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键词 小说阅读】
全国课标卷设置了选做题,其一是小说文本阅读,其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二选一。两题赋分都是25分,4道小题,按选择题、简析题、论述/赏析/归纳题展开。
本期选取小说阅读作为讲解对象,展示了全国课标卷中以小说主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题目含义等为内容的多种命题形式,并设置了多种错答,详解了错因,指出了解决之道。请联系选修教材中外国小说阅读的例子仔细研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本期栏目特约编辑 宜昌一中庹丹丹)
全国课标卷小说阅读的考试题型有两种,一是主观题,一是客观题。一般人认为,客观题好回答,只需选择ABCDE中最恰当的两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都在各个选项里,我们只需判断正确与错误即可;而主观题不好回答,要根据题目要求独立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判断,还要组织语言来表述,考虑行文措辞,特别麻烦费事。其实,小说阅读的客观题看似简单,可在某种程度上比主观题更难。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小说的主观题设置只是考查小说的某一个方面:或人物形象,或情节主题;或表现手法,或语句赏析;或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解读——它总是从某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去设题。而客观题往往涉及多个角度,既要考虑小说的情节、主题思想内容,也要考虑人物形象,还要考虑小说的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虽然最后只是要我们作出判断,但是作出判断的过程并不轻松,对我们阅读小说的综合考查性很强,有时一个选项就会让人绞尽脑汁,花费很多时间,还常常作出错误的判断。小说阅读第一题虽然只有5分的分值,占整个小说全卷25分的五分之一,但它放在小说阅读的最前面,考查我们对一篇小说阅读理解的基本情况,有时候对小说阅读客观题的错误判断还会直接影响后面的主观题回答,形成连锁反应。由此说来,小说阅读第一题客观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小说阅读的客观题也决不可掉以轻心。
小说阅读的客观题的表述往往是这样的——
①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②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题干中最重要的词语是“最恰当”,实际上这个题目的5个选项有的全对,有的全错,有的对错参半,我们需要特别对对错参半的选项进行甄别,把有错误的3项剔出来,留下最恰当的两项。我们来看看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关于老舍的小说《马裤先生》的客观题: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题目中A项涉及小说的表现手法和基本情节,B项涉及人物形象的刻画问题,C项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D项是关于小说结尾的作用,涉及到结构问题,E项关于表象手法中对比的理解分析,这些选项涵盖小说的表现手法、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小说的把握就比较准确了。这道题目的正确选项是:D(3分)、B(2分);选A给1分,选C、E不给分。最恰当的选项实际是D、B。这个题目既有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有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涉及两个能力层级的考查。A选项只有1分,因为“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说法不妥,而“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的分析是对的。属于对错参半的选项,所以才给1分;C项说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并擦了至少有一刻钟的原因是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的分析有误。第一,马裤先生算不上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自私自利、不讲公德、爱占便宜、装腔作势、趣味低下的小人物。第二,他要毛巾用一刻钟时间把耳孔鼻孔以及提箱上的土都擦了一遍不是什么讲究卫生,实际是颐指气使、装腔作势、不讲卫生的反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误。E说对比是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不对,小说中的“我”只是马裤先生种种丑陋言行的见证人,通过“我”的观察来写马裤先生,谈不上是“反衬”,此项对小说表现手法分析错误。从这个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正确理解和判断小说中的表现手法很重要。
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人物的种种言行表现,也要注意作者的倾向性,还要注意刻画人物的手法。这篇小说是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作者不动声色之中充满了讽刺意味,如果看不出这点,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就有困难。正确理解和判断小说中的表现手法就要弄清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先要明确一些概念术语,比如对比、反衬、抑扬、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等,明确概念后,更要对概念融会贯通,要学会用这些概念去分析文章,明确文章是如何使用这些概念的,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再来看看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的小说《马兰花》的客观题。(文本见本期P18)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说通过马兰花与丈夫因为借钱闹矛盾的事情,歌颂小人物的乐于助人、守信用懂得感恩高尚品格。此题的准确答案是C、E。而错误项A、B、D三项的问题都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有问题。三孬就急忙告诉马兰花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不能说明三孬是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不过是提醒她,怕麻婶不还钱,担心她经济上受到损失。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只能说明丈夫气量小了些,生活的艰难让他把钱看得很重,也不能说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麻婶的女儿来信多还了钱并愿意把把房子借给马兰住,说明她是一个守信用又懂得感恩的人,而D项说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的分析不妥。
小说阅读的客观题信息含量大,包含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可以考查我们小说阅读的综合能力。重视小说阅读的客观题,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对小说中各种表现手法准确理解并能融会贯通是做好小说客观题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