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宝芹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诗词教学也需要多元解读、个性化体验。教师可从诗歌独有的风格、文化气韵、语音诵读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搭建空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和意蕴,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古诗词 个性体验 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59
经典的诗词有着自身权威式的解读。而入选教材的诗词一旦成为教学的课文,在新课标呼唤“多元解读”“个性化体验”的理念下,也应该成为学生表达个性解读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务必要在诗词整体意蕴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价值,读出自己的感受。
一、整体感知作品风格,让个性体验不离基调
诗词蕴藏着独特的气质。由于诗人自身对于生活、人生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评价分析,他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也就彰显出风格迥异的形态。这种风格包括了谋篇布局的构思、遣词造句的甄别、主题意蕴的确立,使得作品自身也散发出独特的价值意蕴。
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诗人各自的生活特点、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寻人入诗,在诗歌作品中感受诗人蕴藏其中的独特风格,真正把握诗歌的内在灵魂。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不少李白的诗作。李白生性洒脱,富于想象,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无不彰显出其放荡不羁、不受束缚的个性特征。把握了这样的基本特性再来感受其《望庐山瀑布》,我们就可以紧扣诗中的“遥看”想象隐含于其中的动态资源,并想象近看中的动态奇幻之境;紧扣“飞流直下”感知其强烈的动态刺激,体悟其空灵绝妙之景。
这样,学生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作品时就有了基本的情感基调,个性化的声音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开发诗歌内在情韵,让个性体验深处漫溯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就必须要对诗词作品中蕴涵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洞察与开掘,为学生个性化的体悟铺设阳光大道。
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惯例,即畅饮屠苏酒、新桃换旧符,展示了一派万象更新的景象。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联系诗人创作诗歌时的特殊身份。当时王安石正推行变法,国家百废待兴,诗人正是借助传统的元日之节的自然更替来表明自身想通过变法富强国家的政治抱负。有了这种基于诗词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及深度的开掘,学生就能进一步走进诗词的内核之中。
学生在感知了诗歌的情韵之后,对诗词的朗读也就能凸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了。
三、体悟诗歌内在意趣,让个性体验灵动圆融
我国古典诗词作品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其魅力在于诗词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僵硬的文字符号,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叙述,而是基于诗人自身对人生、对生活高度提炼下的生命体悟,其每个文字背后凸显的是诗人内在生命的气度,彰显的是诗人自身的人生智慧。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身心引领进诗词作品无限扩展的宇宙世界中,从而真正体悟诗歌本真的内核。
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夏日暴雨的诗作,苏轼以简洁的四句话展现了夏日之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从“黑云翻墨”到“水如天”也就短短时间,天地之间就演绎出巨大的变化。而联系苏轼生平则不难发现,这样的自然之象与其生平的遭遇不谋而合。苏轼创作此诗时被贬杭州,但一直豁达的他没有被自身的悲惨遭遇所击垮,而是坦然面对,一场官场的巨变就如同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般,而苏轼的心境也就对应着“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澄明与开阔。
在教学中,诗景与诗情交融,共同建构了诗歌内在的生命磁场,学生也就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对诗词的自主性解读也拥有了更为多元化的感悟范畴。
四、强化诗歌语音吟诵,让个性体验再劈路径
经典的诗词作品不仅体现出强烈的文字美、意境美,还有不可或缺的音律美。诗歌音律一方面体现在诵读起来的流畅押韵,平仄协调,朗朗上口,另一方面体现在诗歌语言的轻重缓急、节奏强弱。因此,吟诵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作品中外显文字所营造的真切意境之外,更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音韵所形成的特有的表达效果,以语音激荡学生的内心,重新整合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新生代名师戴建荣就以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为突破口,形成了属于自我价值的教学体系和风格。他曾经提出七言古诗和五言古诗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意境进行节奏的划分,但不管怎么划分,都要注重诵读古诗的声音的延续以及情感的连续性,从而保障声断而情不断。除了节奏之外,还以诗歌自身的情感力量感知声音的轻重变化,让诗人的内在情愫在学生的口头中传达。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与体悟,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诗歌独有的风格、文化气韵、语音诵读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学生表达个性化的声音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