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潮汕难民的战时避难所

2015-05-30 23:49陈旖旎
福建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连城二舅好心人

陈旖旎

在龙岩连城的一户人家里,你可以看到天井中种满了一盆盆的花,继而往里,厅堂上摆着一张圆木桌,而内便是神龛,令人恍惚以为自己踏进的是潮州民居。这是80岁老人石美姬的家。石美姬是潮州人,11岁那年,在她亲手点清了自己的卖身钱,交到母亲颤抖的手中之后,便漂至连城扎根了。

石美姬算是运气不错的,她卖身的人家很是善待她。但是在那段充满劫难的岁月里,普通老百姓谈何幸运?

1939年,日军自汕头登陆,粤东门户洞开,潮汕沦陷。而与日军的入侵滥杀相约而至的,还有霍乱和灾荒。为寻求一条活路,大批潮汕难民扶老携幼沿着汀江一路而上,逃往毗邻的闽西南成了“大势所趋”。

“大量的潮汕难民涌入,加重了闽西人民的生存压力。”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孙国亮分析介绍,闽西南,尤其是闽西大多是山区,山高水冷,农作物产量极低,当地人民本来产粮就不多,物资是极匮乏的,又平白多了这么多张嘴,当地人民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他们没有自扫门前雪,愿意收容接济外来苦命人的,大有人在。不少人挤出自己的口粮接济他们,也有不少人收容了难民子女,甚至收容整个难民家庭。在闽西南百姓的包容下,潮汕漂来的形形色色的“无根浮萍”,以各种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石美姬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70岁的江初炘,从小听着当地潮汕难民的故事长大。他出生在龙岩连城庙前村,母亲当年也是从潮汕逃难过来的。据他介绍,抗战时期的庙前村、庙上村,人口不到2000人,其中光是潮汕难民就有100多人,他家附近便有不少。

江初炘的二舅后来也一路乞讨逃难来庙前,要投靠妹妹,途中因为不识路吃了不少苦头,幸而在永定峰市镇遇上了好心人,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详细地写明了每天会途经什么地方、走多少路、到哪里住宿、找何人帮忙,还塞给了他两元钱。因感激自己走投无路之时这位好心人的帮助,江初炘的二舅将这张纸条珍藏了一辈子。

正是因为这么多闽西南人民亲善地展开了怀抱,数以万计的潮汕难民才能在这里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而另一方面,在闽西南定居下来的潮汕难民,也大大弥补了当地人口在抗战期间的损失。由于收容了大量难民,倒是有些人丁稀薄的村落重新兴旺了起来。难民中的青壮年补充了当地的劳动力,还有不少男女与本地人婚配,繁衍生息。

闽粤两地之间的牵绊一直维系着。抗战胜利后,两地当初的难民及其后代相互寻亲的事例频见,尤其客居闽地的潮汕人返乡寻亲者,更是其中主流大军。

猜你喜欢
连城二舅好心人
“一舅二舅”
连城拳 传习千年 远播海外
路遇好心人
好心人网上8年匿名每日捐款
做个聪明的好心人
二舅和狗
和猫狗一起做游戏
二舅
二舅当老板
阿三创业记:遭遇“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