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宝光禅院赏禅联(上)

2015-05-28 15:35冯修齐
对联 2015年19期
关键词:禅院楹联佛教

●冯修齐

(610500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湖滨路321号和贵居)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短小凝炼,句式灵活,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自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镌刻悬挂于寺观、园林、府宅、店堂等处,撰书张贴于节庆、婚庆、寿庆、哀挽之际,突出主题,增加气氛,有画龙点睛之妙。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经籍之中,即有不少对联雏形。明清以来,对联已大量运用于佛事活动与佛教建筑中。凡绀宇琳宫楹柱之上,诸佛菩萨宝龛之旁,常刻挂有对联。信众游客,时相诵读;高僧雅士,韵事流传。

禅宗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禅宗寺院简称禅寺,亦称禅林。中国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六传至曹溪慧能,八传至什邡马祖道一,到了唐代贞元、元和间(七八五——八零六),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禅院之始。

四川成都新都宝光寺又名宝光禅院,属于中国佛教禅宗下传临济正宗,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文风鼎盛。历代住持有『唐代三教首座』知玄禅师、『禅宗临济十一祖』宋代园悟克勤禅师、『禅宗临济三十一祖』明代破山禅师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禅宗临济四十二祖』清代自信真印禅师等,当代住持为『禅宗临济五十六世』意寂际正禅师。宝光禅院为长江流域『四大禅宗丛林』之一,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宝光禅院禅风远扬,『要坐香(坐禅),到宝光』成了求学僧人的口头禅。峨眉山一半以上的僧人都是来宝光禅院登坛受戒、住堂习禅,故有『峨半堂』之称。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思维修』、『静虑』、『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是依体立名,其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参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使人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的问题,禅学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宝光禅院重建于清康熙至光绪的两百多年间,正是中华楹联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加之其殿堂建筑共施用石柱四百多根,为镌刻楹联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宝光寺完好地保留下清代潘世恩、张怀泗、何元普、程祖润、李惺、颜楷、太虚、贯一、遍能、隆莲等僧俗名家撰书的楹联。

宝光禅院现存清刻石联六十四副,清刻木联九副,今刻石联十三副,今刻木联五十六副,合计一百四十三副,加上各殿堂佚联十五副,宝光纪事联一百五十四副,总计三百一十二副,当居全国佛寺之首,更居全国佛教禅院之首。作为在全国有代表性的禅院楹联,联语中注入了大量的佛教名相术语,引用了不少的经籍典故,蕴含了深广的佛法教义和哲理禅机,涉历了佛教礼仪和佛寺规制,这些都是常人很少接触和难于理解的。宝光禅院楹联的赏析文章少有问世,目前可见的仅有笔者所著《宝光寺》一书中的『名联鉴赏』部分,介绍宝光寺楹联十副。宝光寺楹联中,具有禅意的楹联众多。此间,笔者录存搜遗,选撷宝光禅联二十副,并加赏析,以此探索佛教禅院楹联的禅学意蕴。

山门联:

出入在斯,务要了明性去;

圣凡所到,须当问过心来。

因佛寺多在山间,故称佛寺大门为山门。山门也叫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道门都刻有楹联。中间为空门,门额上书刻『宝光禅院』。无作门在山门殿的右侧,门额上书『慧眼常明』。意思是说:佛的智慧之眼,灵光炯炯,随时都能够洞察世间一切事物。

【注释】

慧眼:与肉眼、天眼、法眼、佛眼共称为『五眼』。慧能观照,照诸法皆空,故名眼。《无量寿经》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性:佛教所说的『性』与『相』相对,指事物内在的和不可改变的本质,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义》:『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

圣凡:指圣人和凡人。

心:我国古代哲学中指人的主观意识和世界的本源。宋代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佛教把一切精神现象都称为心,并认为一切之法,皆为心生,故有『三界唯心』之说。

【讲解】

上联意为:在这座寺院进进出出,务必要了解和明确佛教关于『一切事物都有着不可改变的本质』之理论,不断加深对佛法的认识。

下联意为:无论是一代圣贤还是凡夫俗子来到这里,都必须应当自问其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对主观意识和世界本源作深刻的领悟。

此联站在佛法理论的高度,劝化世人要不断加深对『性』和『心』的认识,做到『了性』和『问心』,最后达到明心见性——摒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

天王殿联:

世间众生,有几个摸着鼻孔;

法界诸佛,尽都是立定脚跟。

天王殿内塑弥勒佛和四大天王。据佛经记载,四大天王住在宇宙中心须弥山山腰的四天王天殿,其名号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身材高大,法力无边,各护众生所居的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他们分别持青光宝剑、碧玉琵

琶、混元珠伞、黄金宝塔,确保世间风调雨顺。

【注释】

众生:佛教指众多有生命的,包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六道)。也指有情感、有意识者,这里主要指众人。

