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 在美国,规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民主社会里的合格公民。美国的规则教育以尊重和负责任为基本原则,分为普通规则和具体规则。它有三个主要特点:适合孩子年龄;把遵守规则和荣誉感相结合;规则必须确保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以人为本、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遵守规则。
关 键 词 规则教育;美国学校;尊重;责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汉语俗语其实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硬道理。在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其终极目的都不外乎:帮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同时帮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在美国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和中小学里,规则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民主社会里聪明、善良、有知识、有正义感,尊重自己和他人,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
在美国留学并教书的十四年里,因为工作关系以及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有很多机会参观学校。在美国的中小学教学楼和教室里,门口或墙壁上都会张贴学校规则或课堂规则,这类规则可能是由学校和老师遵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而制定的,不同学校、年级的教室里规则会有所不同。有的是老师自己制定的班规,有的是学生参与制定的班规,这些班规往往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并不千篇一律。本文着重探讨美国规则教育的种类、基本原则和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管理学生。
一、美国规则教育的种类
从种类上说,规则可以分为普通规则和具体规则。普通规则往往更具包容性,涵盖学生的很多行为,例如:尊重他人,爱护学校,有礼貌,乐于助人,保持教室或餐厅整洁,在图书馆保持安静,等等。普通规则的优点在于其包容性和灵活性,缺点就是老师得向学生具体解释这些规则,否则学生们不清楚他们具体应该怎么做。例如,老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尊重他人就是不能打人,不偷东西,不打小报告,不给人起外号,不传闲话,不骂人等等。具体规则更有针对性,每一条都对应一个具体的行为,例如, 准时上学,不迟到,不使用低俗或有侵犯性的语言,上课铃声响了就做好一切准备,等等。具体规则的好处是他们可以清楚地传达老师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期望,不足之处就是这类具体规则不可过多,一般最多不要超过五条,制定的时候必须很谨慎,并清楚地知道应该期待学生什么样的行为。
美国的学校或课堂规则一直被视为规范学生行为的必要步骤之一,美国各大学的教育学院都会强调规则或规矩就是老师向学生们传达对他们的表现和行为期望的第一步。如果能在见到学生以前就制定规则,明确传达给学生对他们的期望,这样就会比较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老师就不会疲于改正学生错误的行为。通常来说,在同一所学校里,各个课堂的规矩最好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可以专注于学习文化知识,这就像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在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学校,规则可以有所不同,全校的规则和各班的规则也可以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则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这样学生穿梭于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体育馆或操场时可以遵循一致的规则。
美国的课堂规则由老师制定,但基本遵循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邀请孩子们一起制定、学习并解释规则,这样一来规则虽然具有强制性,但也不是成年人强加于学生的,学生们比较容易感到自己是制定规则的主人,一般来说都会自觉遵守。这一原则也折射出公民参政的民主社会的议政原则。公民通过他们选出来的议员,代表选民的意志和意见参与制定规则和法律。由于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难免会忽视某些选民的意见和利益,所以即使是地位最高的国家宪法都允许以修正案的方式力求修改完善其不足之处。
二、美国规则教育的三个主要特点
美国的学校规则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适合孩子年龄,二是把遵守规则和荣誉感相结合,三是规则必须确保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的安全。规则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们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有责任心。
适合孩子年龄。我曾在一个小学一年级教室里看到以下规则:“我的双手是温柔的,我的话语是善良的,我认真倾听,我可以控制自己”。这些规则明确表达的是对学生积极正面行为的期望,传达的是深层的尊重自我和尊重他人,帮助孩子树立有能力遵守规则的信心。美国的教室大都欢迎家长自愿参与,课堂规则一般都比较适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举个例子,上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对学生遵守的教室规则的期望是“整理书包,放下椅子,交作业,在午餐订单上签字,按时归还图书馆的书。”而从二年级开始,规则开始转向以“尊重”和“责任”为基本原则,把遵守规则与孩子们的品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尊重的意思就是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行动和环境承担责任,还要尊重他人和他人的财产。我曾看到这样的规则,“倾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闭上嘴巴,眼睛注视讲话人,身体姿态保持端正”,这种规则比较接地气,不讲大道理,可操作,可测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基本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品格教育。
