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明:提起古典工艺这个群体,不只是在中国,在西方人们也会说,这是一个守旧的群体,因为现在大家都有手机,拍了照片,瞬间就可以传到全世;这时候还在去做手工的东西,有点像回到原始状态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摄影在今天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它太容易获得,作为一种艺术的语言,在这个过程当中,缺少一种思考;第二,在现在摄影这种大的条件下,我们大部分的影像,都停在屏幕状态上;大家都说照片拍的数量特别大,每天产生20多亿张照片,但是它们绝大多数还是数据或者在屏幕上,实际上是非物质的。
真正手工印相的这一块,实际上在中国是没有历史的。1839年至1900年,或者1888年柯达公司发明软片或者是柯达公司布朗宁相机发明之前,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中国是没有的。我们缺少一段,我个人认为对中国的摄影来说是一种硬伤。
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绝大部分照片,要不是激光输出,要不是数字打印,实际上我们的呈现很单一。向艺术家和公众推介摄影的古典工艺,我们希望其中丰富的语言和呈现方式能够被公众认识,甚至进一步被创作者使用。这也算是一种影像的启蒙吧。
我个人认为手工的意义在于它的实验性上,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种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料,同时也在于它的唯一性,不可预料正好和我们现在手机影像是相反的。恰恰这个不确定性,给大家更多的实验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验当中,你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而这个效果可能就是最唯一的,就是你的。这个是我觉得手工影像当中特别有意义的地方,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符合当代艺术的精神。实际上艺术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想法,一种思想。所有这些无论物理的、化学的、光学的,或者是计算机的方式,实际上都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调制盘,看你怎么去驾驭它。
刘铮:我虽然是在好像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当代摄影的这一块,然而我跟一些旁边的朋友不同的就是,我对技术比较看重。尤其是摄影这个艺术门类来说,我觉得技术是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一直会持续下去的。
到今天的数字摄影、手机摄影,摄影发展已经过了170余年的历程。大家有时候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摄影这个发展历程的线索和动机,到底是什么?
包括最早的印版摄影、湿版摄影、干版摄影,还有后来的相纸、底片的这些方法……都是摄影发展的过程中,留下的一些片断,但是摄影发展史因为其他的动机和原因,在这些地方没有过多的停留,因为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动机在主导着摄影的发展—摄影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摄影必须为更多的人容易接受和使用。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摄影面貌,其实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片片的化石。这些化石从今天的摄影发展角度来说,也许它是被淘汰了,然而真正的美学的意义,却留存在这些化石里面。人类的发展一向是不以美学意义为一种动机的,而是刚才说的摄影的大众化普及化,背后就是商业化,所以说摄影的美学方面的意义,就在这里面被耽搁和低估了。这里面其实每一个片断,都是非常丰富。有时候我们应该一点一点去厘清这个摄影发展的脉络,到底这个工艺解决了什么问题,那个工艺解决了什么问题,并不是平白无故地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它在当时有没有划时代的意义,等等。
至于其中的美学价值,我想,对于影像美学的研究机构来说,有责任去研究;对于摄影教育的传播者,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也有责任把这些东西变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展品。这是我们中国目前影像的各个环节里,都非常缺失的。
