个个都会来拿种苗。仙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庆元的土地条件春夏秋季均可栽培,一年可以收割多次。收下的鲜草晒干即可卖钱。
为了二0一四春天能让村里人都种仙草,二0一三年秋季周世忠已请来高级农技师专门种了几亩仙草宿根。待春季气温回升到十五度左右,宿根就会萌发许多新苗。苗高三厘米以上就可将蘖生苗分株连根移栽。
除了物质上开始种植仙草的准备,周世忠还让农技师到福建云南等地去参观学习,以让仙草梦的实现多些精神力量支撑。在周世忠看来,仙草种植开发培育有广阔的前景,因为县里提出了“养生庆元、生态建设”以落实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指向。他要求自己一定要把仙草计划落到实处,一定要保证农民增收。
和周世忠长谈中,我问:“为什么全村的党员和村里人一定要一再选你?”“有些事情我不带头做不了。我说话有号召力,是因为我做事公平,不只帮着周家的亲戚朋友。”诚然,以周家五兄弟二姐妹的人多势众在村里肯定是大户,说话总是有些分量的。周世忠能够公平办事,就能赢得村里人的拥护。而周世忠有一个做人准则:既然参加了共产党,就不能光想着自己,要把党的事大家的事放在前面。
我又问:“你身体这么差为什么还答应连任再干?为什么不退休回家享福?”他回答,一来是不能辜负全体村民和党员的期望;二来还是跑来跑去做事能够忘掉病痛,闲躺在床掰着指头数日子感觉会很差。而知恩图报是三年前他因糖尿病去杭州医院治疗,村民们一个个打电话来慰问句句话宽他心,还有家里经济不咋的都五十元一百元捐给他治病,甚至有把下蛋老母鸡拿来给他补营养。电话里和探望者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老天保佑周书记你身体早点好起来。”周世忠感动得眼泪一次次掉下来,感恩的心只想着出院后要继续带领全村人奔小康……
虽然只是浙江省几万个村干部的普通一员,周世忠却活出了一番精气神。就如仙草,虽然究其本质只是一株草。但当草能救人益民,则被冠以“仙”之美誉。
王国灿:从盆景到风景,既是点到面的数量变化,也是从引导到内生的质变,要主动实现这样一种转变,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比如在制度设计方面。
张国云:在书中,采访“三农”专家顾益康时,我们就美丽乡村建设来带动美丽经济的发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探究。
美丽的背后应该是富裕,要有一个经营美丽乡村的理念。要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要把美丽经济作为农业的优势。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化创意经济,农房出租、会堂入股等物业经济,产品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异军突起。
在多年的践行中,顾益康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提倡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比如梅家坞就是龙井茶,开化就是龙顶茶。桐庐就是有梅花村有西瓜村,一村一业必须是优势农业产业,再把农业精品园和农业产业园结合起来搞成一村一园,进而达到一村一景,把农业变成美丽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再上层次努力做到一村一韵,把这个村的文化韵味渗透到风景产品中去。
听顾教授讲这些时,我的眼前出现了台湾“云门舞集”的新作《稻禾》。林怀民以台东池上的稻田为灵感,历时几年创作,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为云门舞集四十周年庆生首演。而为了传神演绎自己的“稻米情结”,还特别把演出安排在了稻田间。专门设计在稻田上架设舞台,并设立可容纳五千人的观众席,让观众和舞者一直置身在稻浪中与自然融合。《稻禾》是对土地最美丽的呼唤,是以舞蹈向土地最崇高的敬意,这样的美丽自然而然也会赢得美丽经济。
在中国现阶段,大部分农村每个人占有的耕地、山地、水域基本上都差不多,传统农业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很难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顾益康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走生态绿色低碳路线,一定要走农业多功能化的路子,一定要打开农业的产业链。
忽然听顾教授在讲:“农业很厉害,是第十产业。”这是说原本是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接二(农产品加工)连三(农产品销售服务)进四(文化创意)”,加起来就成为第十产业。
说起正在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顾教授的讲述越来越幽默——为什么欠发达地区穷?因为只有老公老婆自给自足。当老公种老玉米,只给老婆吃给家里老母猪吃,一分钱也没得赚。老婆也给老公烧菜,洗衣服,生养小孩,这就是夫妻间自我服务,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永远是穷光蛋经济,到最后就自生自灭。
顾教授认为,农民只有进入市场参与社会分工分业才能摆脱贫穷,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推动老公老婆的合理化分工。老公种出来的农产品不能只给自己老婆吃,而给城里的别人家老婆吃就成为商品,给富婆吃就成为奢侈品,给高级领导吃就成为贡品。同样的道理,老婆给老公洗衣服就是家务活,给城里别人家的老公洗衣服就成为家政服务;老婆给自己的老公烧饭叫家常饭,给城里别人家的老公烧饭就成为农家乐。所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推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工,推动城乡之间的交融,推动城乡之间的交换。让农产品有品牌,让农产品有品位,让农产品有品相,这样农业就赚钱了。
和农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顾益康总结农民工生产生活的一条轨迹是五个“子”:外出打工赚票子、积钱回家造房子、欢天喜地娶娘子、传宗接代生儿子、辛辛苦苦一辈子。但现实中老顾看到农民造了房子还得带着娘子外出到城里打工赚票子,家里房子给农村老鼠作屋子,自己还要住在城里老鼠成群的破房子!这五个子和两只老鼠的故事,突显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紧迫,更显出城乡一体化的必要。
美丽乡村建设代表着农村发展已走出“温饱”阶段而进入精神追求的阶段。“美丽”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但在吃饱喝足之后,美丽就成为某种不可或缺的需求,要留住农村人口,保证农业得到持续发展,仅满足温饱是不够的,只有乡村美丽起来,人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才能不但留住农村人,还能吸引城市人。
王国灿:请举一例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感受到最美盆景变最美风景的事例,有何示范价值?
