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变化

2015-05-29 16:53徐建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工业发展

徐建伟

当前,随着后危机时代全球发展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全球工业正在从传统的供给驱动型、资源消耗型、机器主导型、批量规模型向需求引导型、资源集约型、人机互联型、个性定制型转变,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格局和景象。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发展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要素优势变化、产业过剩严重、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严峻调整,迫切需要塑造新的发展优势,并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从而推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国外工业发展趋势与变化

(一)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金融、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挑战,全球经济进入摆脱危机、脆弱复苏与结构调整时期。当前,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负担偏重、日本私人消费疲弱、新兴经济体结构性问题突出等依然是全球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世界经济论坛预计,未来5至10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增长,增速不会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此影响下,全球工业正处在深刻调整时期,有望形成新的工业分工格局。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提高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将制造业作为本国发展的重点,并纷纷制定旨在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或战略规划。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已经有部分制造业由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现象。以美国为例,为改变“美国制造业领导地位一直被蚕食”的被动局面,美国重新制定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制造业企业有超过1/3计划将生产从中国转回美国。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引发抢占发展先机的激烈竞争

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谨慎地思考并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研发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创新的新技术。目前,各国普遍加大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力度,以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框架和国家创新战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电动汽车等方面,日本的国家战略是发展低碳、新能源等产业,欧盟则提出“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其他如韩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也都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技术创新力量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并且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先进制造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呈现不断加快之势

全球制造业正从以机器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造时代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时代迈进,工业机器人、数字制造、增材制造、纳米制造、柔性电子制造、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等成为最活跃的前沿领域。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6.8万台,应用领域从最初的汽车制造扩展到机械制造、电子、食品饮料、日化、烟草、制药等各个行业。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韩国、日本和德国,其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分别为396台、339台和267台。在增材制造领域,美国能源部估计,增材制造工艺(即3D打印)与“减法”制造工艺相比,可节省超过50%的能源。根据Wohlers Associates报告,2013年全球3D打印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34.9%,达到30.7亿美元。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原型部件和产品以供测试,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应用范围从设计领域延伸到工厂制造领域,如通用电气、BAE Systems和西门子公司等。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涌现了几十种先进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并在积极开发下一代制造和生产模式,如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远程网络制造和下一代制造系统、极端制造模式等。这些新的制造模式在产品设计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能快速响应,在生产方面根据顾客需要任意批量地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在组织结构方面由垂直型的科层组织向扁平的网络型组织转变,给传统的生产、组织和消费模式带来极大挑战。

(四)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20年来,全球工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量增加,地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受到威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绿色工业成为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工业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倡导新兴产业和新型能源,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重新崛起的重要引擎。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制造,强调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使用、节能降耗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提高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的相容程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目前,产品设计绿色化、工艺材料绿色化、制造工艺绿色化、产品包装绿色化、处理回收绿色化都已经成为实现绿色制造的有效方式。此外,一些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绿色发展还设置了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的能效、碳足迹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研究采取征收碳关税等政策。

二、国内工业发展趋势与变化

(一)工业发展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进入增长速度理性回落的新阶段,由之前的高速增长状态向中高速增长状态转变。增长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工业的潜在增长率出现趋势性下降。这种下降不仅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具有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趋势性减速特征。相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10.90%和11.70%的平均增速,“十二五”前三年的平均增速只有8.55%,从2011年的10.38%下降至2014年的7.0%。按照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来看,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2011年以来工业增长进入增速下滑较为明显的阶段,虽然2011年四个季度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但是总体上低于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增速进一步下降,多个季度增速在10%甚至9%以下。

(二)工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从要素条件来看,作为我国工业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条件,低成本要素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工业增长面临着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原有的“低成本投入、低水平扩张、低价格竞争”的增长模式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大面积出现的“用工荒”、工资薪酬快速上涨现象就是说明。以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十二五”前两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8.60%和13.60%,2012年平均工资额分别为2006年和2010年的2.29倍和1.35倍。劳动力成本条件的变化给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电子组装等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难以固守。此外,有助于低成本竞争的其他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严格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招、拍、挂等供应方式改革,使得土地资源不再无限制的低成本供给,土地交易价格迅速上升;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进口需求持续增加,国内能源保障不足,资源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部门的竞争力等等。

另外,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在部分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按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我国技术发展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平均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近年来,通过实施“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和政策措施,我国创新研发能力迅速提升。目前,在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基础芯片、无线宽带、高速铁路、高温气冷堆、电动汽车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有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以通信技术为例,2000年大唐集团代表我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采纳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一举打破了由欧美厂商主导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垄断格局。由此国内企业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以及TD标准、系统设备、仪表、芯片、终端等核心技术,成为占中国3G市场1/3份额的技术标准。

(三)产能过剩普遍存在导致很多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在外部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并且从潜在的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实际的长期性过剩,从低端的局部过剩向高端的更大范围过剩转变。截至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利好刺激下,新兴产业如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重复建设和无序布局问题也值得关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要素市场运行中存在很多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引导投资者过度进入一些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产能过剩长期持续不仅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还可能造成大面积亏损破产、失业人数增加、金融风险加大、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例如,由于光伏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之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赛维LDK、无锡尚德等光伏领军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困难,无锡尚德甚至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再如风电产业,在产能大幅提升、下游需求疲软、风电并网困难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每年超过六成的新增装机容量无法实现并网发电,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均出现业绩大幅度缩水,整合压力较大。

(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给工业集约绿色发展提出要求

首先,我国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源成本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煤炭、铁矿石和铝土矿等资源消费量已经分别占全球的48%、55%和40%,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原油、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铁矿石、铜精矿超过60%。资源消耗量和进口量大量增加导致资源产品价格不断推高,进而致使产业发展成本持续上升。其次,我国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矛盾正在集中显现。在国际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接近美国和欧盟排放的总和,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强制性减排目标的压力加大。在国内,大面积严重雾霾现象日益常态化,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恶化,10%左右的国控断面水质为劣Ⅴ类,1.7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工业生产、矿山开发等导致土壤污染加剧、质量退化。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工业发展亟待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精益增长模式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发展启示

在传统要素优势发生转换的条件下,我国要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发展优势。由于传统发展优势日渐消退,轻工、纺织、家电等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质量提升仍有很大成长空间,但是这些产业技术更新速度慢、需求弹性低,难以支撑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由新技术突破驱动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则面临国际竞争激烈、技术突破难度大的困境,我国虽然也要在这些领域进行布局,但是在产业结构体系中,这些产业更多的是担当潜导性产业的地位,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因此,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中间部门,这些产业的行业门类齐全、技术基础雄厚、市场需求庞大,是我国发展优势提升最快的部门。更重要的是,装备制造等行业能够更好地与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改造等新技术相融合,从而释放其巨大的增长潜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样,我国产业升级既能对传统的优势产业有一定的承接,又能对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有一定的过渡;既使我国产业发展面对围追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高层级的优势,又使我国产业升级不至于面对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而难以逾越、造成优势产业的断层。当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政策引导与监管,特别需要注重的是引导产业有序发展、避免过度竞争、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加强污染能耗监管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猜你喜欢
工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工业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