把规则和荣誉感挂钩。制定的规则为的是让学生们明白他们可以为自己诚实正直的行为感到骄傲,学校也会为他们而感到自豪。美国的老师通常都会在开学的最初几周确定规则,开学后花很多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熟悉规则,以便遵守规则。老师会告诉学生,他们相信学生们可以逐条自觉实施规则。最近我有机会参观了一所位于纽约州州府阿尔伯尼市的一所高中。参观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所学校走廊里供学生放书包和课本等用品的更衣柜全都不上锁。在和学生座谈的时候,我们就问一个学生为什么这里的更衣柜都没上锁,他很自然地反问我们为什么需要上锁呢?接着他解释说,这所学校的学生都知道一条规则,那就是信任,彼此无条件的信任,既然大家可以彼此信任,为什么会用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来摧毁这种珍贵的信任?所以在这所学校,谁都不会锁上自己的更衣柜,谁也不会去拿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更衣柜里存放每天需要的课本、笔记本,甚至是比较昂贵的手提电脑,学校从未发生过失窃事件。同学们都把坚守规则和自己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他们为自己的坚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目的。注重人文的教育就是要确保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近年来,美国的学校频繁发生枪击事件让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无比震惊,震惊之余也开始讨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能够体现以上三个特点的规则教育在美国中小学课堂里比比皆是,近年来,学校比较推崇一种叫做“Responsive Classroom”的课堂管理方法,可译为“有针对性的课堂管理”,是为确保学生能在安全环境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管理方法,这套方法既实用,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确保在情感方面均衡发展。老师们通常都相信学生们心理情感的发展和文化课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学生们可以在相互友好的交往中取得巨大的认知进步。他们还相信学生们需要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技能,以便提高学习成绩和增进心理情感的发展。与人相处的技能包括与人合作,有主见,有责任心,有同情心并能自律或自我控制,这一点和中国“教书育人”的理念颇为相似。
三、如何确立并遵守规则
美国老师是怎样做到有针对性地管理课堂的呢?常用的具体办法有:通过早晨全班班会问候彼此,为一天的学习任务热身;邀请学生一起制定规则,这样每位同学都可以熟悉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老师为学生做行为示范,并鼓励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正确行为;老师有意识地使用积极的语言,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尽快能够自律;向学生说明违反规则的必然后果,这样学生有所比对,一旦出现差错就可照着规则改进行为;介绍上课必用的材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责任心;允许学生们选择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活动;把课堂环境安排妥当,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互相合作、共同创新;积极和家长联络,听取家长的意见,帮助家长了解教学方法;利用座谈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发现的问题,等等。这些管理方法虽不是课堂规则,但在采用这些做法的课堂里,你往往会发现学生们大都会比较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
这种管理理念下制定的教室规则也被称为“有针对性的规则”。既然是规则就是确立行为规范,并明确规定该做的和不能做的。确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帮助学生表现得更好。在每个学校,这样的行为规范都很重要。没有明确的规则,不同的老师都可以期望或容忍完全不同的学生行为,比如,有的老师就会允许学生在教室里走动,而其他老师就不允许。确立规则的老师们并不是怪物或恶人,规则既可以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期望的和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学生们其实很想知道有人可以说了算,能负责任地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正因为如此,“有针对性的规则”在美国的中小学学校和课堂里就比较常见。首先,愿意采用这类管理理念的学校里明确规定全校上下都遵守规则,所有的和学校有关的成年人为学生们作表率典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确保人人知道规则,并始终如一地遵守规则。比如,课间休息、吃午餐和放学都会按制定的规则执行,整个学校以及社区都明白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第二,既然学校是个大集体,那么就让所有的教师和辅助教学人员都参与教育孩子能有正面和积极向上的行为。规则和纪律是用来教育引导学生,而不是为了控制学生。因此美国的规则通常是邀请学生共同讨论在教室、走廊、洗手间、餐厅、操场和校车上的规则,这类规则大都是在早间教室例会上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有时会让学生们模拟现实中的违规现象,让学生们走入角色,体会自我约束的经历,鼓励孩子们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在目睹有人欺负同学的时候仗义执言,从小就培养在社会上捍卫公义正义的意识,从小从思想上和道德行为上操练自律自主,正面应对邪恶和非正义的现象,杜绝欺负他人的现象。力求一切正常的活动能顺利进行。第三,确立规则的同时,必须确立违反规则时如何处理可遵循的步骤。当学生犯错违反规则时,会有成年人尊重他们,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作出积极正面的行为。
确立并遵守规则并非一朝一夕的容易事,老师需要时常和学生们一起重新回顾已经贴在墙上很久的规则,美国老师经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们自评,举例说明自己哪些规则遵守得不错,哪些还需要改进。大多数老师都相信积极地参与规则的制定、回顾和反思,可以深层次地解决很多教室和学校的实际问题,只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或在自己的课堂里越来越多地看到孩子主动遵守规则。同样,孩子们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学会自律,这种品格需要练习,而且只能一步步通过每天操练来解决具体问题。比如说在教室上课时,学生们该坐在哪儿,老师都会征得同学们的意见,大家协商讨论,如果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就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尊重和自己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这不正是民主社会议事决策所需要的品德吗?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参与,我们所制定的课堂规则可以启发孩子们什么样的积极行为?我们的规则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的理念?我们的规则会不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情心、协作精神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遵守了我们的规则,孩子们会不会变得更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担负责任去完成校内和校外的作业和工作?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