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章
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是北宋时期北方最大的瓷都,当阳峪绞胎瓷有别于其他瓷器的纹饰,它内外通透,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宫博物院、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珍藏。2014年12月3日,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虽然身披历史名瓷光环,但当阳峪窑火毕竟熄灭了近千年,传统烧制技艺也失传了,要重拾辉煌,还尚待时日。
绞胎瓷制作工艺繁杂
随着细微的响动声,师傅面前的电动轮盘飞速旋转起来。轮盘上放置的由各种颜色糅合成的泥团,在他手中也变得温顺起来。他双眼紧盯着毛坯,双手时而合拢,时而外扩,动作灵活,富有节奏和韵味。时间不长,一件毛坯花瓶的轮廓就出现在眼前。坐在车间一角的这位师傅,名叫柴战柱,他是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的两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另外,他还是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拉坯仅是制作当阳峪绞胎瓷的关键工序之一,一件绞胎瓷要经过调泥、拉坯、修胎、雕刻、上釉、烧制等80多道工序,最后经过20多天晾干,才能入炉烧制。从入炉到出炉,还要三天多时间。每一道工序都是赋予其生命和灵魂的过程,毛坯花瓶虽然还显质朴,但细细打量,它已经隐隐透着神韵和灵秀。
柴战柱所在的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的车间,就坐落在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口左侧,厂房紧邻当阳峪瓷窑遗址。如今,这座规模不大的北宋古窑遗址被罩在玻璃房里保护起来。透过玻璃,依稀可见遗址上有当年烟熏火燎的黑褐色印迹。
站在村口的仿古牌坊前,可以看到上边挂着的四个牌子,这是当阳峪村的四个“国字号”称号:当阳峪瓷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绞胎瓷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里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绞胎瓷之都”;2014年12月3日,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全球仅存珍品几十件
这是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没有风,阳光暖暖柔柔的。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翁涧河,从山谷中的当阳峪村旁蜿蜒而过。当阳峪绞胎瓷最为鼎盛的北宋时期,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通过翁涧河水路运往全国各地。据柴战柱介绍,当阳峪窑,也称“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是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达到顶峰。当阳峪虽不是官窑却胜似官窑,其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在众多古窑口中独领风骚。当阳峪瓷窑遗址旁是一块复制的宋崇宁年间所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这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三大窑神碑之一,原碑立在村里的小庙中。上边记载了当阳峪绞胎瓷的昔日盛况:“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运以千里遍天下”。
村中一位姓朱的老人说,他小时候随大人下地干活时,绞胎瓷碎片随处可见,到上世纪90年代村里建水泥厂时还发现很多古时绞胎瓷碎片。2009年上半年,河南卫视播出的《华豫之门》鉴宝节目中,一位山东小伙子手捧两个带耳和带盖的罐登场。鉴宝专家说,这两个罐是出自北宋时期的当阳峪窑绞胎瓷,工艺非常精湛。目前,全球现存的北宋绞胎瓷珍品不超过60件。市场估价每件15万元,增值空间巨大。
掩埋于地下的光华
如今,翁涧河河水干枯,两岸杂树丛生。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当阳峪窑大批能工巧匠不得不随朝廷南迁,一部分人在江西景德镇落脚。随着当阳峪窑火的熄灭,当阳峪制瓷技艺也慢慢失传了。上世纪40年代初期,河南发生大面积严重旱灾,当阳峪村再遭变故。据史料记载,那时,当阳峪村是个1500人的村子,1942年至1943年的两年多时间内便有1000多人相继死去,大道旁、草屋内,饿殍遍野,饥尸纵横。在死亡的威胁下,大量的村民流落他乡。
尽管当阳峪民不聊生,但当阳峪绞胎瓷的光华,让一些外国人垂涎欲滴。1933年,英国人司瓦洛来到当阳峪,雇人挖到了不少瓷器和碎片。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先后两次到当阳峪考察,他在游记中写道:“当阳峪有瓷窑址400多处。”上世纪4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小山富士夫见到当阳峪绞胎瓷后爱不释手,他在《北宋的修武窑》一文中写道:“在焦作古窑址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俗称为绞胎瓷的美丽瓷片,它是用白色的瓷土和红色的瓷土搅和在一起做成的……”小山富士夫称:“从不同角度看,焦作修武窑比定窑、汝窑更有魅力,但是从古至今却完全不被世人所知,真是不可思议。”
