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冲突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对策

2015-05-26 11:57李大棚
党史文苑 2015年6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大学生

李大棚

[摘 要]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关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当前我国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冲突给大学生政治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关键词] 现代社会冲突理论 大学生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政治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政治主体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于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1]。青年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担负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最终实现。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伴随产生着各种利益矛盾、价值分歧和思想文化冲突,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临着一些困惑。现代社会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刘易斯·科塞、兰德尔·柯林斯和英国的拉尔夫·达伦多夫等。该理论虽然受到一定的社会、阶级、立场的限制,但它对于解决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冲突问题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从积极方面讲,该理论突出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正向功能,认为冲突有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作用,只要社会保持开放、弹性的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各种社会紧张能够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2]。结合中国实际,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政治认同困境

现代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充满着辩证关系,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比如和谐与冲突、稳定与变迁、扩张与压制、共享与对立等。作为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时极易产生政治观念上的认同困境,具体表现为:

(一)政治认同的冲突性加剧。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张扬青春、崇尚新奇、喜欢浪漫、喜欢否定传统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理想往往超越现实,带有浓厚的虚高特色,常常“沉浸在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感性追求之中”[3]。一方面,他们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另一方面,又对我国转型期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现象滋长、生态问题突出、利益阶层的分化与对抗、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对立等问题感到忧虑和无奈。这种思想观念中的起伏波动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认同方面存在着既赞同、又怀疑的冲突心理,使得他们既憧憬着理想化的政治认同模式,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又表现出极强的务实性和功利性。

(二)政治认同的虚假性凸显。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认同主体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故意掩盖了真实表达政治态度的意图,但又在公开场合外在地表现出对某种政治体系的认同和赞许,那么这种政治认同就是虚假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一个利益单一化、同质化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利益多元化、异质化的社会”[4],在其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与对抗、收入分配不公、权力的过度资本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等问题,都给我国业已形成的政治共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大学生出于社会压力和现实利益的双重驱动,在政治认同上呈现出虚假性特点,功利性和虚假性现象正日益凸显并趋于常态。他们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意愿,比如在入党培训、评先评优、课堂回答、主题宣传、应聘工作等公开场合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政治的认同,但在虚拟网络的私人空间里则表现为更多的批评性。可见,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需求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表达的关键因素。

(三)政治认同的冷漠性突出。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本应积极、热情地投身于政治活动中,推动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国家、社会或个人原因,他们主动或被动地不参与政治活动,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政治冷漠”。具体表现为:回避正规、主渠道的理性参与,在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党代会代表选举时,漠视甚至放弃投票权利;对学校的政治宣传持冷漠态度,厌恶辅导员讲授的“形势与政策”,对待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要么借故缺席、要么消极对待;思政理论课出勤率不高,即使来了也不会专心听课;对于学校的公共事务和管理持消极被动参与的态度;等等。虽然在大学生中也不乏政治理想主义者,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还是更多地关注于自我设计和利益实现,社会关注度和理想主义情怀较少,缺乏政治参与的激情。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的诱因分析

关于社会冲突发生的原因,达伦多夫把起因归于权力和权威的分配不均,因为权力和权威都是稀缺资源,双方的差异性分配导致了社会的激烈对抗与冲突。而科塞提出“冲突是关于价值以及对稀有的地位、权力、资源的要求之斗争”[5]p8,认为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都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从上述观点出发,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同他们的利益需求、价值观念以及对资源、权利分配的看法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利益格局的调整降低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在其影响下,各种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和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群体上访和信访的活动越发频繁。“这些复杂的矛盾关系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思想和政治意识方面,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加了党对社会各界利益综合与整合的难度。”[6]由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还在深化推进,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还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也有待提高,使得各主体间的利益张力还在增大,社会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多变。作为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政治思想和认知必然受到生活中发生的社会变革的影响。从我国利益格局的变化看,利益主体的多元分化和冲突正在降低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endprint

