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与内、外在目标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研究

2015-05-28 01:23:00贺郁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易感性定向条目

凌 宇,贺郁舒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963年,Bleuler 正式提出素质—应激模型,用于解释精神疾病的病理[1]。尽管早期的研究只是把素质理解为遗传或生物学因素,但近年的工作表明,易感性包括的内容已经扩展,包括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认知、人际关系、人格、应对方式[2]。针对易感因素的不同,学者们提出包括认知易感—应激模型,人格易感—应激模型、人际易感—应激模型等在内的诸多理论模型。在学习研究领域,Boggiano 等人将习得性无助和内在动机理论相结合,提出特质—应激模型用于解释学生截然不同的成就模型,认为相比内在目标而言,外在目标能更好地解释个体遭遇应激事件后的习得性无助和低成就行为[3]。对于外在目标定向的学生而言,他们会将自己没有达到预想的成绩目标视为一次应激,而多次没有达到预想目标则会使之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导致抑郁。而内在目标定向的学生则更看重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高与收获,并不会仅仅将成绩视为唯一评定标准,从而产生应激体验,导致抑郁的发生。

个体的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的区分是Kasser 和Ryan 在Deci 和Ryan 的动机自我决定理论、Maslow和Rogers 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Fromm 的存在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用以代表个体的目标和价值观包含两种类型,并编制了欲望指数量表(AI),评估人们所追求目标的四个方面(自我接纳、归宿感、团体情感、经济成功)。新版本的欲望指数包含35 个条目、7 个维度,其中经济成功、社会认同、外表有吸引力为外在目标,自我接纳、归宿感、团体情感和身体健康为内在目标。内在目标关注自我接受、友好关系和社交感受,拥有这一价值观的个体更加注重能够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经验,从而拥有更高的幸福感水平。相反,外在目标关注物质成就、名誉地位和外在形象,拥有这一价值观的个体自身的体验往往难以达到自己的需求满意度。研究表明,外在目标定向的个体往往会报告更少自我实现和活力,更少体验积极情感,出现更多的抑郁、焦虑、自恋和物质成瘾问题,而内在目标定向的个体则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较少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内、外在目标相关因素开展了系列研究,发现内、外在目标在个体体育活动[4]、幸福感、工作效率[5]的预测中的不同作用,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将目标定向作为易感性因素,探讨其在应激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本研究拟从抑郁的易感性模型的角度关注内外在目标在大学生日常应激抑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识别内、外在目标在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长沙地区两所高校的大一到大三年级中以班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学生599 人参与了本次研究,年龄为 19~23 岁(21.11±1.10 岁),其中男生307 人(51.3%),女生 289 人(48.7%)。93.8%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稳定,32.6%为独生子女,汉族大学生占本次研究的93.1%。

2.研究工具

(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CES-D主要评价当前的抑郁症状,着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6]。CES-D 为自评量表,要求受试者说明一周内相应症状或感觉出现的频度。CES-D 包括20 道题目,采用1~4 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80。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抑郁程度越高。

(2)心境与焦虑症状问卷简式(Mood and Anxiety Symptom Questionnaire-Short Form,MASQ-SF)MASQ-SF 为自我报告式问卷,用于评估受试一周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采用5 级评分,从1 分(没有)到5 分(严重),包含 62 个条目,分为 2 个抑郁分量表和2 个焦虑分量表。本研究仅使用其中的焦虑症状分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焦虑水平,包括一般性焦虑症状(11 个条目)和焦虑唤醒(17 个条目)。得分越高提示受试有越高水平的焦虑症状。该量表的中文版在大学生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3)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General Social and Academic Hassles Scale,GSAHS) 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大学生在过去一个月之内(包括当天)在家庭、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所经历的日常应激,包括小的烦心事、大的压力,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GSAHS 共30 个条目,分为日常生活关系应激、学业应激、一般知觉应激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10 个条目。该量表采用0(无应激)到6(应激经常发生)7 级评分。个体得分越高,表示本月遭遇应激的程度和频率越高。该量表的中文版具有良好的适用性[8]。

(4)欲望指数(Aspiration Index,AI) 该量表由Kasser 和Ryan 编制,由35 个条目组成,分七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5 个条目组成。采用7 级评分,从“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评定为1-7 级。在七个分量表中,经济成功、社会认同、外表有吸引力为外在目标,自我接纳、归宿感、团体情感和身体健康为内在目标。研究表明该量表的中文版的信度、效度良好[9]。

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样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测评中,被试完成了基本资料、第1 次抑郁、第1 次焦虑、日常应激和内、外在目标的评估。在8 周后的第二次测评中,被试完成了第2 次抑郁评估。采用SPSS18.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结 果

1.抑郁、焦虑症状、日常应激与内、外在目标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日常应激与第一次抑郁、焦虑以及第二次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在目标与焦虑和应激有显著正相关,内、外在目标均与抑郁相关不显著(见表1)。