鼻孔:鼻腔跟外面相通的孔道。鼻为众生的嗅觉器官,引申为自己,包括自己的思想情识、生死观念等。

法界:佛教指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即佛教范围之内。也泛指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脚跟:脚的后部,比喻立脚点或立场。宋代朱熹《答陈肤仲》四:『凡事从今更宜审细,见得是,当便立定脚跟,断不移易。』

【讲解】

上联意为:当今社会上的众人,有几个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下联意为:大千世界的诸位佛菩萨,尽都是站稳了自己的立场。

此联以佛教的观点评人论佛,通过人、佛的鲜明对比,说明世间的迷茫,众生的烦恼;法界的清朗,诸佛的觉悟。借此化导众人,虔诚学佛,明心见性,以达到佛的思想境界。此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以一些俗语入联,如『有几个』、『尽都是』、『摸着鼻孔』、『立定脚跟』等,对楹联的格律没有着意遵循,从而使联语更加通俗明白,但个中却蕴含着丰厚的佛教哲理。

七佛殿联:

三四尊真佛静观世变;

十二位法躯闲看人忙。

据《七佛经》记载,七佛是指过去庄严劫千佛的最后三位佛和现在贤劫千佛的前面四位佛。其名号依次为毗婆尸佛、尸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弃佛、释迦牟尼佛。佛教认为,在宇宙的时空中,有无数的佛存在,其中表时间顺序的有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表空间方位的有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等『五方佛』。佛是超然世外、不随流俗的觉者,而人则是为名求利、痴迷烦恼的愚者。佛不仅自己觉悟,还要使别人觉悟,最后达到普度众生之目的。此联充分表现了佛祖关爱众生的慈悲心肠。

【注释】

三四尊:三尊加四尊,共为七尊,即『七佛』。

十二位:『七佛』加『五佛』共十二位佛。

【讲解】

上联意为:就时间而言,三尊和四尊真诚的七位佛祖,即过去千佛的后三佛和现在千佛的前四佛,他们在虚空中冷静地观察着世间的变化。

下联意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表时间顺序的七佛和表空间方位的五佛,共十二位佛即十二位法躯,安闲地看着为生存忙碌不停的芸芸众生。

此联饱含内容,深蕴哲理,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实为佛寺之妙联。特别是数量词『三四尊』与『十二位』相对仗,颇富巧思。很明显,三四尊不能理解为三尊或四尊,只能理解为三尊加四尊,共为七尊。

大雄宝殿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大雄宝殿是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大殿,殿中塑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两旁为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大雄,是对释迦牟尼佛道德法力的尊称,意思是说他像大勇士一样,无所畏惧。大雄宝殿是佛事的主要殿堂,僧众早晚课诵和重要法会都在这里举行。其楹联最多,此联刻于大雄宝殿当心间檐柱,为何元普撰书。

何元普,字芝亭(一八二九——一九零二),号麓生,又号金台山樵,清代四川金堂人。少负才气,文韬武略,咸丰初年进入仕途。咸丰六年(一八五六),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八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何元普以户部郎中从戎,担任『总理外城巡防』,负责保卫京师。九月,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十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何元普为国抗敌,夙夜不懈,屡获军功。同治帝即位,以留守功擢升湖北荆宜施道道员。同治三年(一八六五)何元普因得罪上司被劾,于强壮之年愤然还乡。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他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的竭力保举下,出任甘肃安肃道道员。后又得罪上司被劾,再次还乡,著述终老。他擅长诗文、书法、楹联,有《藏豹山房诗文集》、《静斋手书楹帖存稿》等书传世。他喜好佛学禅理,广交高僧大德,常游名山胜迹,为各处寺庙撰书了不少楹联。此联撰书于清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秋九月。

【讲解】

上联意为: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认为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有了这种基本观念,进而知道,看来消失了的一些事物仍然以某种形态存在着,『非法』也是『法』。比如,人死后火化为灰烬;看来不存在了,但佛教认为,死者将受『六道轮回』,或为天人,或为畜生,或为饿鬼等。现代科学认为,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组成躯体的各种物质和元素仍然以某种形态存在于地球上。因此,要解决好一个问题,不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应该灵活运用。

下联意为:天下的许多事情,了结了好像还没有了结,即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这时,不妨用回避矛盾、不予过问的办法来把没有了结的事情暂时放一下,把没有了结的事情当着了结的事情来看待。实际上,不了结也是了结的一种办法。因为一些事情,当时还没有具备了结的条件和机缘,等待必要的时间,创造相应的条件,当一切机缘成熟后,事情也就了结了。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是很多的。

何元普常游名山大刹,每到一处,则著文赋诗。他是为四川佛寺撰联最多的作者之一。此联是宝光寺楹联中最有特色的一副。联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他所处时代、生活遭遇和世界观有着密切关系,也与他擅长诗文书法、精研佛学禅理、广交佛门高僧的学问素养有密切关系。