那么,手工工艺跟当代艺术是一种什么关系?当代艺术,其实并没有回避和忽视传统的、古典的美学,这些给了当代艺术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是占的比例非常小,这个也是要正视的一个现实。如果要用古典方法来做摄影,真的像一个双刃剑,很可能让人一眼记住你,也很可能让人一眼反感你。因为当代艺术一直是往最远、最新、最前卫的这个方向去走的,而这些古典工艺等于是以毒攻毒的东西,你要是玩不好,小命就没有了,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而今天审视这些技术,其实跟我们是有距离的,更多与怀旧有关系,这个特别可怕。怀旧其实从某种心理学来说,是一种病态。对健康的人来说,怀旧只能占一小部分,如果过多怀旧,就会产生危险,产生懒惰,出现创造力的衰竭。我觉得对于古典工艺,我们要特别冷静和客观地对待,因为“文艺青年”消失了10年、20年之后忽然又出来了。“文艺青年”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小清新,没有态度,这个时候就古典工艺正好特别符合小清新的胃口。他一看到这个东西,马上跑到工作坊,就要学,不管铂金也好、湿版也好,我觉得这真是一种病态,真的古典工艺不是干这个的,它应该是我们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不能过多强调,强调了以后,就容易误导,就容易毁一代人。我觉得这个挺可怕,中国现在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我认为技术就是自己在被窝里猛研究的一个事,然而最好别在台面上谈,一说这事就完蛋了,虽然它太不重要,但需要你回家自己下功夫。
芦笛:如今几乎我们每个人都通过发微信分享照片,吃饭也在发,甚至说难听点,上个厕所都在发。从新回到古典工艺,我们的目的之一是针对手机摄影,针对手机摄影这种快速的拍摄、分享的传播方式。因为这种传播刚开始给我们带来了欣喜,但是慢慢地开始觉得这东西太烦了。 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些古典工艺得到的影像,引起反思。
但是一千个玩手机的人,可能有一个人喜欢手工印相,我觉得没问题,这就是个性。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个东西以后会有什么市场,会有什么价值。有人问我,这照片是铂金做的是不是就应该贵点啊?我说你为什么要贵些呢?这就是一种形式嘛,它是铂金的,或是打印的,只要内容让别人认可,价值是一样的,没有人为你的制作难度买单,只对你的内容买单。
何崇岳:摄影诞生这么多年,走到今天,其间有很多的工艺。一种技术或者是一种工具的诞生,确实意味着艺术的创新。看到这些用古典工艺摄影制作的原作,的确让我也开了眼。但是我想,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工艺,其实是在为我们将来的技术进步打一个底子。如果仅仅为呈现一种古老工艺而去创作,我觉得是个麻烦事。但是,当我们在创作某一件作品,正好需要这种工艺,而且它们能够完美结合,那就最好的工艺。我们不能拒绝手机,也不能拒绝数字化。某一天当我们的数字化的某件作品,能够与以前的工艺完美结合的时候,我们的作品就会得到加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摄影工艺发展的历史从后面往前头理,这事肯定会有问题。
田志力:我跟钟建明老师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触动我最大的就是作品中的个性化。过去我们定义摄影的时候,很看重一个唯一性,但是有了数字技术以后,恰恰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
其实这些古典摄影工艺也是受到当时工业技术的影响而产生的。工业化时期催生了大量的工业产品,这跟当时的技术条件是相关的,比如在1855年之后蛋白兴起的时候,德国德累斯顿一个工厂,一年就要用到600万个鸡蛋,已经充分地工业化了。而且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插图,全部都是用蛋白照片做的,包括那时候产生的镜头,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制版镜头,实际就是为铜凹版或者做蛋白影像使用的这样一些技术。但那时的摄影作品,仍然保留了大量个性化的东西。
今天的自媒体时代,一张美图秀秀的脸蛋,已经没有个性化的需要,也就没有了过程,自动化的超智能的手机,可以完善摄影的一切过程,简单地按几个指令就代替了。人生要是没有了过程,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包括我们艺术家如果创作变得非常智能化的时候,那会是什么样。
摄影经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有时候有的作品只有观念,别的就不要了,就剩一个观念了,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甚至做出来的东西,形式美感都不要,作者觉得就是一个观念就行了;有时候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只要成最好的工艺,别人都不会做,我做出来就行。即使你学会了碳转印,在如今的中国就只有你一人学会了,但是你的作品里言之无物,其实在艺术上只是垃圾。
说到数字技术,它是没有独立性的东西。Photoshop本质上是在模仿和学习现实,软件本身没创造力,但是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模仿一切。像这些古典工艺的影调,我觉得未来的数字技术都可以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Phonoshop本身创造不出影像,它可以做得很像,很逼真,但是那也只是很像。
冯建国:传统工艺也好,古典工艺也好,手工工艺也好,只是不同的摄影语言而已。我们可以学习它们,理解它们;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是你要是表达的话,应该是把这些融合在里面。不是为了追溯而追溯,为了形式而形式。应该将这种思想,跟你作品中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十几年中国的摄影变化真的很大,刘铮做过湿版,之前做传统的黑白,现在用打印,用数码了,他是在不断探讨哪一种工艺、哪一种手法对他比较合适;像何崇岳,很早他就做蓝晒、铂金,其实他也在找一种比较适合自己表达的手段和工艺。学习和了解各种工艺,然后去寻找比较合适自己的表达方法,自然而然就会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