表1 抑郁、焦虑症状、日常应激与内、外在目标的相关分析

2.内、外在目标在应激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来预测8 周后的抑郁水平。第一步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二步考虑到焦虑与抑郁的共病率较高,将被试的抑郁、焦虑的基线水平进行控制;第三步将大学生日常应激纳入回归模型;第四步将内、外在目标纳入回归模型;第五步将日常应激与内、外在目标的交互作用纳入回归模型。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第一次抑郁和焦虑水平能解释8 周后抑郁水平(第二次测试)方差变异的 29%(F(4,546)=55.939,P<0.001)。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抑郁、焦虑的基线水平后,日常应激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0.8%(F(5,545)=46.497,P<0.001),内、外在目标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 0.3%(F(7,543)=33.569,P<0.001),日常应激与内、外在目标的交互作用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 1.1%(F(9,541)=27.350,P<0.001)。同时,在所有预测8 周后抑郁水平变化的变量中,抑郁基线水平(β=0.427,P<0.001)、焦虑基线水平(β=0.132,P<0.01)、日常应激(β=0.858,P<0.01)、内在目标(β=-0.304,P<0.05),以及日常应激与内在目标的交互作用(β=-0.946,P<0.05)都能对 8 周后的抑郁水平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余各变量则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表2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应激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分析(β)

三、讨 论

在本研究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在目标与大学生两次抑郁均无相关,而在控制了抑郁的基线水平、焦虑与日常应激之后,回归分析的结果则显示了内在目标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负向预测作用。Kasser 和Ryan 认为,人们的长期目标可以被区分为两类: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内在目标包括了个人的成长,关系的建立等,因为它们直接与自主、归属、能力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因此被称为内部目标。已有研究显示,相比追求外部目标的个体而言,追求内部目标的个体有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满意度,同时在运动中还会更加投入,有着更高的躯体自我价值感、心理幸福感和较低的焦虑水平[4]。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内在目标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10]。

本研究结果同时还显示了内在目标在日常应激与抑郁症状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内在目标有效地缓冲了应激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生活事件,尤其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处在从儿童到成人阶段个体的抑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应激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应激变量本身却无法有效预测个体抑郁的发生,因此,更多的易感性因素成为应激与抑郁之间重要的调节变量,与应激一起共同解释抑郁的发生[2]。早在1998年,Dykman 就曾提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缺陷之一便是没有将个体的动机水平,即目标定向作为易感性因素予以关注。内在目标定向强调对内部目标的追求,他们并不看重事件的结果,而更加关注事件的过程,以及个体在事件发生过程的体验与收获。当内在目标定向的个体在遭遇生活中的日常应激时,往往会将这些应激视为一种挑战,一个可供学习、成长和提高的机会。这些应激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了解自身和环境的可能,从而为未来的成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内在目标定向的大学生而言,消极事件带来的消极后果这一状况并不具备足够的威胁,从而引起焦虑或抑郁。相反,内在目标定向的大学生反而会将这些日常应激知觉为机遇和挑战,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提高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11]。

在本研究中,外在目标既没有显示对抑郁症状的独立预测作用,同时在日常应激与抑郁之间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外在目标包括积聚财富,成为知名人士,有迷人的形象,这些目标的焦点是价值的外部表现,因此被称为外部目标。人们在强调对外部目标的渴望时,倾向于被他所追求的目标所控制,因此也往往更容易导致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外在目标定向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内在目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大学生内、外在目标的得分也显示,大学生的内在目标得分高于其外在目标的得分,这便使得外在目标的典型作用在这一群体中并不明显。

总而言之,内在目标定向的大学生不仅较少产生抑郁体验,同时在大学生们遭遇了负性应激事件以后,内在目标定向更能有效缓冲负性应激事件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1]Bleuler M.Conception of schizophrenia within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today[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963,(56):945-952.

[2]Hankin B L,Abela,J R Z.Depression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In:Hankin B L,A-bela J R Z (Eds.).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A vulnerability-stress perspective[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2005.

[3]Boggiano A K.Maladaptive achievement patterns:A test of a diathesis-stress analysis of helpless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6):1681-1695.

[4]McLachlan S,Hagger M S.Do people differentiate betwee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for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1,(2):273-288.

[5]Dysvik A,Kuvaas B.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s predictors of work effort:The moderating role of achievement goal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3,(3):412-430.

[6]Radolff L S.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7,(1):385-401.

[7]杨晓来,等.心境与焦虑症状问卷简式中文版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2):142-144.

[8]郭 锐,等.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应用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76-879.

[9]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欲望指数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5-17.

[10]李 钰,高耀鸿,谢凤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4,(6):11.

[11]曾健坤.大学活力课堂的多维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124-128.

猜你喜欢
易感性定向条目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定向越野
CD14启动子-260C/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TLR9和VDR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定向驯化筛选耐毒酵母
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EBV感染相关胃癌的易感性
定向运动课百米定向教学形式研究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