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近日,美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ioMed Central(BMC)撤销了四十三篇伪造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其中四十一篇出自中国作者之手,作者单位涉及三十八家国内知名医科院校及三甲医院。BMC发现,这些论文“伪造范围从作者推荐朋友使其获得积极的同行评价,发展到精心打造同行评审圈,在这个圈子里,作者相互评审,甚至假冒其他人的名义”。
四十三篇伪造论文中有四十一篇出自中国研究人员,占95.35%。我国造假论文占有如此高的比例并非第一次,似乎让国际学术界都有点见多不怪了。2009年12月26日,国际《晶体学学报》杂志称,他们发现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7年发表于该杂志上的七十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2014年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拉贝发现,在2008年到2013年期间,由一种论文生成软件生成的论文,在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有十六篇,而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一百多篇,其中大部分论文的作者标注来自中国的学术机构。
尽管造假者只是少数人,但是坏的是中国科技界这“一锅汤”。中国学术和科技界这“一锅汤”要想得到世界认同和获得世界声誉,首先是靠诚信,其次才是靠数量和质量。如果没有了诚信,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很多东西,甚至任何东西,在国际各个专业领域和学术界都可能被视为“垃圾”。这才是严酷的现实和后果。
为何中国的假论文会有这么多?对此,历来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人的品行不好,朽木不可雕也;另一种是环境和机制使然,即环境决定论。近些年赞同后者的人更多。
环境决定论表明,只要制度和环境,包括奖赏、监管和惩处等得当,是可以大大减少学术行为不端的。即便在境外,也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在2014年十大论文撤稿事件中,列于首位的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的刺激触发获得的多能性(STAP)细胞研究结果造假。相关人员认为,促使研究人员造假的重要原因是经费和名誉。尤其在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是研究人员能够得到资金或者好工作的保证。
国内研究人员的造假原因更具中国特色,即评职称。有了职称,则可以晋级、增加工资和奖金,并且能够获得巨额研究经费。当然,论文是评职称的必备条件。比如对医生来讲,并非是以其医疗技术高、治好了多少病人为标准,而是要求其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为标准来评职称和晋升。同样,对于教师也是不以教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以其在核心期刊上发了多少篇论文为标准。这种不以专业特点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提供了众多假论文的触发条件。
当然,中国研究人员论文造假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如自身的修养和诚信,以及受整个社会诚信下降的影响等。但是,如果不以客观和科学的标准来管理和评价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员,还会有层出不穷的假论文出现。
【原载2015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插图 / 虚假繁荣 / 圆觉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