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金林
曾经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匠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街头巷尾已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我们不应忘记——
木 匠
鲁班出游图
木工,是用木材为工作对象的人员,是中国传统三行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木工工具已由最初的手工工具斧、锯、钻、凿等发展到简单机械、球形钻、羊角锤、长轴车床,以及较为复杂的电刨、雕刻机、曲线锯、修边机、电木铣、台锯等,可完成各种工艺的木器活。木工在欧美广泛流传,同中国不同,在很多欧美的私立学校都有木工这一课程。
木工有着悠久历史,古时被视为下等的职业,因此贵族并不会学习木工这个手艺。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比如晚明皇帝熹宗朱由校就因为酷爱木工制作,而被人称作“木匠皇帝”。鲁班是有名的巧木工,在他的经验指导下,中国成为了当时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据说,远古时代房屋建好封顶之日必须请“木工”高喊大吉大利之话,以保日后平安富贵!
木工是个技术活,生活处处离不了,特别是在农村,盖房、做家具一样也离不开。所以木工出门不用风吹日晒,便是梁座上一客。有人道:当木匠不仅有尊严,而且赚大钱。
木匠、泥水匠、石匠、画匠、扎彩匠、油漆匠等手工建筑业尊鲁班为祖师。这些行业拜师学艺的均须先拜祖师。
有关木匠的对联谜语:
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
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谜底:木匠)
有关木匠的故事:
(一)
姜太公写符
商周时期,有一天,姜太公云游四乡,傍晚来到一村,见一户人家正在盖屋,差不多明日就要上梁了。但姜太公掐指一算,明天是个百事不吉的日子,上梁轻则墙倒屋塌,重则死伤人命。姜太公不忍心让这户人家惨遭不幸,但又不能点破玄机,便想在此住一夜,第二天在这户人家上梁时给化解劫难。于是,他向这户人家提出借宿的要求。主人是位善良纯朴的老农,虽然因为盖房实在腾不出地方,但见姜太公是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也就答应了,并且把姜太公安排到临时搭建的草棚里住,自己则到房前的槐树下露宿了一夜。
第二天上梁时,姜太公对老农说:“上梁最好要写道符子,能逢凶化吉,诸事顺利。”老农说:“村里没有人会写呀。”姜太公说:“我会写。你去准备一束麻我好当笔,再把锅底灰化在水里,我好当墨。”老农照姜太公的话做了。不一会儿,符子写好了,是一副对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
竖柱巧遇紫徽星。
姜太公把对联一念,众人都说写得好。这时,有人劝姜太公走,说他年迈腿脚不灵便,马上就要上梁了,别在这里磕着碰着。姜太公说:“我年纪大了,别的忙帮不上,就让我站在一边,等上梁时喊几声‘好’吧。”众人见他心诚,也就不再说些什么。
上梁了,姜太公在一边大喊了几声“好”,果然梁柱皆顺利搭好,没发生一点意外。
中午,泥瓦匠们正在刚上梁不久的新房里吃饭,一外乡先生从此路过,他看梁上的对联不是等闲人所写,而是出自姜太公的手笔,就对众人说了。众人这才注意到,刚才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儿早已走了。