此联在全国寺庙联中颇有代表性,常为一些文艺作品所引用。联中『法无定法』、『不了了之』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此联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可又反映了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色彩。联语的主题,围绕着『法』和『事』议论开去,道出了佛教中蕴藏的深刻哲理和人世间存在的没完没了的社会矛盾。这里所指的『法』,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办法、法律等,而且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规律,无论是现象的、本体的或物质的、精神的,佛教都把它们叫做法。这里所指的『事』,包括世界上发生的各类事件,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乃至于人们的日常琐事等。这副楹联,既有出家人的修行所本,又有在俗人的处世之道,故能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联语缀句巧妙,对仗工稳,意境深广,书法秀美。联语文字依据佛教经籍《景德传灯录》中的『法法本无法,无法亦法法』和民间俚语『得过且过』、『不了了之』等充实矫正、提炼升华而成,是一副融玄妙哲理和通俗语言于一炉的近代佳联。

大雄宝殿阿弥陀佛龛联:

退一步,看利海名场,奔走出许多魑魅;

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

此联为程祖润撰书。程祖润(一八零四——一八六零),字鹿樵,一字雨琴,清代河南祥符(今开封市),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进士,先后任广安、新繁、江津知县,官至成绵龙茂道道台,工诗善书,有《妙香轩集唐诗》四卷。

【注释】

利海名场:泛指追逐名利的场所。名场,又指名流会聚之所,也指求取功名的科举考场。

魑魅:泛指害人的鬼怪,又比喻为坏人或邪恶势力。

晨钟暮鼓:佛寺中每天清晨先撞钟后擂鼓,夜晚先擂鼓后撞钟,故称。

机关:指计谋、心机。宋黄庭坚《牧童》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讲解】

上联意为: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退后一步,把自己当成旁观者,才能看清在社会上(特别是商海、官场)一味谋取私利、贪求虚名的人,已经没有人性和人的模样了。奔跑走出业的是一群妖魔鬼怪。

下联意为: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有在佛寺里,才能听见早晨和晚上钟楼传来的警醒钟鸣,鼓楼传来的沉重鼓点。这声音,打破了世俗社会的喧嚣和迷茫,消除了人们刻意追求名利的心机和计谋。

此联以上下对比的手法作为创作构思的主要特色,世间的污浊,佛门的清静,形成鲜明的反差。作者为官多年,熟谙社会弊端,进入寺院,方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读后使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作者善以口头语入联,未多顾及联律,故联语中『退一步』与『在这里』,『奔走出』与『打破了』造成平仄失替。

藏经楼:

放大光明,敢向无生说妙谛;

得真解脱,须从华藏认如来。

藏经楼为重檐歇山顶,高达二十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工程浩大,四年乃成。楼上珍藏着清雍正、乾隆间印行的佛教《大藏经》。《大藏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共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按《千字文》编号,储于若干大柜内。

【说明】

此联刻于藏经楼左廊柱上,下款署『金筑张见田题识』。金筑,贵州省会贵阳别称。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作者张见田,字庆樾,贵州贵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甲辰科进士。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妙胜禅师建藏经楼落成,时任四川潼川府中江县知县的张见田,特撰书此联,,并献『觉世延熙』匾额以志庆。

【注释】

大光明:《大方便佛报恩经》曰:『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大光明。』故释迦牟尼佛亦称大光明王。

无生:佛教指涅槃的真理,即没有生灭,无生无灭。

妙谛:玄妙之真理,这里指佛教无生无灭的之真谛。

解脱:佛教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

华藏: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略称,佛教指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是佛教的极乐世界,由宝莲花中包藏的无数小世界组成的。

【讲解】

上联意为:能在世间放出大光明的释迦牟尼佛,善于向众生解说无生无灭的真理。

下联意为:众生要真正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必须从华藏世界里去求教释迦牟尼的真身毗卢舍那佛。

此联刻于藏经楼,说明人们要寻求佛教的真谛,得到真正的解脱,必须深研佛教典籍。上联言释迦牟尼本身,下联言释迦牟尼真身,全联不离众生,不离佛经,十分巧妙地宣扬了佛教义理。

客堂联:

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

放下两头,遍体清凉只自知。

客堂是寺院接待僧俗客人之处,与僧人挂单暂住的云水堂相望。佛教认为,转变人的世俗欲望(如追名逐利等),寻求自身解脱,是佛教徒修行的宗旨之一。此联正以行脚僧最熟悉的『挑担子』和『放担子』的形象比喻来说明这一观点。

【注释】

一担:指行脚僧的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这里引申为担负的责任。

白汗:指因劳累、惶恐、紧张而流的汗,特指虚汗。

两头:本指担子的两头,这里引申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放下两头(一头为名,一头为利),摆脱名和利的纠缠。

【讲解】

上联意为:当挑起一副担子,发现有违背自己良心处,往往会通身冒出惊恐的虚汗,这种苦楚谁能知道?

下联意为:当放下沉重担子的两头,遍体清爽凉快,这种乐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此联以形象的比喻,用浅显的文字,阐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来寺院的僧俗客人能够感受友善的警示或得到某种省悟,使楹联起到教化的功能。

猜你喜欢
禅院楹联佛教
佛教艺术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完美
自然之美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