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莉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中的一种,约为整个恶性肿瘤的20%—30%。宫腔镜检查能够有效的提升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阳性率,特别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在宫腔镜可视下对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检是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治;应用分析
1 临床资料
子宫内膜癌约为整个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年龄段主要在55~60岁之间。宫腔镜能够对宫腔内的生理以及病例改变全面了解,能够将图像至少放大10倍,宫腔镜可将宫内可疑组织钳取出来进行病理检验,不但不会遗漏早期局限型微小病变,同时可对多点进行取材,规避了过去诊断性刮宫为得到足量宫内组织而过度盲目的对宫腔进行搔刮,导致出血、疼痛以及子宫穿孔等症状,明显的提升了临床取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单纯诊刮结果为阴性是,更需要实施宫腔镜检查。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运用宫腔镜检查可能会导致少量的肿瘤细胞随着腔镜进入到盆腹腔或者输卵管,但是经过大量研究指出宫腔镜检查不会影响疾病的预后效果。纤维宫腔镜镜体内插入端外径仅仅为2.9~3.1mm,能够弯曲达到100°~120°,容易通过子宫颈管对子宫腔内进行全面观察,即便对于绝经期妇女或者未生育妇女也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纤维宫腔镜镜体相对纤细柔软,可对未婚或者幼女通过处女膜进入阴道对宫颈进行窥察,甚至可以经子宫颈管进入到宫腔内,直视检查宫腔内的病变。
2 诊断方法
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方法具体有: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子宫超声学造影、B型超声、宫腔镜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内膜活检等等。超声只能对子宫内膜癌做出初步诊断,诊断性刮宫是过去常用的子宫内膜癌确诊方法,盲刮不能确保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样。盲刮60%所得的组织不足宫腔的50%,漏诊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为2%~10%;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浸润肌层声部的子宫内膜癌的精确性仅仅为46.6%。宫腔镜则由于对整个子宫进行观察以及宫颈管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微小病灶同时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活检,而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分期的重要方法。
3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观察子宫内膜癌的表现各不相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特点为局部病灶的形态以及表面的血管存在异常,临床上具体可将其分为几种:
(1)弥漫性病变临床特点主要是宫腔广泛病变,主要表现为宫腔内弥漫性增厚,表现可表现乳头样变化,其内部可见粗细不等的异常血管病变。
(2)菜花样新生物肿物可在宫腔的任何部位生长,但是宫底部及宫腔前后壁最为多见,肿物可表现为细小乳头状或者菜花样,常常合并坏死和出血,引起肿物表面呈灰褐色或者褐色表现,乳头表面可见血管异常形态,血管的形态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大部分表现为稀奇古怪的形状,可见螺旋状或者血管成团状围绕在腺体周围。
(3)局灶性息肉状物内膜癌患者宫腔内可见息肉样新生物病变,这时肿物表面的血管分布相对较多,可见有粗细不等的异常血管。
4 宫腔镜对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优势
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的组织学形态变化主要是子宫内膜的局灶样增生,最终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帮助。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具体包括诊断性刮宫、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以及内膜活检等等。学者对202例经过DC检查未见有病变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分析,运用宫腔镜对其进行检查并进行活检,发现有12.9%的患者被遗漏,存在内膜兵百年,其中包括9.4%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及3.5%的子宫内膜癌,导致DC漏诊的原因主要有大多数的患者为局灶性内膜病变,同时大多数病变位于子宫角部及子宫底。
与超声检查进行比较,超声检查能够对子宫肌壁以及内膜组织进行有效分辨,同时还可对子宫体内的占位病变进行明确诊断,但是对于子宫内膜增生性改变以及早期的子宫内膜癌变,超声检查无法提供特异性鉴别诊断。Phillip等学者对75例绝经后阴道出现流血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以及与内膜癌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约一半左右的患者内膜厚度在3~4mm之间然而内膜厚度超过5mm的患者,约70%为良性病变。Litta等学者对220例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分别进行宫腔镜和阴道超声检查,同时进行组织活检,最终诊断为子宫异常出血(AUB),结果表明子宫内膜超过4mm经过阴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在55.6%,特异性为49.7%,阳性预测值约为81.3%,阴性预测值则为98.1%;运用宫腔镜检查分别为100.0%、49.6%、81.3%、100.0%。与超声检查相比较,宫腔镜更能直观的做出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容易将病变区分,同时能够得到组织标本。因此,提升了早起内膜病变以及癌变的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对妇科宫腔内病变及出血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宫腔镜以准确和直观的特点居于第一位,其不仅能避免诊断性刮宫产生的盲视性,同时又可以补充超声对内膜病变诊断的局限性,因而是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