张国云:如果“美丽”是盆景,“美丽乡村”才是一道风景。如何让风景更加亮丽起来,在写作《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时,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智慧、“三农”扶不起来,没有“中国梦”、越扶越贫穷。不管是扶智还是扶志,怎样让农村农业留得住当地年轻人、引得进外来年轻人。就像许多大量兴起的观光农业,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年轻人才自然愿意留在村里当农民,高素质的人才也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那天,我来到富阳,对照黄公望那幅旷世之作,本想寻找往日文化苦旅的坐标。结果出乎意料发现,那座曾经留下黄公望不知多少脚印的五韵峰山脚下,著名作家麦家先生,在这里建起一座麦家理想谷。
麦家说是在江南繁华的都市中,有一个让人心可以静下来的地方。我看很像一个世外桃源,这是一个文人香格里拉,也是一个平民香格里拉。
也许,这曾是黄公望老先生的梦,今天被一个后生实现!我曾当面问过麦家,为什么取名理想谷?他说算是一种追求,或是一种梦想吧!
麦家给我们描绘起天堂的模样,“六七年前,我的存款刚超过100万的时候,真想做一点事。那时博尔赫斯的一句话突然点亮了我: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我一直以为麦家理想谷就是农村图书室,或是农村倶乐部。目前,理想谷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只看书不卖书、免费提供咖啡茶水等饮品的书吧,作为一个公益性书店综合体,它还特别设立了文学写作营,免费为文学新人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属国内独创。
同时,理想谷开谷半年,共收到了四百多份稿件,其中有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飘洋过海而来的作品,题材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随笔,共计字数二千余万。为此,麦家专门聘请了六位经验丰富的编辑进行初选。用“盲选”的形式来评选,就像《中国好声音》一样,以文字论英雄。
最近,麦家理想谷又复制到杭州西溪湿地。仿佛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恰似“理想谷”的写照:“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当下正逢“美丽乡村”建设,空心、老去、消亡,不应是农村注定的结局。谁都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而麦家理想谷,它唤起农村青年的文学梦,召唤着农村青年投奔此地。
就这么一个好项目,麦家企图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时,当地要他提供投资发票。天呵!这房子、这书籍、这场面都在这里,但要这个作家去找回一张张发票,比他再写一部茅盾奖的书还难。采访那天,我对这位不善言语,一脸无奈,但又才华横溢的人物,我特别激动,挥毫写下这样几句诗话:“麦家理想谷\也许仅是一点星光\相信他会点亮万家渔火\\也许仅是一缕秋风\相信他会带来金桂飘香\\也许仅是一叶小舟\相信他会让我们慢慢抵达……”
王国灿:浙江是“最美”现象比较早引发全国性关注的省份,今年又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战略,在“两美”建设中,“最美”现象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国云:清清的水库,流淌的大河,满城的柳树,绿色的山林,美丽的乡野,淳朴的乡音,唤起了我们多少美好与向往,难道浙江这里真的有我们失落的一个梦。我们深知,在这大千农村里不仅有最美,还有更多的更美。美丽乡村的大规模建成,也可能就是美丽中国的实现。我们和未来约定在那天。如果把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历程描画成一幅富春山水长卷,那么一个个时间节点都可以定格成为历史镜头。不是每个历史镜头都会有画外音,但每个历史镜头定有无法删除的背后故事。
“两美”建设,又一次吹响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集结号。就像我们在书中提到,如利用世行贷款开展浙江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不但成为浙江仍至成为全国农村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的项目。一句话,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提升标准,优化布局,强化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美”现象就是要把千万个美丽乡村提升为“中国幸福乡村”。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在书中,极力推荐了江山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一些做法。也许大陈乡大陈村:幸福就是一碗大陈面的浓情;也许清湖镇和睦村:幸福就是陶车慢转中的喜悦;也许贺村镇丰益村:幸福就是创新创业中的激情,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经典案例。
当我们带着书稿,走出杭州超山创作基地,那迷蒙的江南雨丝,正滋润着远山小桥流水人家,滋润着岸边桃红柳绿乡愁,也滋润着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我们的告白:“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仿佛雨、风、繁花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了我们知恩图报的心灵,从此永不离去。”
的确一本好书,它的魅力在于,欣赏者在不经意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因此,当人们打开这本书,瞬间就得到了记忆或怀旧的心灵给予的一种温暖,一种寄托。如果它还见证了历史,那么就更加值得探究;如果除了这些,它要是还表达了一种风华的才情,给人们至真至善至美,那么,我就知足了!
我们用业余把双脚深深扎在泥土,记录下人们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储藏。我真的感激这些乡村,感激乡村生活,感激生活撞击我心灵的每一个故事。当然,我之所以一直坚持美丽乡村的主题,既为了世人心中那一抹乡愁,也为了自己心中那一抹乡愁!
作者张国云:工商博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叩天问路》《穿透灵魂》《一路狂奔》《云上的金顶》《听见云的流动》《水流云在》《致青藏》等书,分别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诗刊奖、三次浙江文学奖等。有作品列为大学语文课本,获中国时代艺术文学贡献作家,被誉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区”写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