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设计实践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本项目拟借鉴国际实践环节模式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典型模型来进行研究,寻找校企共赢的新型产学研模式,通过实际项目教学培训学生并为企业提供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原创设计人才,最终为形成艺术设计与市场品牌融合型的产业链服务。
关键词:资源共享;供需匹配;规范可控
“无法实践到实物产品的设计只能称之为构思而不能作为设计,不能到市场的设计只能成为作品而不能作为产品!”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将设计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所以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的合理科学安排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目前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实践环节的现状,结合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成功案例,探讨建立艺术设计项目校内实践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设计项目校内实践模式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项目的承接和学生的就业。通过科学合理的模式设计管理,可以将两者一体化,将项目的需求转化为人才的需求,实现产学研的最终目的。
一、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践之困境
目前艺术设计实践的重要性是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认同的,高等教育院校及企业均有实践环节的安排与需求,各类产学研形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常常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实现。究其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1.时间错位问题
由于艺术设计实践环节课程时间通常集中安排于寒暑假期,而企业的正常项目运行具备阶段性和淡旺季,所以常态的实践课程很难与企业对接。以服装设计为例,每年的春夏产品开发阶段为9、10月份,秋冬产品开发阶段为5、6月份,而在这些时间点,学校的实践课程根本无法安排。
2.岗位设置问题
对于常态企业而言,设计人员的岗位需求十分有限,无法同时安排多于5人的实习岗位。另外,在寸土寸金的企业内部配备一个不定期岗位有一定难度。目前由学生辅导员为学生推荐实践企业的模式也导致岗位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企业仅凭面试很难确认学生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学生仅凭企业书面介绍也很难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该岗位工作。
3.内容时效问题
由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安排与企业运作未有前期沟通,所以随机派遣的实习学生也很难融入企业项目,最终造成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成为打杂人员,甚至有些企业只盖实习章而不给予真正实习机会。
4.师资力量问题
虽然许多高校教师具备双师资格,但是在实践指导方面相比企业中的设计主管还是略有欠缺。而企业具备实践能力的带教人员由于体制问题又无法进入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指导,这就造成校内实践环节课题因非真实项目而不具实操性,校外实践环节则因无法远程管理而评分不严谨。
二、项目校内实践模式构想
1.项目模式
在校内设置系列项目实践平台,以项目发布方式招募毕业班学生参与项目并配套相应实践学分。联合相关企业提供项目需求和设计材料,指派设计总监指导评审,学校指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稿件将无偿提供给企业参考或使用,企业在项目中挑选2名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实习,企业给予3个月实习机会及相应福利,实习期结束后双方自由选择。
2.项目内容
作为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的项目内容设置必须具备规范性和科学性。在选择企业和项目的时候,需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设置项目内容。以服装设计为例,项目必须从流行趋势项目开始,到单体设计项目,再到系列设计项目进行设置。同时,项目规划必须提前为学生公布以供选择,且项目的委托企业必须有提供正式实习岗位的能力。企业除了提供项目的设计需求之外,还要提供设计中使用到的原材料。以鞋靴设计项目为例,企业需要提供该企业的楦型、最新皮料样品和最新工艺技术信息等。
3.评分模式
项目成绩由企业指派的设计总监在设计过程中评分,占80~90%;专业教师给予态度成绩,占10~20%。由于项目委托公司的设计总监对自己企业的设计需求十分清晰,并带着为企业寻找合适设计师的目的,所以指导的方向和给予的成绩具备有效性。
4.人员构成
本模式先期针对毕业班学生,学校安排就业指导教师配合承接项目,并全程跟踪到实合同签署,项目内学生将得到优先推荐机会。专业指导教师及就业指导教师工作业绩和实习合同挂钩,企业指派的设计总监给出有效的指导意见,同时有绝对优势的评分权。
三、项目校内实践模式优势
1.资源共享
项目校内实践一方面利用了学校配套齐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可以帮助企业在企业外筛选实习生的同时无偿完成项目的初期设计,而不需要预先支付不匹配人员的实习费用和福利。学校的学生则可以得到无偿的高级实践师资指导、行业里最新资讯、设计原材料和实际项目的设计机会。
2.供需匹配
企业使用实习生的最大困难是,通过内容不切合企业实际的设计作品和短时间的面试招收的实习生,很难符合岗位要求,导致在培训新人方面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企业通过委托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项目,可以找到符合企业相应岗位的设计人员,而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同时,学校是针对有人才招聘需求的企业提供项目设计实践服务,学生则是通过项目招募而来,有较明确的就业意向。
3.规范可控
设置在校内的实践项目教学内容可以规范地按照高等教育模式完成,避免了传统的实践环节方式导致的学生仅完成其中一个项目片段的问题。系列项目一般根据设计规律规划成组,学生即使没有在此实践环节中得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行业中各个环节的企业要求和评判标准,这对于他们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也有较大指导意义。
4.时机契合
该环节设置在毕业年度第二学期。目前大部分艺术设计高校的毕业设计内容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基本完成,第二学期安排学生撰写论文并实习。将毕业实习模块设置成艺术设计项目校内实践,有助于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实习就业率。事实上,就是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专业课”,学生可以凭借该实践环节中完成的3~5项实际项目作品寻找到合适的岗位。
四、結论
设计实践是设计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本项目拟建立典型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实际项目教学培训学生,为企业提供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原创设计人才,为形成艺术设计与市场品牌融合型的产业链服务,通过新的产学研途径与高等教育共同培养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锦.高职院校服装专题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初探[J].辽宁丝绸,2011(3).
[2]张文,王中任.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J].考试周刊,2013(64).
[3]郑家春.项目式教学评价设计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注:该研究论文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课程建设项A-2600-12
-01130-K201212001资助。
作者简介:李春晓(1976— )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设计师学院副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士,上海东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意大利马兰戈尼设计学院配饰设计专业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与实践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