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欢 陈梅芬 夏彦灵
作者:高志欢、夏彦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陈梅芬,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43007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深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意识形态领域课程,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也需结合数字化时代学生认知需求、学习习惯,更需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积极渗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升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混合式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领域的学习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传统教育形式,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从而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1]。
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2 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 亿户,当代大学生智能手机已基本普及,信息素养较高,借助移动终端及应用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具有现实可能性[2-3]。结合本研究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调查的结果表明:微信拥有广泛大学生用户群体,其使用率接近100%,每天将微信阅读作为一种习惯的比例为50%,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基本超过40 分钟[4]。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微信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对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移动学习的平台设计等,而学者对于微信应用于具体学科,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力图从上述方面进行,浅析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并结合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内容简要的应用设计,为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思政学习资源,实现思政课程移动学习环境的基本构建作为“数字原住民”,进行微信阅读的时间较长,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更加注重的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等[5],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在网络发展迅速、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普及率如此之广,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如何更好地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微信阅读环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研究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资源,实现移动学习,提升学生微信阅读质量,优化学习。并且,微信推送资源可以不必拘泥于文字,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刺激用户接受信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养成阅读习惯,进行深度的非正式学习。
利用朋友圈分享思政课程内容学习心得,促进学习交互思想的进步需要交流与争论,学习深度的提升必须在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而言,学习者真实学习效果的增强需要在与学习同伴的不断交互中取得,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互[6]。首先,学习者发布学习心得体会,好友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促进深度学习交互。其次,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产生相应的学习记录,方便学习者后期学习反思的产生。最后,转发和评论的内容对于朋友圈的其他学习者而言,可以作为一定的学习资源。
建立微信群交流讨论热点话题,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政治理念教育等需要不断地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互助从而更好地实现。当前学习者对于信息通讯工具的依赖性强,学习碎片化特征明显,通过微信的群聊功能,学习者可以随时发起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学习交互,从而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产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观点的碰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化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使用收藏功能,收藏整理个性化思政课程学习资源微信的收藏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信息化移动资源的有效使用。通过借助朋友圈、公众号、学习共同体等方式获取知识,对于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一键式收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使用,构建符合自身学习需要的、具有多种媒体形式的、丰富的资源。此外,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浏览、复习及思考,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7]。
借鉴相关思政课程学习内容的阅读量、点击率,进行学习记录分析学习分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资料搜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进行学习产生的学习痕迹,具有学习记录的作用。于学习者而言,学习记录的数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学习反馈;于教师而言,能够提供教学反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3,6]。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对于发布的学习资源,可以进行点击率、阅读量的记录,通过登录公众号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数据,进行学习反馈,主要包括学习者基本情况、发布内容的阅读量、发布内容的点赞量等。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五大部分。以下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坑日战争部分,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整体的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课前
1)提前呈现相关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推送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推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可以选取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直观、多样化的多媒体材料,直接推送到学生手机端。
3)布置课堂教学任务,启发做好课堂展示。布置学习任务,比如观看与抗日战争主题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等,课堂上启发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上的感受。
课中
1)展开课堂活动,呈现教学结果。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普遍是大班制授课,教师不易进行课堂活动。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采用课堂活动,并进行活动结果的搜集与呈现。如针对抗日战争一课的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建国60 周年国庆阅兵片段和《国歌》,并提出以下问题: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的?给出几个选项后,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答案的推送,教师可以随时统计答案,并将统计结果推送给学生。
2)进行课堂形成性评价,搜集与整理答案。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多数是大班教学,教师提问之后对于答案的获取不方便;可以通过微信随机提问一个学生,并获取答案。此外对于答案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对于多数选择题而言。
3)进行课堂学习小组的延伸,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思政课堂上形成的学习小组,在课下可以进一步交流,不局限于课堂学习交流时间,进行深度交流,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6]。
4)针对个别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是重点,而对于某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愿意面对教师的学生,利用微信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与教师的互动热情,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
课后
1)推送课后补充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后可以推送丰富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后学习资源,比如抗日战争主题的图片、书籍等,进一步补充课堂,促进学生的移动学习。
2)教师布置反馈性题目,完成阶段性评价。在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测试题目,完成阶段性评价。如可以在某一章节学习完成之后,随机性选取学生,推送测试题目,获取教学评价信息。
3)进行学习分析,提供教学反馈。微信可以记录一段时期(一周、一个月等)学生对于教师推送资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资源的点击、反馈情况进行分析,为自身提供一定的教学情况反馈,也可作为期末考核的参考内容。
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样本数量较小,仅以华中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学生为样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旧是主要的形式,如何实现微信与教师教学的整合是关键;设计研究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过重;其实践效果有待证明,后续研究将会继续进行。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63-65.
[2]李玉峰.基于微信的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33-136.
[3]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0):91-93.
[4]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8-95.
[6]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7]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