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深山里的“侠客”

2015-05-28 20:41钟发辉
当代贵州 2014年22期
关键词:侠客学校教学

钟发辉

在苗岭大山深处,有一座600多户苗家儿女世居的寨子,这里山清水秀,常年云山雾绕。

苗寨中央有一所美丽的小学。每天清晨,教室里会传来朗朗读书声;下午放学,孩子们在操场上纵歌踏鼓。黄昏灯亮,寄宿的孩子们自觉到教室温习功课。

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有一个瘦削挺拔的身影:他14年如一日,为完善学校教学环境四处奔走,把自己的青春和辛勤献给了苗家孩子。他就是黔东南州施秉县马号乡黄古村黄古小学老师潘国。

为学校建设四处奔走

潘国出生在黄古村,这里距施秉县城80多公里,包含黄古、贵科和乌亚三个自然寨,623户村民均为苗族。黄古村虽然风景美丽、民风淳朴,但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条件差。

1998年,潘国从镇远师范毕业,顺利通过本县的竞争上岗考试,回到家乡黄古小学任教。

重返母校,潘国发现,这么多年来,学校几乎没有添置新的教学设备,桌椅还是那些桌椅,黑板还是那些黑板。举目望去,坑坑洼洼的操场,破旧不堪的门窗,一幅凋败荒凉的景象。

眼前的困难并没有让潘国泄气。他和校长商量后,动员同事和学生修补桌椅、黑板和地面;又到村委会申请,将学校门口的两块菜地扩展为篮球场和操场。很快,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2004年,马号乡冰溪小学得到一个改建教学楼的项目,可是,冰溪没有合适的建设点。潘国提出了把黄古、贵科及乌亚三所村小合并的想法,并四处奔走争取项目。

在他的努力下,施秉县教育局同意将冰溪小学的项目转到黄古小学,并把校址选在黄古、贵科和乌亚三个村的中心地段。2005年教学楼破土动工,2006年9月中旬开始上课。

新教学楼所在的位置,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离最近的黄古步行也得半个小时,没有教师和学生宿舍,也没有学生食堂。眼看就要开学了,潘国提出把黄古、贵科两栋旧教学木楼搬来当宿舍用的想法。

为了解决搬迁的资金问题,他与村领导挨家挨户去“化缘”,贫困的村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五块十块地捐款,连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也纷纷从外地寄来捐款。最终,学校一共收到了12000元捐款,仅用五天时间,就把两栋木楼完完整整地搬迁过来,这才解决了学生的食宿问题。

2008年,学校返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多。为了解决学生宿舍问题,潘国又开始四处奔走、八方求援,其中的艰辛难以言尽。所幸,他联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走基层》栏目,2011年9月,栏目组到学校实地考察拍摄,最后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苏宁电器“筑巢行动”与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出资90万元建设黄古小学学生宿舍楼。

对每个孩子视同己出

对于学生,无论是乖巧好学的,还是调皮捣蛋的,潘国都会倾尽自己的全部爱心,努力发掘他们的潜力,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黄古小学虽然是寄宿制学校,却没有专职的宿管老师,也没有资金配备保安和医务人员。夏天,学生热了就在水龙头下冲一下头,没有洗澡的地方,几十号人熏得教室里面一片臭气,老师进去上课都不敢大口呼吸。冬天,因为水凉,学生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狭窄拥挤的寝室里面更是臭气难闻。

潘国便当上了“保姆”,每天都要早起生火烧水,供热水给学生洗脸,晚上也烧水给学生泡脚。看着学生蓬乱成卷的头发,潘国又买来剪刀,当起了理发师,义务为学生剪发。与此同时,他不断向各部门申请资金,2009年,学校修建了浴室,孩子们再也不用蓬头垢面地上课了。

在“营养午餐”项目实施前,乌亚村的学生每天都要步行1个小时来读书,然后又步行返回家里吃饭。来回奔波,学生耗费了太多精力,上课也无精打采。潘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06年,他请亲戚朋友帮忙,自己出资在宿舍旁搭建了一间房当作食堂,让妻子来给学生蒸饭、炒菜。这座爱心食堂,坚持了整整五年,一直到2011年营养午餐项目实施之后才拆掉。

在生活上无微不至,潘国在教学上也尽心尽力。2006年,潘国负责黄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由于语言障碍,学生汉语水平很差,到三年级还写不出一句通顺的句子。于是,他尝试了双语教学,先教苗族拼音文字,加强基础训练,适当教读苗族谚语、酒歌,讲解短小的苗语故事,指导学生把苗语翻译成汉语,再学写汉语故事。学生掌握了苗文之后,很快就能用母语思维,学习效果很好。每次潘国上苗语课,都会吸引其他班级的学生围观。学生们很羡慕,纷纷向学校要求开设苗语课。从此,双语教学成为黄古小学的一大特色。

为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潘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邀请民间苗绣能手给学生作培训。苗家的孩子们本来就心灵手巧,一学就会,绣出了一件又一件优秀的作品,有的送给了前来观赏的客人,有的拿去展览,剩下的挂在学校里作样本。与此同时,在他的努力下,黄古小学开设了苗歌传唱班,教起了苗家木鼓舞。

“苗族文化进校园”在黄古小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11月,学校申报的“乡村小学引进苗族文化的实践探索”课题,被列为黔东南州级课题。

崇尚国学传道义

在教学中,潘国发现,现在的学生变化很大,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谦恭有礼、刻苦耐劳。经过认真收集资料、深入地分析原因后,他决定从优化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

于是,潘国开始带着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他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践行国学道义,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作《弟子规》的讲座,时时教育学生:在家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听父母的话,不能和大人们顶嘴,不要与兄弟姐妹们斤斤计较等等。很快,黄古小学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生的言行有了很大改变:课余时间,学生们随时拿着一本《弟子规》,走到哪就背到哪;劳动课,大家去捡石头、挑泥沙维修公路、建设学校,加强体质;下课后,大家相互帮助,礼貌相处……

实际上,潘国对传统道义的践行,不仅限于教学,更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每每看到那些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生,他都很难过。因为他有过同样的经历。他经常说:“自古寒门出贵子,每个孩子都可能成材,我一定要想办法拉他们一把。”个人的力量有限,他想到了社会援助。为了让孩子们继续学业,他不顾面子、不怕拒绝、不辞劳苦,四处奔走,希望找到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贫苦的孩子。几年下来,在潘国的帮助下,许多黄古村乃至马号乡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

潘国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助乡亲们寻找就业之路。2011年,他联系马号乡六合养殖场,争取到一个科技养殖肉鹅的项目。当年,参加项目的村民都收获颇丰。2012年,他又到施秉农业科学研究所,联系科研人员帮助黄古村进行天麻种植试验。为了帮助村里争取饮水工程项目,潘国与村支书一起去寻找水源,测量距离、计算水量、设计蓄水池和管道填埋位置以及项目施工的经费预算,在三天内拿出了报告。得益于详尽的报告,县水利局派来了施工队,黄古村的用水问题的到了解决。之后,潘国还多次为村委撰写类似的项目申请和报告,如乡村道路硬化、电路改造等。村民处理邻里纠纷也会找到潘国,大事小事也要找他拿主意——在村民心中,潘国无所不能。

实际上,潘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他用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换来了村民的尊重与信任。十几年来,他在方寸讲台上演绎出精彩人生。有人把他称为“苗岭深山里的侠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观潘国老师这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谓之侠客,实至名归。(作者单位:贵州省商务厅 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侠客学校教学
侠客的踪影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20年的侠客梦!
学校推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