据说,从那以后,凡是有人家盖屋上梁,总要写副对联贴上以讨吉利,有的就写姜太公留下的那副,有的干脆写上“太公在此”之类。此外,还要请一些围观的人在上梁时喊几声“好”。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常见贴在梁上的对联有:
上梁固若铁骨;
立柱稳如泰山。
金龙盘玉柱;
玉凤绕金梁。
上梁增百福;
立户纳千祥。
堂前金凤舞;
室内玉龙飞。
吉日上梁增百福;
良辰立户柱千祥。
吉祥时日辉新宇;
幸福家庭喜满堂。
(二)
木匠与先生
一木匠,手艺精湛,口齿伶俐,喜对联。一日,一先生驾车运米路经此地,木匠便招呼先生休息。两人一边抽烟一边闲谈。木匠一时兴起出一上联:
马车跑得快,一日运煤一日运米;
先生对道:
木匠手艺精,有时倒锯有时倒刨(泡)。
天气热,先生以破扇扇风,木匠又出一联:
户羽石皮退职先生摇破扇;
木匠妻子在做鞋,先生灵机一动答:
革圭不正乡间女子做歪鞋。
先生起身告辞,木匠又说:
上岭下坡左拐右弯拐弯注意;
先生答道:
做箱装柜砍斧拉锯斧锯小心。
言罢,先生扬鞭催马上路。
(三)
小木匠解难
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识的人。因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这“小木匠”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
泪滴江汉流沧海;
家人十分着急。在一旁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不由上前对道:
嗟叹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上联都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四)
对出下联更伤心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戴名世进京赶考。一天,他乘船过河时,看到船上人都在议论一个木匠犯法的事。说这木匠以前曾为县衙造了好多木枷谁成想现在却用到了自己身上。老艄公喜欢对联,看见戴名世书生打扮,就给他出了一个对子:
木匠造枷枷木匠;
戴名世听了,觉得此联出得很巧,便一路思索,直到船靠了岸,也没想出来下联。后来他考中进士,选了翰林。按说这学问够大了,可“枷木匠”这对子还没对出。戴名世出了本书,叫《南山集》,书中引述了南明抗清事迹,结果有人发现并告密,说他有“复明反清”的野心。于是,他被刑部拿问,入了“文字狱”,竟至被判了死刑。临刑时,康熙皇帝派了一位翰林去监斩。戴名世被绑赴刑场,甚觉冤枉,又见另一位翰林前来监斩,想到自己也是翰林,不觉泪水夺眶而出。这时,他忽然想起当年乘船时老艄公给他出的“木匠”那个对子,面对此时此景此身,终于有了下联:
木匠工作图
翰林监斩斩翰林。
戴名世眼看要命归西天却有了对句,反而更加伤心了。
(五)
丁敏妙对吴文泰
明朝苏州府有个书生叫吴文泰,他和好友丁敏都喜吟诗作对,兴起时会通宵达旦。后来,丁敏索性搬到吴文泰家住。
一天,吴文泰买了一些木料,请了四个木匠来为丁敏做些家具。但那四位木匠干活时磨洋工,吃饭时却争先恐后。吴文泰有感于此,对丁敏吟道:
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丁敏一听,知是一折字联,低头沉思了一会,便对道:
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
二人吟罢,相视一笑,同声赞好。
