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凤新
传统的作文评改由老师一人承担,一个语文老师要将一个班甚至是两个班的作文在规定时间内全面、细致、准确地批改好,并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那是很难做到的。这不仅要求老师“呕心沥血”——费事又费神,还要求老师“挑灯夜战”——费时又费力。对于老师的这一劳动成果学生往往毫不珍惜,有的甚至连错别字也不订正、评语也不看就把作文本塞到书包里了。究其原因,从他们接触作文的那一天起,语文老师的批语多数是“中心明确,语句通顺,结构完整”之类的套话。渐渐地,学生对老师的评语不再关注,学生作文时是“提笔皱眉”,老师批阅时是“批文色变”。
对于作文评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叶老在这里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作文批改的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作文教学的思想观念问题:要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作文的互批互改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致用法宝——学生先互批互改,老师再集中批阅并有针对性地写出个性评语。运用这一批改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践方法
1做好“互动”准备——全面动员,有效分组
(1)全面动员。我们从作文批改,尤其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然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成功先例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可能性。通过动员,激发学生互批互改的信心与热情,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有效分组。分组,一般遵循下列原则。一是优势互补原则,即根据学生平时的写作水平,将学生写作水平按优、良、中、一般、急需提高五个层次进行分组,每组10人(每组设立正副小组长各1人),每层次2人(便于学生相互交流,且有争论,否则,只有1位写作水平好的学生说了算,不利于其他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便于组织和有效调控,我们把班级学生分成五至六个互动小组。二是灵活可变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每两月进行一次)将小组打散,重新分组,并重新分工,从动态方面考虑可变组合,便于学生思维的更新,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进行“互动”批改——设立标准,实现互动
(1)设立标准。首先,针对每次作文的体裁,结合刚刚学过的范文明确写作的要求。比如说写记叙文,我们要求学生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素;写说明文,我们要求学生把握好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要素;写一封信,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把握信件写作这一应用文的格式,再将所要交流的问题交代清楚等等。其次,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严格掌握共性标准(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字词、书写、修辞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特殊情况(某类文体的中心是否突出或表达方式是否合理等);再者,根据批改要求,与学生一起按要求商讨得分标准,按标准打分。
(2)实现互动。在互改习作时,一般有两个步骤。一是先由两个学生(再细分组,如由优与急需提高、良与及格、中与中一组,或根据需要灵活分组)批改本组内两个同学的作文,先找出常规性的不足,如找出错别字、病句,改正标点,再对作文的结构、语言表达等提出合理的意见,并写好眉批、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第;二是再由两位组长共同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对初评后的作文进行修改,并与初评者进行交流。
3进行“互动”学习——互谈体会,推举佳作
(1)互谈体会。学生互批互改后,老师及时将作文收上来及时复改,对学生互批互改中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部分及时指出,同时,还要中肯地加上自己的点评。再将作文发给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互谈体会。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评改者与习作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维“对话”。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二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将“互动”效应在全班范围内扩展。
(2)互推佳作。由每组推出2~3篇较好的佳作,并推举出每组内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立意构思等较好的作文,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互推佳作应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老师必须根据小组评议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推举佳作在全班交流。对于写作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应鼓励其“冒尖”。对于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的同学应帮助他们获得信心,积极引导,找出他们作文中的佳句,让其“入围”。二是集体性。对每篇佳作或每个佳句,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将其张贴到班级的“佳作欣赏”栏目,让所有的同学及时欣赏,并在欣赏中学到作文写作的要求和技巧,实现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目标。
二、实践收获
实践证明,让学生互动起来,共同参与到作文互批互改的活动中,学生从中受益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学生共同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事实上,作文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自改的手段渐进提升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析,也突出了学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到主动,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努力写好作文的责任意识,学生写作也会从应付式作文变成主动式作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的那样: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
第二,学生互评互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互评互改中,不仅能够明确作文的基本要求,汲取同学习作中的优点,而且能提高学生对习作的鉴别、鉴赏能力,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责任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渐渐高涨。
第三,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作文评析,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而且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作文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互批互改作文评析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老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作文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研究和教师业务提升。当然,在学生互批互改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老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即时补救。
三、实践思考
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好处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这一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觉得还有深思的地方。
第一,学生互批互改的次数不能过于频繁。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老师的有效指导。我们不能将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看成是一剂万能的良方,因此,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次数不能过多,每月一次,学生不仅珍惜每月一次的机会,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珍惜向老师学习的机会,而且会对互批互改作文的热情不减。
第二,学生互批互改后老师还得及时指导。学生互批互改后,老师应及时将作文收上来,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再一次细心地把好关,看看学生的互批互改是否得当,如有不到之处应及时更正,如有学生点评精彩之处应及时放大。老师将自己的点评写在旁边,与互批互改者的评语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认真互批互改,学生在老师的点评后,看到自己与老师的点评有何差异。有差异,下次再认真;差异小,说明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强。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第三,要提高作文水平,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及优秀学生作文。除了学生自行阅读外,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名家名篇给学生。笔者将《扬子晚报》上的“繁星”、“美文拔萃”、“成长周刊·中学生作文”等专栏中的佳作及时推荐给学生,并选出其中的一至两篇文章,让他们谈文章中有哪些精彩处,有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地方如修改后可能更加精彩。
第四,不能从“学生写、教师改”的各司其职的怪圈走入另一个怪圈,那就是让学生自改、互改,自由度过大,缺乏严格科学的指导,纯属“放羊式”的训练。课标在写作训练中提出学生要“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学生修改文章,这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好办法,但指导要得法。
叶圣陶先生说:“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普遍能够有兴趣地写好每次作文,在平时的每一次写作过程中,总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李玉玲、李易同学曾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我与祖国”作文大赛二等奖,陶圆、杨文萱同学曾分别获得江苏省现场作文大赛一、二等奖。
总之,初中生作文互批互改方法的有效运用,只要老师实施到位、指导有方,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