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快彩
广东汉剧作为一种外来剧种,在广东这片土地上释放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广东汉剧也叫“外江戏”,关于它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但是业界主要认为广东汉剧源自湖北汉剧或者徽班。汉剧大概是在乾隆年间从各方传入,最早流行于广东的外来官员中,然后逐渐从潮州发展到梅县、大埔、五华、兴宁等客家地区。但是由于客家人也有自己的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汉剧与客家音乐相互融合、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江戏”,此后外江戏开始在广东地区普遍招收学员,外江戏自此在广东扎根传承下去。1933年“外江戏”正式更名为“汉剧”,自此,汉剧成为广东戏剧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戏剧。目前广东汉剧主要分布在粤东北等区域1。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了两百多年的融合,汉剧为了能够扎根在这片土壤,不断“迎合”当地民众的口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广东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经过多次的摩擦、碰撞、融合,汉剧已经与广东本地民间艺术密不可分。
一、广东汉剧与汉乐
广东汉乐是传统的客家音乐,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中军班音乐、外江弦以及丝弦乐等。由于汉剧在发展的过程中较多地融合了汉乐元素,因此汉乐对汉剧的发展影响很大,下面将探讨广东汉剧与中军班音乐以及丝弦乐之间的关系。
(一)广东汉剧与中军班音乐
中军班音乐是广东汉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叫做“锣鼓吹”、“打八音”。中军班音乐非常贴合实际生活,常常用于婚丧嫁娶,唢呐是其主要乐器,根据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演奏。中军班音乐形式多样,能够迎合各种节日主题,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形式,共同组成了中军班音乐这一个整体。中军班音乐之所以又称作“锣鼓吹”、“打八音”,是因为这两种音乐形式是中军班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锣鼓吹”是中军班常见配乐之一,往往在节日这种盛大热烈的场面中应用较多,再加上大锣大鼓等乐器,能够把节日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浓重。
“打八音”也是中军班的常见配乐。据史料记载,八音在我国古代最早被作为所有音乐形式的总称。“八音”是指八种乐器的属性,包括击乐、管乐、弹乐、石乐和土乐以及古代祭祀时的演唱形式,但是现在我们口中所说的“八音”少了石乐和土乐,主要以打击乐为主。中军班音乐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汉乐形式,被人们所熟知。
汉剧在表演过程中必然有音乐的加入,而中军班音乐作为汉乐的一种主要形式,自然在汉剧中被引用很多,汉剧表演内容往往源自老百姓生活实际,戏剧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戏曲的方式展示出来,因此在表演形式中多涉及老百姓的日常琐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只有通过汉乐中军班音乐以烘托表演气氛。虽然汉剧是一种外来戏剧,但是在引入广东之后要扎根发展必须符合当地人的社会观念、风俗习惯,因此中军班音乐是引用最多的一种汉乐。在表演过程中,配合中军班音乐中常见的唢呐、锣鼓等,能够生动地为老百姓展示出婚丧嫁娶、节日等各种画面。例如《嫁好郎》、《冷煲茶》对广东汉剧影响很大,这种吹打结合的音乐是中军班音乐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广东汉剧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吸收汉乐中能够表现本地特色的音乐,为广东汉剧整体表演添加了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使广东汉剧更加贴合广东人民的风俗理念。
(二)广东汉剧与丝弦乐
丝弦乐与中军班音乐是广东汉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丝弦乐与中军班音乐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丝弦乐发展历史并没有中军班的历史长,是清末才开始流行起来。与中军班音乐相比,丝弦乐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境界,因此丝弦乐也叫“儒乐”、“国乐”、“清乐”。丝弦乐由于表演形式更为清淡高雅,一直以来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同时丝弦乐又分为“大调”和“串调”。其中大调一般较悠扬婉转,整首曲调相对较长,速度也比较慢。演奏乐器以古筝、琵琶、洞箫较为常见,随后在发展过程中又加入了椰胡等乐器。而串调相对而言速度快,曲调较轻快。由于丝弦乐相对中军班音乐而言,应用乐器较多,表达感情更为丰富、细腻。
在广东汉剧表演过程中丝弦乐是较常使用的音乐之一。早就有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广东汉剧表演过程中,不仅要将老百姓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出来,往往还要对主题进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广东汉剧往往更多地使用丝弦乐来表现这个主题。在表演高潮阶段,加上旋律悠扬的小调不仅能够将人物感情最大化地表现出来,还极易调动人们的感情。对于广东本地人来说,丝弦乐这种他们熟悉的汉乐更多地记载了他们生活中五味杂陈的情感深化,能够迎合观众的口味。因此丝弦乐在广东汉剧中使用非常多,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将汉剧这种外来戏剧涂上了广东本地区的色彩。
虽然广东汉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汉乐的元素,而且两种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这两种表演形式就是相等的。广东汉剧在发展过程中,在音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融合舞蹈、小说、戏剧等艺术元素,音乐形式主要还是以板腔体为主。广东汉乐虽然是客家人的原始音乐,在与汉剧交融过程中,会在唱词、曲调等方面发生改变,但是汉剧与汉乐在总体上也依然彼此独立、互具特色。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汉剧社员与汉乐社员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在表演过程中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由于舞台演出的需要,可能会向对方学习,这个过程促进了汉剧与汉乐的融合,甚至在表演当中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面。
二、广东汉剧与潮剧、木偶戏
广东汉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潮剧、木偶戏等广东本地戏曲的影响,下面将分析广东汉剧与潮剧以及木偶戏之间的关系。
(一)广东汉剧与潮剧的关系
潮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并辐射到很多地区和国家,例如我国的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潮剧深深扎根于潮州人民的心中,可以说世界上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
潮剧的历史非常悠久,对于潮剧的起源说法不一。最初,潮剧作为官话歌曲,后来逐渐与潮州地区民间音乐、风俗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以潮州话为主的表演形式。潮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戏曲元素,因此既有自己的特点又较为多元化。对潮剧进行划分,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曲牌,这种唱腔主要吸收了南戏的元素,进一步又可以划分为头板曲牌、二板曲牌和三板曲牌2。其中头板曲牌最具抒情色彩,因为它节奏缓慢。二板曲牌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唱腔,三板曲牌历史悠久,较为古老。
