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树景
艺术产品作为特殊商品要进入市场流通并实现自身文化与经济方面的双重价值功能。其生产、制作过程同样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本文将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产品,分析探讨其艺术风格与多样化消费需求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一、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作为文化产品
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是由材质、技法、造型与纹饰共同型构而成的特殊文化艺术产品,其本身除了承担一定的物质实用功能外,还融摄着时代的社会观念、宗教信仰及价值理想等精神性内容。从这个层面来讲,瓷器装饰也是科学和艺术结晶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其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功能使其成为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进而促成其文化艺术内蕴的有效传承与传播。而其产品风格的形成则与不同阶层人们的消费需求关系密切。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们需求的丰富性是造物功能多样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实用向审美转化的推动力。因而制瓷艺人在设计产品造型与纹饰画面时,往往与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喜好紧密结合,以最大程度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品风格与消费需求的关联互动
首先,由于官窑御厂的设置,以皇帝为代表的宫廷用瓷极力追求高端奢华,促使装饰技法不断精进,造型趋于多样,纹饰内容更是丰富异常,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明清官窑御瓷还有着“表达礼仪与皇权的神圣价值,以及作为社会关系象征物的价值,即通过宇宙的神圣结构参与社会制度、秩序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1]。而这些创作理念又在无形之中为民窑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与艺术上的宝贵资源,进而促成了整个景德镇瓷器产业的高度繁荣。装饰技法方面,突破传统较为单一的釉色装饰而形成了丰富的颜色釉创新品种;传统的胎体装饰进一步精简并常与颜色釉结合使用;彩绘技法在元青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发展为瓷器装饰技法的主流。纹饰方面,作为人们审美理念及价值理想的艺术表现与表达形式,应用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定需求,不仅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在纹样构图布局与整体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文人所用瓷器纹饰充满文人气息并与文人画联系较为密切;而市民百姓用瓷在纹饰上多与民间版画、剪纸等相关,注重对吉祥观念的表达进而充满了质朴的民间美术格调;外销瓷为适应海外市场的特殊需求则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纹样内容与风格。就纹饰题材而言,无论是源自古老民间传统的并蒂莲、蝶恋花,还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佛道仙人、戏曲小说还是历史人物故事、花鸟山水等生命及自然的内容,皆以瓷绘纹饰的形式呈现出来,也都受到儒、释、道思想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有文化心理的制约与影响,是以纹样艺术的形式表达着独特的中华民族性,其所构建的象征性意义世界可以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并共享,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人的幸福观与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完善和提升人们的智力情感。这些外在的艺术形式背后承载着信仰、审美等内在的传统文化逻辑,是以物质表象呈现着人们的意义世界,并借助丰厚的文化内蕴发挥多样性的精神文化功能。
明清瓷器装饰艺术上所呈现的诸多创新内容,除了受到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之外,主要是适应于当时发达的商品经济而出现的。官窑御厂虽非商品生产,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整个景德镇瓷器产业的发展。景德镇民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极力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借鉴官窑管理模式以形成产业化的产销模式,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不断创新生产工艺并对海内外陶瓷市场信息积极做出反应,形成有针对性的产品市场定位。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业以优秀的组织管理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及信息资源为基础,不断创新产品种类与艺术风格,提升瓷器装饰的文化内蕴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这里,消费需求乃是促进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业不断创新产品风格的动力源泉。唯有如此,才可能在以产品内涵优势赢得广大市场的同时,促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三、结语
明清时期发达的商品经济为瓷器装饰艺术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消费习惯及审美需求则又能动地反映到瓷器装饰艺术产品风格的形成过程当中。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业则基于自身实力、整合文化资源并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种类与产量,注重文化内涵的投入以提高产品艺术品味,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实用及精神审美需求,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乃至引导着人们生活与思维方式的变迁,并最终促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事实上,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业中的市场化产品意识及其对消费需求变化的有效关注,对当代文化艺术产业实践的发展也有着极为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3:1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