此联为巧妙的拆字对。上联拆“噐”(异体字)为“四口、一工”,联面意思说做工的人多,但干活的人少,“口多工少”,拖拖拉拉地做成了家具。下联拆“來”(繁体字)为“二人、抬木”,联面意思说两个雇工抬一根大木头,“人短木长”行走吃力,所以就回来得晚。联中以“短、长”对“多、少”,平仄相谐,同是反义形容词,对仗十分工巧。
(六)
青龙扶玉柱
传说在明代时,太傅何塘与宰相高拱陪太子微服出行,来到一个叫“梁丕营”的村。此村人习惯用土坯盖房,家家打坯,土坯排起来非常整齐,远看像兵营,人称该村为“梁坯营”。后来文书中多习惯将“坯”字省写为“丕”,于是“梁丕营”便成了正式村名。另外也有人说此村原系、梁皮二姓聚居处,村名“梁皮营”,后改为“梁丕营”。
他们三人刚坐下休息,忽见一老者走来,央求道:“我家盖房上梁,人手不够,请客官帮一下忙。”太子意欲不去,何塘与太子耳语道:“一朝天子,应懂各方风土人情,去看一看,有益无害。”太子勉强应允。上梁时,工头看太子年幼,怕他身单力薄,顶不住劲,便安排太子扶住柱子,让何、高二人帮助架梁。三人虽没有多大力气,但多一人总比少一人好。不大会儿,起架完毕,老者道谢后说道:“我看三位都是读书人,就便请给写副对联留个纪念吧。”高拱让何塘写。何塘略加思索,提笔写道:
青龙扶玉柱;
白虎架金梁。
此联把太子扶柱,太傅、宰相架梁的事全写了进去。当时人们不解其意。过了一段时间,才得知三个帮忙的都是当朝贵人,喜出望外。太傅何塘写的这副对联也很快流传开来。
有关木器店的对联:
封山培大树;
造屋要良材。
储材多白板;
有术制青箱。
高山须厚土;
大厦要良材。
精工为世用;
美器在人成。
锯分方合用;
层积不居奇。
锯分量厚薄;
得获定丰盈。
不辞斧斤苦;
好正世间材。
有材已入选;
无地不育林。
巧手规青木;
慧眼辨曲直。
巧自心中出;
妙在手内存。
锯子裁开新世界;
斧头砍去旧东西。
墨线调成诸器就;
斧头落下一梁成。
劈板长材宜短用;
服箱终日倩良工。
用规折矩多材料;
斗角钩心竭艺能。
小木精修桌和椅;
大材留作栋与梁。
琼楼画阁精心造;
净几明窗巧手修。
黄金菊绽瑶台艳;
白雪歌翻彩袖新。
刻羽引商皆木铎;
攒花簇绣是金针。
弦管清音宣德泽;
宫商雅韵颂神庥。
曲度新声歌婉转;
波回弱舞致蹁跹。
刻栋雕梁凭利器;
鸟革单飞在心机。
妙用不出两手内;
机巧只在一心中。
曲尽能成方圆器;
直线度就栋梁材。
佳木由来堪作器;
良工自古不遗材。
小品堪为桌并椅;
大材留作栋与梁。
刀劈斧砍成曲直;
锤凿刨削变方圆。
良工造物惟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
转墨斗而生以奇线;
舞锛刨而飞于妙观。
胜鲁班朽木能裁好样;
超轮扁弯材可作直形。
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即物穷理;
圣参造化,神乎其技,岂止画栋雕梁。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鲁班庙联。
泥 瓦
泥瓦匠,从事砌砖、盖瓦等工作的建筑工人。再具体点,就是砌墙、粉墙、铺贴瓷砖、地砖、建筑房屋、房屋修理等。泥瓦匠的历史相当悠久,技术性较强的工种。过去,泥瓦匠同卖货郎一样走东家串西家,看哪家要建房或翻修房子和土方就哪作。吃住在东家,做完一家至少得花上个把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几十年前在乡村,不论是盖土坯房、砖瓦房、甚至个别人家盖的小楼洋房,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去请什么专家学者或者测工搞什么论证和测量,其建筑队伍更不是什么某某建筑公司,顶多是十里八乡临时凑到一起的泥瓦匠外加几个力工,便在几声鞭炮声中开始了建筑施工。用的都是当地的木石水土,泥瓦匠们是把泥和得越均匀越好,缝抹得越平越光越好。当地人一般或称之为“泥水匠”。
农村盖房上梁喜歌:
旧社会,老百姓建房都请风水先生用罗盘定方向。因为其说:只有老道住的观,和尚住的寺和宫殿,阁,庙等朝正南,所以,百姓建房多数正门向南偏东。方向定好后,再放鞭炮开基动土,烧香发纸,洒奠酒磕头。
盖房上梁这天,在明间东挂柱上贴对联:
上梁欣逢黄道日;
西挂柱上贴下联:
立柱巧遇紫微星。
或写:
吉日上梁增百福;
良辰立柱纳千祥。
东西梁陀上都贴“上梁大吉”,柱条上贴“上柱大吉”。
而后,木匠师傅背靠明间东墙,瓦匠师傅背靠明间西墙面对面。鞭炮一响,两位师傅开唱喜歌。
木匠师傅唱:
鞭炮一响把门开,
金童玉女下上来。
我问仙童何处去,
东家上梁请就来。
瓦匠师傅唱:
香炉蜡台桌上摆,
猪头三牲上面排。
金杯玉盏左右放,
我请东家把香栽。
二位师傅各自登上提前摆好的梯子。
木匠师傅唱:
手把金梯步步高,
我上画梁走一遭。
今天正是黄道日,
王母娘娘在天霄。
瓦匠师傅唱:
太阳一出东方红,
脚踏银梯上九重。
见过八仙吕洞宾,
又见财神赵公明。
唱喜歌时可以根据东家的情况编一些令人逗笑的词句,围观的人也必定是笑声不断。当天中午,东家摆上丰盛的上梁酒宴,款待所有工匠宾朋,大家为新房的即将落成共同庆贺,气氛喜庆热闹。
在整个建房的一道道工序中,上梁仪式最为隆重。大梁摆得是否稳定坚固,关系到新屋的安危持久,乃至户主子孙后代的福祸。因此民间就上梁仪式一项,就有很多规矩,长期以来成为一种风俗。
有关泥瓦匠的对联谜语:
瓦刀响,楼房长,财似泉流时时淌;
树根扎,花叶发,运如果价日日佳。
(谜底:泥瓦匠)
有关泥瓦匠的对联故事:
(一)
小板桥对对
郑板桥小时候,家里盖房子。休息时,郑板桥的父亲要和工匠们逗趣儿,就出了一上句让大伙对下句:
横砖竖砖砖顶砖;
四五十个工匠谁也对不上来。这会儿,郑板桥正从街上回来,大伙齐声吆喝:“让郑板桥替俺们对下联。”郑板桥也不推辞,略加思索便对出下句:
仰瓦扣瓦瓦挂瓦。
吃饭时间到了,见桌子上有米饭、饼、馍镆,还有鸡鱼肉蛋。他父亲看了一眼桌上的饭菜,即出一联,示意郑板桥对出下联。联曰:
饼卷馍馍面包面;
郑板桥也不推辞,夹起碗里的一个鸡头边吃边吟道:
吞吃鸡头嘴对嘴。
众人听后哄然大笑。郑板桥放下手里的筷子,对父亲说:“我也出一对考考您。”说罢小板桥向院子里看了看,见一芦花母鸡正在啄铜盆里的食,于是吟道:
鸡啄铜盆嘴敲锣;
他父亲听了略一沉思对道:
马过木桥蹄打鼓。
众人听了都连连拍手叫好。
(二)
瓦工考先生
有一小学校,是由原来的十佛寺改成的。暑假里,十几个瓦工来学校修房子。瓦工们一边修房子,一边和学校的王先生闲谈。一瓦工想摸摸先生的底细,便出了一联让先生对,联曰: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王先生一遍遍地重复着,可就是答不上来。
第二天,瓦工们休息时想到对联,便到处寻找王先生,一位银须长者告诉大伙:“一早,先生被一阵风吹走了。”
众人面面相觑。
暑假过后,学校来了一位陈先生。陈先生听到王先生对对子的事,吓了一大跳,当夜就不辞而别。后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学校飞来一只仙鹤,从上面下来一位李先生。
李先生到校后,也听到了对对子的事,不过他并没有被吓倒,只是紧蹙双眉苦思冥想。想到第四天,李先生实在纳闷,便邀来两位好友,一起去水上游玩。三人上船后,一人撑篙,二人摇橹。小船行至河心,李先生忽见正前方有一座桥,便问朋友:“前面什么桥?”
“四平桥?”
李先生一听欣喜若狂,拨转船头就往回返,弄得两位好友莫明其妙。回到学校,李先生铺纸挥毫对出瓦工的上联: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瓦工们听说李先生对出了下联,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为:“真正有学问的人!”
