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庄
谢挺宇,原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11年5月22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谢正夫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解放前,在上海、南京等地行医救世。因为医术高超,曾被选为全国医馆理事。1931年,谢挺宇进入大学学习,1932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34年,他东渡日本,进日本文学院进修。在日本期间,谢挺宇以日本人民生活和反侵略战争为题材,创作了《三等避暑地带》、《没有光的彗星》、《雾夜紫灯》等一系列短篇小说,引起了留日中国留学生和日本文学界的关注。他的作品贴近现实,笔触细腻,真实地反映出部分日本人民的战中生活和反战情绪。他的作品还被国内知名报刊选用,矛盾创办的文学刊物就曾连续刊发他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谢挺宇作为代表参加了全国文代会,时任文化部长的矛盾接见了与会代表。当他看到谢挺宇时,高兴地说:啊,谢挺宇!你在日本写的小说很好嘛。谢挺宇此前从未见过矛盾,他们是以文会友,心心相知。
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谢挺宇愤然回国,投身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他担任了重庆《扫荡报》的记者,撰写文章抨击日本侵略行径,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壮举。后来,经周恩来的介绍和批准,他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途。1938年5月,谢挺宇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谢挺宇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他首先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后来在新华社担任译电员。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散文《豹子》、《去国》等多篇文章,内容多为反映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这些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给谢挺宇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时延安正在进行整风运动,因曾留学日本和写过反映日本人生活的作品,谢挺宇被扣上了“日本间谍”、“汉奸文人”的帽子,被关押审查长达一年之久。后来,他在新华社的领导秦邦宪出面担保,谢挺宇这才被释放。1945年,党组织经过调查,查明他历史清白,思想上没有任何问题。日本投降后,谢挺宇以“文化工作者团”团员的身份,从延安来到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是抗日战争后,我党接收的第一座城市(国民党军当时还没有进入)。1945年11月24日,齐齐哈尔市政府宣告成立。谢挺宇担任市委秘书,1947年5月,任一区区长、区委副书记(齐齐哈尔市当时共有6个区)。战火洗礼和日寇统治蹂躏下,齐齐哈尔市的百姓生活艰难,各种生产停滞,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首先要巩固人民政权。市委、市政府发动群众,成立了委员会,清算大汉奸的罪行,安抚人心;其次是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组织妇女制作军装、军鞋,发动青年参军、参战,组织力量运送军粮、药品……这些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仅靠从延安来的几十名干部是难以完成的。时任市委书记的朱光、市委副书记王盛荣分别到齐市各中学作动员报告,宣传党的政策,号召青年学生参加革命工作。齐齐哈尔市女中的几十名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即共青团前身)盟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革命工作。我(作者本人)就是第一批参加革命工作的女中学生。我被分配到区政府反封建工作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作队队员。当时我的领导就是谢挺宇,他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在谢老的培养教导下,我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能力逐步增强,直至成为一名合格的宣传干部。
在工作中,我们到群众、贫民家挨门挨户地宣传党的政策,当天晚饭后,我们将一天的“串门”情况向谢老作汇报,他从汇报中发现和指出问题。利用这种工作形式,拉近了和当地群众的关系,我党也培养了一大批工农干部,并将他们送到各个领域,为人民工作。谢老还大胆启用了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如把伪区长的子女送到小学校做老师,把在国民党军队任过军医的卢书田送到市人民医院当医生。卢书田后来表现出色,担任了医院的科室主任、副院长,后来还担任了省卫生厅副厅长。
在工作中,谢挺宇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有一次,为了执行一项秘密任务,需要从我所负责的街道贫困户中找一位有小孩的妇女。冷静、果敢的周秀芝进入到谢老的视线,被选中后,周秀芝带着孩子与公安人员一起坐上火车,跟踪一名国民党女特务。他们到达长春火车站,和长春市地下公安人员接头后,一举擒获了一个国民党特务团伙。周秀芝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色、功不可没。回来后,周秀芝当上了街道妇女干部,后来她的丈夫也到市公安局工作。1949年,谢挺宇离开一区,赴任市政府工业局局长。他深入到一区的工厂、小手工业作坊,培养发现了一批工人积极分子,并将他们提拔到工会、青年团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区的铁匠铺时,发现了正在打铁锹的张寅安。张寅安因家庭贫困失学。经谢老介绍,他来到团市委工作,后来他成为团市委部长,不久被调到团中央,担任全国学联副主席。在担任工业局局长时,谢挺宇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对齐齐哈尔市的工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难能可贵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挤出时间,创作了《齐市奸霸录》等作品。
1950年,谢挺宇调到东北作家协会,先后任专业作家创作委员会和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我从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来沈阳东北局党校学习。当时,我的住地和东北作家协会都在张氏帅府的大院里。在半年的时间里,我和谢挺宇的夫人温华相处融洽,从她那里知道:谢老年轻时在日本和延安的革命经历。后来,谢老介绍我认识了作家艾青,草明等,令我受益匪浅。在他们的启发下,我阅读了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被开垦的处女地》和高尔基的《母亲》,以及丁玲、周立波等人的作品。
1958年,谢挺宇响应作家深入群众生活的号召,举家迁入阜新市。他来到新邱矿务局任党委副书记,在这期间,他创作并出版了《毛泽东同志》、《矿山上的人们》、《断线结网》等多部诗歌和小说作品。
“文革”期间,谢挺宇及家人遭到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他的夫人温华因医疗事故不幸离世,小女儿丹青因母亲的离世而受到刺激,患上了精神病,至今仍在精神病院长期住院治疗。在那段极端艰难的岁月中,谢挺宇始终不改信仰,他坚信正义终将得到伸张,歪曲永远不能取代真理。在遭到不公平待遇时,谢挺宇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坚毅与顽强,以坚定的信念战胜了邪恶。粉碎“四人帮”后,谢挺宇积极投入到揭批林彪集团和“四人帮”集团的斗争中。1979年,他撰写了散文《一株美丽的奇葩——向张志新烈士致敬》,刊发于《辽宁日报》上。这是首次向全国披露“四人帮”迫害张志新烈士的罪行。多年后,在谈及这段经历时,谢老总是很淡然。他说:我被“专政”加“劳动改造”共10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革命者,就得要经得起各种政治运动的考验,刘少奇、彭德怀都死于“文革”运动中,我们是幸存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对待吧!我们党的历史工作者会总结经验教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开始讨论了吗?当谈到给他找个老伴照顾他时,他总是长叹一声说:有很多老同志都跟我提过这个问题,我考虑来考虑去,温华是“文革”中受我的牵连,蹲牛棚生病致死的。温华的人格和音容笑貌我心中放不下,我和温华的感情之深,别人是难以理解的。对温华大姐,我是十分了解的。她既是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又是一名好干部、好党员。温华是典型的江南美女,举止得体、文雅大方,她对同志特别热情,像老大姐一样照顾、关心年轻的同事。在区委干部的眼中,她是学习的好榜样。谢挺宇和温华的爱情是经历过革命风雨洗礼的,他们志同道合、共历磨难,始终不离不弃。所以,对于谢老不再续弦的打算,我能够理解。
谢老96岁高龄辞世,一生遭遇挫折、迫害、坎坷无数,却始终抱着一颗坦然、淡泊的平常心。对于名利,他总是看得风轻云浮;对于真理,他却能矢志不渝。他将青春、热血都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他的高尚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后来人学习并传承;他将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他贴近现实、实事求是的创作精神,更是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爱戴。谢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他的精神却永伴我们身边!
怀念谢老,哀思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