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浅析

2015-05-29 02:13姚慧婷
时代金融 2015年12期
关键词:职教苏州校企

姚慧婷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作为世界加工工厂和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苏州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带的重镇,同时也是苏南产业带的中心城市,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被誉为“蓝领摇篮”的职业教育,与产业贴得最近。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苏州教育的核心部分,最近几年,苏州市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秉承“率先、创新、特色”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苏州现有高职院校16所,在校生人数达8.5万左右,其中国家级骨干校1所、示范校1所、省级骨干校2所、示范校2所。但当前苏州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矛盾: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空缺与高职的就业差强人意的矛盾;高职技能训练普遍加强与毕业后无法胜任企业工作的矛盾;特色专业有板有眼与企业所需专业人才还得自己招工培训的矛盾……最突出的就是苏州经济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

一、苏州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外部因素

首先,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职能未能很好发挥,在招生录取中,没能充分利用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传统的本正专副观念根深蒂固,由专科、本科(技术本科)、研究生三大层次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有待完善。

其次,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最大客户,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但因两者处于社会不同领域,企业一方重利润,学校一方重培养,企业很难有较大的合作动力,因此,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最后,苏州作为非省会城市,与周边的上海、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比较,资源相对薄弱。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政策引导都有所欠缺。

(二)内部因素

1.高职师生的素质培养体系有待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本人自我定位底气不足,总感觉低人一等。高职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忽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拥有双证的教师数量不足,即便有,教师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也较低,教师下企业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偏少。“双师型”教师培养缺少统一规划和相应的激励制度,无法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校企合作停留在较浅层面,深度广度有待加强。苏州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最初级阶段,从内容到形式流于单一、零散,甚至有些还仅仅停留在签字、照相、揭牌、冠名等表面层次,没有实质性跟进,缺乏连续性、稳固性,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貌合神离,难以建立长期稳固战略伙伴关系。

3.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有待整合优化。一是专业设置涉及产业过于广泛,缺乏统筹布局规划,没有达到宏观和微观的有效统一管理。二是专业与苏州特色产业没有较好配对,特色行业的高技能人才非常紧缺。三是专业与新型产业匹配失衡,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巨大,职教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专业,且尚未形成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针对以上制约因素,苏州高等职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以往小职教观,营造良好职教氛围

淡化“学历贫富之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地将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民的终身教育,而不是一种弱势群体的教育的观念植入全民心中,不让传统观念阻碍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社会对职教的认可度,营造“技术立身,技能兴业”的浓厚社会氛围。改变一直沿用的普高模式,调整招收比例,从运作模式、内部结构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等全面改进,以便搭建实现学历互通的立交桥。

(二)提升师生素养水平,凝炼双师特色

加强学生思想品质和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加强爱国爱党、创业创新、岗位操守、职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其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全面提升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教师资培训。依托示范院校和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协同培养机制,加强柔性人才使用,拓宽用人渠道,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三)构建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的发展基础,苏州的高职院校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实习就业优势,并不为学生的一般性出路所困扰。目前要探索的是如何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和紧密型的合作,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抢手的高职人才。职业教育所有投资渠道中,政府的角色是首位的,政府应不断出台有利于职教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为企业与高职院校提供相互渗透的保障条件,企业才能够毫无顾忌的与高职院校合作共赢。同时提升企业和院校间的相互忠诚度,让彼此都有归属感也是关键。苏州高职院校应借助政府强有力的臂膀,探索新的机制对外激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责任,对内创新培养机制让学生从进校门起就有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熏陶,把这种“联姻”做到每个实处。

(四)建立多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帮助职教科学发展

建立专业无缝对接产业路径,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就得与时俱进。定期做好产业与专业的融合度调研,做好苏州产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互动,根据产业升级、布局、演变、转移,新专业紧跟产业建设步伐,老专业围着新产业更新,继续深化这一办学理念,让其在苏州职教界深入人心。利用苏州现有产业资源,通过紧密对接现有产业调整专业结构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彰显苏州特色,让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走在江苏前列,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教育改革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大胆实践,用于创新,积极探索最佳发展模式,为江苏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职教苏州校企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苏州一光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