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

2015-05-26 17:56车玲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契合点环节课文

车玲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将思维适当引向文外空间,自然地触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因而拓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拓展,如何拓展,却存在不少误区,运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我认为拓展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拓展要立足“本”。文本是拓展的基础,拓展是为文本服务的。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文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诵读、感悟、欣赏,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少课堂还没有充分的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教师就进行所谓的拓展,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将课本异化成一个引出拓展内容的“用件”,这样的拓展毫无意义。如于漪所言:“离开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准中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为求开放而漠视文本,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过度延伸。如李镇西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拓展环节是这样的:“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在座的同学大概十六七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面老师给大家背诵几句,作为我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今天这堂课的结束语——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引用与学生同龄的马克思的话作为结束语,及深情地缅怀了马克思,又激励了青年学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拓展要找准“点”。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有比较阅读,仿学仿写,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形式无所谓好坏,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一定要与文本找一个契合点。如我在执教《背影》一文后,拓展环节我设置了走进我们的内心“一句话,诉衷肠”,寻找身边的父爱。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想到自己的父亲为自己辛劳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祝福;有的同学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及自己曾对父亲的不理解……我抓住父爱这一情感为契合点,理解文本,升华文本。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人生体验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使学生在感悟中受到了爱的洗礼,在情感上达到了和谐共鸣的境界。只要找到合适的点,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你产生共鸣,推波助澜,把课堂推向高潮。

三、拓展要把握“度”。拓展延伸应是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并非每篇每节都要拓展。拓展的最终作用是丰厚文本的分量,在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富和充盈。但过度就会大大占用学生解读文本的时间,伤害语文教学的本体,因此决不能为拓展而拓展。很多名师的课堂教学从实际出发,当拓则拓,当止则止。如韩军执教《登高》最后一个环节:“同学们,大家已经都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诵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堂教学在韩军和同学们深情的背诵中结束。把课堂四十五分钟完全留给了文本,让学生充分的品读、赏析、背诵文本,以学法作结,简洁大方。

总之,课堂拓展环节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当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可为了锦上添花而刻意为之。这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和形式,准确把握拓展契合点,适度控制拓展容量,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语文课堂的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车燕玲,教师,现居山东威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契合点环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背课文的小偷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在比较研究中寻找契合点——评《塑造论哲学研究——从美国哲学的视角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