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红
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为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保证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路径阅读教学课程属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来看,效果不是很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本文从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以下阐述。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教学步骤过于程式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步骤过于程式化,主要体现在目前初中语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琐碎的分析,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许多教师不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品味,领悟情感,从而完全丧失了语文本身具有的那份韵味、灵气。另外,还存在教师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和抽象符号塞给学生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学生开始模糊原有的感知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在这样一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的能力被扼杀,而且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也被降低了。
2.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主要体现在许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成为了一种时尚、标准来追求,误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唯一标准。例如,如果仅仅只是将课本内容通过几张图片或者是画面反映在多媒体上,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不但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讲述的内容,反而还会干扰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使得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3.阅读教案过于艺术化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在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过分迷信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的规范性,使得课堂教学犹如教案“复印机”,完全忽视和否定了真实课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阅读课堂教学中。实际上,许多教师仍在因循老套,用教材统一课堂束缚学生的思维。追究到底,就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够准确,忘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或太过于理想化而忘记了课堂的真实性。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必然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跟课改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最终原因就体现在了阅读教案过于艺术化上面。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现路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发挥好情景导入的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情景的进入方法多种多样,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景,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不足的漏洞。例如,对于契诃夫《变色龙》一文,教师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对变色龙的认识不足,如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那么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相反就是仅仅停留在“可笑”的肤浅层面上。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变色龙的真实案例,就会迅速让学生进入到文章中变色龙的角色情景中,加深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2.紧扣教学目标,强化课型创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因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设计方式。但是,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工作,提升学生用心灵感受文章、产生共鸣的能力。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先设计问题:“阅读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再分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最后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个个加以分析小结,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紧扣教学目标,达到课型创新。
3.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厚积才能薄发”,是对其结果的真实写照。为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天方夜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该达到400万字以上,所以教师需要通过精心选择适当增加学生课外词汇的任务量,鼓励学生勤做笔记、摘抄。虽然做读书笔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后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做好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现其更好的为阅读、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4.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难度系数比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必然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从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音乐声响起,教师范读,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再让学生试读,选出优秀者与老师PK,学生互相PK,请其他同学当评委。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至此,教师可以借创设情境,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共鸣。
三、结语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成效直接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因其分量重、变动多、改革力度大等特点,一直以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密切关注。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为保证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08):32-33.
[2]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7):54-56.
[3]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技咨询,2008,(19):67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