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例证法

2015-05-26 17:23牛丽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门罗论点

例证法是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议论文时最先传授的方法,也是高中生写作时最常运用的方法,几乎在每位学生的每篇议论文中都会有所呈现。然而许多学生对此法的运用都停留在极其生涩的层面。对症下药,本文将结合思维方式、笔者的写作示范,对例证法技巧加以讲解,以增强学生写作时的操作性。

例证运用技法概括划分为两大类:“顺”和“逆”。

一、“顺”法

顺,运用正向思维,揭示例据与论点的正相关关系,进而有利证明论点。包含五种技法。

(一)突显人物特征。

人总是立体而多面的,一个卓尔不群的人物,更是种种高贵品质的结晶体,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用来论证不同的论点。叙述时突出人物的哪种品质,得视论点而定。一个事例,尤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事例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叙述时突出哪一个侧面也得视论点而定。试看两个文段:

一生一路,个性为上。想要寻找自己的路,先要确定方向。确定方向并不是盲目求奇求险而误入歧途,它更多的意味着在对自己的个性有全面认识、兴趣有全面了解,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全面评估后,作出适己的判断。“当代短片小说之王”、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早早结婚,生活在加拿大的僻静小镇里,在她肯定自己对文学的独特感知与浓厚兴趣后,开始了短篇小说创作。门罗的小说不是盲目地选择奇特的题材,也并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起伏,她根据自己对普通妇女、普通人的体察以及对平凡生活的体味,创作了一篇篇温厚醇和的短篇小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打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过往的成绩如陈酿的美酒,在给予我们甘醇的同时,也会悄悄模糊双眼,麻木神经,磨钝睿智。只有忘却成功,我们才能重新做回朴素而扎实的自己,才能更果敢地向下一站的成功进发。37岁的爱丽丝·门罗凭借处女作《快乐的影子舞》荣膺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此等光环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而言,足够成为她在四个女儿面前炫耀一生的资本。然而门罗并未安享浮名,裹足不前,而是更加顽强地拓展纸上空间。《少女和女人的生活》《善良女子的爱》《逃离》一部部巨著横空出世;加拿大总督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马拉穆德奖、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一次次登上更加华丽的领奖台,都源于门罗在每次辉煌后勇于清空自我,回归黯淡,平心息躁,踏上新的征程。

前者抓住了门罗保持自我个性的一面,后者则抓住了她敢于在辉煌之后洗净铅华、重新来过的一面。除此之外,门罗还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老当益壮的勇士,笔耕不辍坚韧执着的女性,孩子心中温柔的母亲……如果对某个人物有全方位的了解,完全可以将其延展开来,去论证不同的论点,进而形成独家万能例据。

(二)展示心路历程。

例证中所举人物在具体言行之中包裹着怎样的内心,历经了怎样的心理转变与蜕化,为何会彷徨迟疑,为何会挣扎苦痛,为何会一往无前,凡成就大业、书写不凡者,都有极其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即使是昏暗奸诈之徒,也有幽微的心境。写作时抓住这些,或是以己度人,或是将自我换位成所例举的人物,便能深刻而准确的体察人物,写出人物之形,更能刻出人物之魂。在日常写作中擅长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的同学,完全可以将记叙文中的写作技巧移植到议论文中,从容驾驭此法。试看文段:

归零键需要信念与勇力的合力按下。归零成功是智者的选择,他们选择抛开已开始褪色的冠冕,在拼搏中用汗水与鲜血熔铸一顶新的王冠,即使前路荆棘,他们也毫不犹豫浴血向前。普通人则无法割舍开始腐烂的美味,他们选择存留,揣在怀里,时不时捧出观赏一番。即使美味不再,他们仍沉醉在过去无法自拔。烟王入狱,褚时健未沉湎于那逝去的光辉,未因这落差而沉沦,其中有困惑,有迟疑,甚至抱怨命运的无情,但他始终坚信若敢从头再来,定会迎来蓝蓝的白云天。金冠脱落,烟王出狱,耄耋之年与老伴上山种橙,十年不到又成为一代橙王。从“烟王”到“橙王”,褚时健用心态战胜自我,用实力缔造神话,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完美逆袭。

(三)形象生动比喻。

比喻,是写作形象化的开始,甚至可以说,能否恰当作比,是衡量一个文字创作者是否真正进入文学殿堂的验试棒。当我们对构架一个大型比喻去支撑一个三百字的段落力不从心时,可以将这种形象相似联想插入例证法之中。试看文段:

在冰冷而残酷的现实中,在命运蹉跎中,坚守理想之花,平凡的生命终将绽放。上世纪九十年代,烟王褚时健在云南大地将烟草业做得风生水起,现实贫瘠的土壤开放出娇艳的梦想之花,在别人看来,他的人生仿佛一朵永不凋败的鲜花,灼灼其华。然而人生的天空被阴霾覆蔽,现实的风浪将舟楫打翻,锒铛入狱使半生荣华转眼风逝。当所有人为一个时代的终结、为褚时健的梦想之花枯萎凋落而欷歔不已时,却不知另一朵梦想之花正在酝酿。因疾病缠身保外就医,重归故土的褚时健,没有选择隐匿于大山,寂寂以终老,他敏感地嗅到了新的商机。在他那扭转乾坤的巨手下,又一个属于他的产业与时代健步驰来,褚橙与当年的红塔山一样誉满海内,耄耋老人成为亿万富翁。

永不凋零的花,笔直葱茏的树,不倦飞翔的鸟,璀璨闪耀的星,缺而复圆的月,光芒万丈的阳,澄净湛蓝的天,芬芳的旷野,辽阔的草原,奔涌的江河,淙淙的小溪,巍巍的高山……都可以将其与顶天立地、感发人心的精英人物相喻。

(四)引发他人共鸣。

“共鸣”可以是他人的具体作为,也可以是经典言论。前者运用类比联想,归纳同类人物共性,后者则是将引证法移植到例证法之中。倘若掌握材料有限,一个人物支撑不起一整段,可以采用前种技法,一般用两例为宜。试看文段:

雕琢,不仅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尽心尽力永不止步的奋进。“我想不出我是应该自杀,还是不自杀”, 锤炼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蕴含的是莎士比亚的艺术风范。海明威也深谙其中的奥秘,他习惯用铅笔写作的一大原因就是便于修改,修改于出版前最后一分钟,斟酌每一字句,绝不增一字无用之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更是历经了数十次修改,最终磨砺出老人摄人心魄的硬汉形象。二位都是文坛巨子,作品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沉淀为永恒经典,他们的时代或许不同,手法或许有异,但态度却是惊人的一致,那便是对完美的无尽追求,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在反复咀嚼中,作品获得了升华,灵魂亦随之飞升。endprint

名言警句是从小学语文就开始强调的知识积累,然而许多高中生在实际使用时总是捉襟见肘,再者仅用引证法架起300字左右的段落太单一,有“内存紧张”、学术剽窃之嫌。若将引证法与喻证法结合,则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试看文段:

将过往成功清零,放平心态,需要不为外物所动的定力与勇气。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得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胸前的勋章压弯了挺起的胸膛,荣光带来的消极和借口一天天吞噬了成功者的雄心壮志和铮铮誓言。“过去的成功”犹如贴在脑门的符纸,压在背上的大山,锁在脚上的铐链,桎梏着人。昨日的你星光灿烂,在灯火辉煌下被万众瞩目,庸人从此不愿让时间流淌,只想沉醉。只有勇于站回幕后那个黑暗的角落,才能重获华丽的舞台。王石的万科在2008年“捐款门”事件后,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面对从商以来的最低谷,王石没有为自己辩解,更没有畏惧,而是放低自我,选择沉默,用更快的速度建更好的房子,从而带领万科再度崛起。从零开始,固然可能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和一段安逸结局的远去,却更可能是另一个盛世的开启。

运用此法时,在事例与事例之间,事例与名言之间,还可以插入类似如下的万能衔接句:

无独有偶,……也将这珍贵的品质奉为圭臬,勤力恪守。

滚滚历史总是惊人的重演,这相似的一幕也在……上演着。

马克思说:“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这个时代创造出的伟大人物。

狄德罗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由软弱变强大、盲目变光明、渺小变伟大,其实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可臻于这样的境界,只要你不放弃……,带着……砥砺前行。

(五)注重点面结合。

“点”,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同类或相似事例论据共同证明一个论点,旨在形成一种事例上的“排比”,以突显写作者强大的知识库存。在“点”的表述上,精确点出例据中与论点密切关联的成分。一定要阐明概括,不能铺叙细描。试看文段:

发现真理之光,不仅需要远超常人的洞察力,更需要能于世俗的不解中百折不回、坚信自我。发现真理的路上少不了世俗的冷眼旁观、讥笑讽刺甚至是批判打击。无数惨痛的教训都显示出大多数人的忐忑和胆怯,难以坚持走到最光辉的顶点。这便是普通人和伟大科学家的天壤之别。试想,假若彭巴发现“热水结冰比冷水快”却因别人臆断的耻笑而放弃,那么“彭巴效应”不知会尘封多少年;倘使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被太多“理智的声音”盖过,恐怕那黑体辐射之谜今日也无法解开;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曾因“违反常理”被称为“冒昧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又因与常人的理解相悖而被称为“亵渎真知”。 伽利略的观点因与世人的传统认知相矛盾而受到攻击,但他不为所动,并最终用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下落运动规律”。牛顿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些科学大师面对无知却又自以为是的庸人,敢于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用先知先觉者高傲的姿态与执著收获了认同。

“面”,要指出不同领域、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国别的人物身上存在的共性,以证明同一论点。“面”的叙述,不需要指出具体名姓,但要具有高度概括力。对于事例论据积累薄弱的学生而言,这是取巧的招术。试看文段:

不断开拓创新,便是能跳出既定的方法与思路,抛下曾指向成功的路标,而勇敢地在未被触及探索的领域走出另一番海阔天空。若不开拓创新,一位艺术家终其一生只能重复单调的写作模式,成为刻板的模具;若不开拓创新,一位科学家无法用一种研究方法在辽远的科学之海里徜徉自如;若不开拓创新,一位作家便是在灵感的源流,自毁参道的长路;若不开拓创新,一位医者便无法灭除层出不群的新型病毒。惟有不断钻研,不懈进取,创新的清泉才会不断涌流。

二、“逆”法

逆,指运用反向思维,揭示例据与论点的反向关系,正反对比中,进行辩证分析,进而有利论证中心论点。逆,包含两种技法。

(一)反面对比。

“起承转合”的对比结构可以架构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也可以完成精彩的一段。如果所掌握的例据人物恰巧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时,则可采用此法。正反对比的,可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同一人物截然相对的两面。正反对比,舍“反”取“正”,可以突破“单元”思维,形成辩证。试看文段:

个人追求只有融入时代潮流,才可实现个人价值,成就光彩人生。甲午战后,林纾着力于变法维新文学改良,对外文一窍不通的他竟“耳受手追”用文言翻译西洋文学巨著,用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中国民众的视野,这样的思想启蒙者无可质疑地成为了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然而辛亥革命后,林纾看到的不是民主共和的曙光,而是对之产生怀疑甚至绝望,他的政治立场远远落后于时代风向;翻译时仍固守文言,抵制白话;所译作品也因“色彩枯暗,劲头松懈”而为人诟病。政治立场的固化,语言风格的钝化,译著内容的退化,林纾终由“译界泰斗”沦为了令人可叹的前朝遗老。成也林纾,败也林纾,他的传奇一生在与时代的融合与否中浮沉。

(二)假设逆推。

逆向思考例据中的人物如果采用完全相悖的做法,会有怎样的结果。所叙例据人物若是正面形象,他们如若变换了思路,变换了行动,也许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也许会泯然众人;若是反面形象,他们如若转换成完全相反的经历和思想,也许不会遗臭万年。从反面逆向分析能更加突出人物的品质,达到另一种辩证。试看文段: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勇毅地走下去,才能摘取香甜的果实。青年作家韩寒,在学生时代,各门功课都很差,只对语文情有独钟。韩寒明白心之所向,身之所长,于是决绝地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高一退学,潜心写作。18岁时,小说《三重门》横空出世,韩寒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独树一帜。试想,如若韩寒不退学,一直在常规教育中消磨时光,也许他的锐气,他的敏感,他的笔力也会随之消失殆尽,也许读者永远不会欣赏到《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等一系列笔锋深厚的作品。如若像千千万万的中国高中生那样攀岩高考,挤身高校,走普通学生的求学路,韩寒不会在当代教育史上留下任何痕迹,更不会被当代文学史所铭记,也许在任何领域他都不可能有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坐标,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开拓自己的路。

逆向假设时,也可以插入如下万能句:

试想如若不是……,庸凡微小的个体,只能在庸常平淡的生活中,走完庸庸碌碌的人生,淡然寡味,无声无名。

若不是有了……,声名赫赫的大师,也许至今一文不名,也许如你我一样平凡微弱得低到尘埃里。

议论文并不只是一板一眼、拘束说教。嬉笑怒骂皆是文,顺逆思考皆有法,文亦有道,掌握技巧,精熟运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平日博闻强识、积累翔实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高中生便可以将议论文写得风神顾盼、摇曳多姿。

牛丽娜,教师,现居山西太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门罗论点
法律英语写作中的公共政策论点
作家的闲谈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