(二)民主政治的不健全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传统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水平还不高,各项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政治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权力腐败、买官卖官现象、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凝聚各方共识,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邓小平曾对此指出: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7]p327总之,由于我国目前政治制度还不完善、政治体制还不健全,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度。

(三)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分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除了受经济利益、政治制度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会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发生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集体人”变成市场经济时代的思想独立、个性独立、经济独立的“社会人”“个体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其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理想化向世俗化转变,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更带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其政治观念和人格也从“集体——依附型”向“个体——独立型”转变。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政治观念更加分化和个体性,这给政治认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现代社会冲突理论视阈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现代社会冲突理论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可以为我们破解大学生面临的政治认同困境提供新的路径。

(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筑牢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公平正义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是促进一个国家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主要支柱。当社会出现不公问题时,人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就会下降,甚至会造成国家合法性危机的产生。现代社会冲突理论更多地从心理学视角为我们揭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给人们的政治认知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塞认为:“处于物质利益受损的人们虽然会导致社会冲突,但并不必然导致政治冲突行为的发生;只有当利益受损者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时,才会动摇社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8]政治危机的出现并不是由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低下造成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富差距和机会不等的拉大让穷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了较大的被剥夺感。

因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除了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外,还必须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尽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二)发挥“社会安全阀”作用,营造大学生政治表达和参与的宽松环境。科塞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运转时都会产生敌对情绪,形成有可能破坏社会系统的压力。当压力超过社会系统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社会系统的崩溃瓦解,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产生,需要我们建立一种“社会安全阀”。尽管“社会安全阀”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可以使人们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反面的观点得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不至于使社会冲突加剧和失控。

“社会安全阀”理论,对于处在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利益主体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维护和实现人们的有效政治参与和表达,将极大地增强人们对国家政治的认同感。大学生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正面临着政治认同方面的冲突,需要国家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样就可以让青年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尽管有些观点与我们倡导的主流政治思想相偏离,但这种冲突恰恰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由于大学生还处在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下,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其政治参与、表达的渠道也较窄,目前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实施。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主体,积极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让他们的政治观点得到真诚表达;其次,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基地锻炼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以期在政治实践中塑造和修正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再次,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隐性教育功能,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积极借助QQ群、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工具,建立起与大学生的沟通联系,在民主平等的方式下开展各种政治观点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持续、深入的沟通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三)构建弹性的社会结构,扩大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根据科塞的观点,冲突发挥积极功能还是消极功能,主要取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在一个开放、弹性的社会结构里,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认同的提升,因为“一个弹性的社会从冲突中受益,因为这种行为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了它在新条件下继续存在”[9]p137。可见,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能够为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不同社会阶层提供政治表达和参与的空间,有利于增进和扩大社会的政治共识。而要促进社会弹性结构的形成,还需要建构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针对当前社会主体利益的分化趋势,政府应加快全面改革步伐,积极推进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不断建立完善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利益疏导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整体配合的制度保障机制。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结合体,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与此相对应,解决社会冲突问题也需要政府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公民的政治认同。三是建立健全顺畅的社会阶层流动制度。社会冲突的程度与社会阶层的流动密切相关,“社会流动的制度化能减少冲突的强度和暴力倾向”[10]。对此,国家必须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扫清阶层流动的制度障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参考文献:

[1]陶蕴芳,叶金福.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实证研究[J].求实,2012(10).

[2]张伟.现代社会冲突理论[N].学习时报,2005-06-02.

[3]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J].复旦学报,1996(4).

[4]俞睿.社会冲突与政治妥协:社会和谐的内在张力[J].探索,2008(6).

[5]Coser,L.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M].The FreePress,Philadelphia,1956.

[6]吕红.政党—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J].理论学刊,2014(10).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谢海军.中国政治认同困境演变路径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7).

[9][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宋立会.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之构建[J].河北法学,2008(3).

责任编辑 彭月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