(三)
朱棣点山状元
古时,山堂一带多出能工巧匠,尤以泥瓦匠最多。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欲将国都由应天(今南京)迁到顺天(今北京),定为京师。为了尽快实现迁都计划,朱棣下诏征调全国的能工巧匠到北京服劳役。于是,山堂不少人随建筑人流来到了京师。
几年之后,皇宫基本落成。一天,皇上朱棣率文武百官亲临察看,见宫院幽深,大殿辉煌,好不气派!忽然,皇上脸上由晴转阴,又露出不悦之色,原来在数丈高处有几个架眼,填补时漏掉了。现在脚手架已拆除,要填上这几个架眼,真比登天还难。一太监趁机火上浇油:“堂堂皇宫,却留了几个窟窿,岂不有损大明国威。监工人疏怠至此,应予治罪!”监工一听,吓得魂不附体,扑通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请罪。在场工匠也齐刷刷地跪倒,不敢仰视龙颜。正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人,左手提砖,右手提瓦刀,轻轻一敲,砖分两截,齐如刀切。只见他三下两下抹好灰泥,扬手一扔,砖如飞燕,直奔架眼而去。只听“扑”地一声,砖入架眼,泥不外露,平平展展,毫无破绽。那工匠两手不停,眨眼工夫,几个架眼便消踪匿迹。皇上见状,喜不自胜,脱口赞道:“如此高手,堪称状元!”那工匠闻言,扑通跪倒,口称:“谢万岁龙恩!”皇上这才如梦方醒,原来自古“君无戏言”,一诺千金,话既出口,断难收回,于是便顺手推舟,喜滋滋地说道:“你既有如此手艺,联即点你为头名状元,也不辱大明国体。”那工匠再次叩谢,高呼“万岁”。
这个工匠就是山堂的人,姓山,后来人称“山状元”。
有关泥瓦匠的对联:
一砖一瓦;
大厦大楼。
但愿称堂构;
还教美奂轮。
经营有大志;
建造集良工。
高楼手中建;
重担肩上挑。
观其器而知其巧;
应于手以得于心。
借尔涂垣工垩饰;
凭它引玉发光华。
头擎红日心情畅;
楼接青云手艺高。
建成大厦高华宅;
留与后人久远居。
顿看平地楼台起;
忽送千峰紫翠来。
和水泥联:
下宜袭水土;
辱岂在泥涂。
入水和成三合土;
兴工端赖一丸泥。
版筑有功,曾传傅说;
泥沙合用,可捏嵇康。
我侪正欲抛砖引玉;
君等休闲弄瓦赓诗。
虽是红砖青瓦;
能建大厦高楼。
垒起高楼大厦;
造福城市乡村。
添瓦加砖筑大厦;
安居乐业住新楼。
万丈高楼平地起;
千幢大厦手中兴。
盛世年年筑胜景;
鑫砖块块建新家。
鑫砖可砌黄金屋;
盛世能聚九洲财。
冲天大厦山河秀;
拔地华堂景色新。
铺砖盖瓦为能手;
落户安家是福人。
矗起摘星脚手架;
建成揽月摩天楼。
大厦高楼能手盖;
南枝北屋凤凰栖。
双手盖起高楼大厦;
对足踏遍地北天南。
如琢如磨,砌成碧玉;
绘香绘色,亦费丹青。
如琢如磨,砌成碧玉;
绘香绘色,辉映丹墀。
若作室家,宜勤涂璜;
虽为瓦砾,亦费甄陶。
大厦落成到处欢天喜地;
福人迁入满堂金碧辉煌。
巧手有方,偏将沃土垒茶垅;
匠心善运,敢把烂泥糊垛墙。
还有一联描写鲁班的对联:
刻栋雕梁,圣参造化;
求精穷理,巧夺天工。
全联典指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春秋时鲁国人,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建筑“宫室台榭”、造“云梯”、“勾强”“木马车”,还发明曲尺、墨斗磨子、碾子等,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