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英 陈昌平 史宪莹
摘 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剖析原因,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措施如下:进行正面疏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革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制定淘汰机制,增强学生危机意识;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教书育人成效;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60-02
大学是对理想充满憧憬,是人生最具创造性、爆发力和潜力的阶段,大学生积极、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是学生自我和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有逐渐下降趋势[1]。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座谈会、学风论坛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连海洋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大学生学习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在大学四年期间,只有一部分同学能很好地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状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详细的规划。他们既能学好、玩好,还能不失时机地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取得较好成绩,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部分同学可以说是大学中的“佼佼者”。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出日渐弱化的局面。大一时学习状态最好,学风浓厚,对学习和社团活动都充满热情。正如有位同学回忆自己的大一生活,“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那时候大家都很努力地学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占座”。到了大二大三,同学们对学校及周围环境日益熟悉,开始逐渐把兴趣转移到网络、游戏、兼职、社交等其他方面。另有一部分同学开始认为大学不应该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并且课外活动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并不大,落下的课程可在以后补考或毕业大考时补上,因此逃课也变得“心安理得”。到了大四阶段,更多学生不会选择继续读书,而是选择走向社会,这使得大学生的重心提前从学习转为找工作。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既然工作已经找到,也没有必要再学习,因此也就放松了学习,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与孙爱玲、刘玲等的调查研究结果类似[2-3]。
二、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和学习状态是其学习好坏的主因。一部分学生通过严苛的高考选拔,迈入大学殿堂,一定程度上仍保持高中时的学习模式,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学习与生活,并且带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绝大多数学生自制能力差,进入大学,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管教与束缚,处于“被解放”的状态,学习动力不足,思想散漫,进入了游离式的学习生活模式。而且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宽松舒适的氛围有可能使得一些学生只是沉浸在社团组织或其他活动当中,而未将自己的学习摆上日程。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脱离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2.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不明确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调查表明只有13%的学生做过长期或短期目标,而剩余的87%的学生有的做过暂时的、不明确的目标,有的是从未设定过目标[1]。在我们的调研中,这种情况同样突出。由于大学和高中的教育目标和方式的不同,使得很多大学生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了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们在大学期间“无忧无虑”,处于迷茫和混沌的状态,不知道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及作用,更不知道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如何充实完善自己以迎接社会生活的全面挑战。
3.学校的教育体制宽松
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缺乏危机感。由于大学里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习目标性不强,学习动力常显不足。同时很多学校的考核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漏洞,考试内容简单,考核形式单一,任课老师既出考试卷,又给学生复习划重点,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这使得学习认真刻苦与游手好闲的学生拿到同样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进一步恶化了学习氛围,加速了整体教学质量的下降。有些工程类高校专业设置陈旧,未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虽够宽,但动手能力差,难以胜任岗位的基本工作,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脱节。
4.社会就业机制不健全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对前景迷茫。当今社会大学生择业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朋友。当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这实质上就是抢占了原本属于优秀人才的饭碗[4]。另一方面,在就业选择中常出现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的情况,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5.网络环境信息混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提供了一个便捷、丰富的交流平台。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容易诱使大学生身陷其中,无法自拔[5],侥幸、随意和放纵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沉迷于网络中的学生,经常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把网络当作自由世界,以摆脱现实的学习约束。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一大部分成绩不佳的同学,皆是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善学生学习现状的对策
1.进行正面疏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标的缺失。应当及早引导大学生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使他们能够尽早地进行人生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动态变化,帮助他们做好学习目标的规划,设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应指导他们进行专业调查和职业调查,使其充分了解并积极应对学校的教育体制及社会就业形势,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查找自身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使其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增强他们学习的有序性和紧迫感。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良好的校风和学习氛围是造就优秀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校园的向往。经常邀请专家名人做一些前沿知识的讲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邀请企业工程师来学校和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生产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跨专业听课、听讲座,强调宽基础,打破“专业窄胡同”的瓶颈,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制定灵活、全面的学习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好的评价机制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考核学习过程;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更要考核其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渐改善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尽量减少客观考试题,增加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的分析写作。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将自己所学的相关理论灵活运用于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中,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
4.制定淘汰机制,增强学生危机意识
适当的淘汰机制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否则,只能培养出大量名义上有文凭而实际上却不合格的学生。因此应当引进合理、有效的淘汰机制,使学生的学习成就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5.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应多开设一些选修课,拓展大学生知识面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学校应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及其前沿性,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教师上课应多与同学互动,结合一些实例引出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小组辩论等,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钻研的能力。
高校应加强调研,了解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与标准,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强化各类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團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使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6.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教书育人成效
教师在应对学生的厌学问题中应该占有主导地位。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要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工程实践经验,将生活中工程上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将理论知识应用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校应鼓励任课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工作,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把握,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能在课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指引方向。处理好“教”“学”关系,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校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7.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学校及教师可将网络的开放互动特性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制定培养策略,适当开设一些网络课程,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老师及家长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监督管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环境,摒弃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最大效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论
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前途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调研、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分析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客观原因,探索了改善学生学习状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措施。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联合起来,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石美玲.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2):168-169.
[2]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21-123.
[3]刘玲,刘宽,等.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思考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2(22):239.
[4]王晓慧.“蚁族”的明天在哪里[J].新财经2010(4):18-19.
[5]夏志有.基于多环境的当代大学生学习观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