专家呼吁恢复技艺
一提起当阳峪绞胎瓷,柴战柱就激动不已。柴战柱认为,当阳峪绞胎瓷能重新崛起,与中国著名陶瓷艺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梅建英等人的奔走呼吁密不可分。上世纪70年代末,梅建英来此考察后发现,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已经失传,空留一座座古窑址。目睹此情此景,他非常痛心,多次呼吁当地政府挖掘恢复这一历史名窑技艺。此前的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陈万里等专家到当阳峪实地调查,并发表了《谈当阳峪窑》等两篇文章,文中指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柴战柱告诉笔者,在焦作市领导的重视下,生产碗盘等瓷器的修武县陶瓷厂担负起了这一重任,政府不但拨款挖掘开发当阳峪绞胎瓷,还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市场低迷不赚钱,再加上技术方面的原因,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项目半途而废。但修武县陶瓷厂毕竟开了挖掘恢复当阳峪绞胎瓷的先河,功不可没。而此时的柴战柱是焦作碳素厂的一名烧炉工,那时候,焦作有几家生产生活类瓷器的陶瓷厂。为了日后能到效益好的陶瓷厂工作,柴战柱到江西景德镇雕塑瓷厂、陶瓷研究所学习,在5年多时间里,他掌握了陶瓷完整的制作工艺。在景德镇打工学习期间,有人得知柴战柱来自河南焦作,就和他谈起绞胎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并为这一珍贵瓷种的消亡而感到惋惜。柴战柱的心头也慢慢燃起了希望之火。
历史名瓷重见天日
1989年,柴战柱来到当阳峪瓷窑旧址,挖寻残片,走家串户购买农家收藏的瓷片,开始试验烧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终于烧出了一窑晶莹剔透、光泽如玉的绞胎瓷。2000年,柴战柱在当阳峪瓷窑旧址旁建厂,他烧制出的绞胎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2002年,柴战柱研发的当阳峪绞胎瓷传统工艺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省科技厅专家组认为,焦作绞胎瓷的成功研制,不仅恢复了我国古代当阳峪瓷窑的绞胎、绞釉、刻花、剔花艺术,而且有所突破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填补了当代国内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如今,被称为“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第一人”的柴战柱,把挖掘、开发、推广当阳峪绞胎瓷作为毕生的追求。近年来,柴战柱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项,作品多次获奖。
经教育部审定,柴战柱的作品《硕果》入选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材。如今,柴战柱的作品《中华龙》已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其他绞胎瓷也被美国、法国、波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馆藏机构或个人收藏。2009年,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2011年,柴战柱所在公司代表焦作市参与当阳峪绞胎瓷河南省地方标准起草制订工作。
当阳峪绞胎瓷的尴尬
虽然2014年年底,修武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绞胎瓷之都”称号,但当阳峪绞胎瓷与久负盛名的河南禹州钧瓷、汝州汝瓷、洛阳唐三彩、江西景德镇瓷器相比,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产业规模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当阳峪绞胎瓷产业才初具规模,规模较大的绞胎瓷生产企业有三家,分散于周边的绞胎瓷作坊有30多家。在当阳峪村附近,可以看到一个个高高低低、粗粗细细的烟囱。这些烟囱下边的生产车间和作坊,是当阳峪绞胎瓷的希望所在。尽管当阳峪绞胎瓷前景看好,但面临问题较多。2011年年底启动的绞胎瓷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曾在省里获得文化产业创业园优秀奖。但是,由于资金、土地等种种原因,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仍无实质性进展。
2014年6月,修武县商务局发布了“当阳峪瓷窑遗址综合开发项目”招商公告。
当阳峪瓷窑遗址综合开发项目长约2000米、宽约1000米,拟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将遗址保护范围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遗址公园。焦作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当阳峪绞胎瓷在做足内功的同时,也要主动走出去,除了争取政府扶持、媒体宣传,还可以主动到全国各地举办绞胎瓷瓷器展,让更多的人认识绞胎瓷。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