其次是对偶曲,这种唱腔一般上下呼应,由于发音清晰、旋律优美,是最容易被传唱的一种唱腔。这种表演形式往往抒发较为热烈的情感,感染力强。
最后是潮州小调,相比前两种唱腔,潮州小调往往生活情调浓厚,节奏较为轻松,更多是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总之,潮剧形式丰富,非常有特色,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
广东汉剧最初是以一种外江戏传入广东的,虽然前身可能是武汉汉剧或者徽剧,但是进入广东之后,汉剧主要吸收的是广东戏曲、汉乐特色。汉剧一般是由官员和商人带入,并逐渐在广东扎根。最开始活动于粤东与闽、赣间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戏班,在嘉庆年间,“外江戏”已经扩大到潮州等地。而潮剧作为潮州最为主要的戏剧,对广东汉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汉剧要想在广东扎根,除了有自己的特点之外,还必须符合当地人民的民俗观念,因此汉剧受潮剧的影响做出一些改变。虽然广东汉剧主要的表演形式依然更为接近京剧和湖北汉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带有潮剧色彩。
经常听到人们把广东汉剧和潮剧进行比较,甚至出现面红耳赤的情况。但是不管是潮剧还是广东汉剧,都是广东独具特色的文化,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都代表了广东人民的生活特色。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口味”。作为广东最为普通的一员,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实现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广东汉剧与木偶戏
木偶戏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在广东,木偶戏主要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语言主要是潮语、粤语、客家话等,通过雕刻精美的木偶以及表演人员高超的操作技术,往往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欢乐。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始于汉代。由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赢得人们的喜爱,在2011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木偶戏相传是由福建人的迁入而传入的,木偶戏其实也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但是由于木偶戏往往由艺人单独表演,表演场地较为随意,观众也都是村民和小孩子,因此其造型乡土气息浓厚。在几十年前,木偶艺人背着木偶道具,四处行走为人们表演。木偶表演中配上戏曲特有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结合地区特有的风俗特点,再加上演员形象生动的唱腔表演,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木偶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有广东地区风俗特点,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它与广东汉剧也相互影响着,例如汉剧中的表演形式我们也会在木偶戏中看到,汉剧中运用的一些乐器在木偶戏中我们也能够见到,同时汉剧一些表演成分中也会加上木偶戏的表演,总之,两种表演形式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依然产生了一定的碰撞和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三)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
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渊源深厚,有一种说法认为汉剧就是由客家人带入广东的,客家人把汉剧当做他们自己的戏剧。虽然汉剧最可能是起源于湖北汉剧和徽剧,但是客家人作为广东地区的“外来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因此对于同样外来的“汉剧”,客家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其方言逐渐吸纳了其他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话,而汉剧的中原音律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来自家乡的乡音,因此汉剧在客家地区非常受欢迎。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客家人对故土的一种寄托,也正因为客家人的喜爱,汉剧才能够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扎根下来。而且汉剧风格较为古朴典雅,与客家人的崇尚“雅”的观念相契合,因此客家人一直把“外江戏”当做客家人的戏剧。
由于“外江戏”最初主要是扎根于客家聚居地,因此“外江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吸收当地人进入到戏班进行学习。虽然当时汉剧招收学员时究竟是客家人多还是广东本地人多,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从现在的汉剧班子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客家人才是广东汉剧的主角,因此可以说是客家人推动了汉剧的传播。而且随着客家人的迁移,广东汉剧也向周边地区逐渐渗透,而且偏向于向地区相似、生存坏境相似的地方,甚至在马来西亚也小有名气。总之,广东汉剧的发展与客家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客家人的推动与传播,汉剧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在广东扎根。
广东汉剧作为广东的剧种之一,已经被收入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并且赢得了众多人的喜欢,它展示了广东人民的生活风貌,与当地文化、音乐以及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遭到削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情况,并且努力将民族的文化发扬下去。尤其是中国戏曲,因为戏曲作为一种无形的历史遗产,承载了祖先的灵魂,通过传统的戏曲表演,我们可以从中领悟中国人最原始的感情,以及看到最有特色的、只有在中国才有的民俗文化。戏曲凝结了我们祖先思想的精髓,传承了我们最为优秀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最质朴的一面。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像汉剧这样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会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作者为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广东汉剧声腔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4YJC760031]
注释:
1.李英、张贵.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J].嘉应学院学报. 2012(03).
2.萧遥天. 潮州志·戏剧音乐志[M].饶宗颐.潮州志 [Z].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本, 2005.
参考文献:
[1]萧遥天.潮州志·戏剧音乐志[M].饶宗颐.潮州志[Z].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本,2005.
[2]钟礼俊.简析广东汉剧《蝴蝶梦》的音乐唱腔[J].内部印刷.
[3]李英、张贵.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J].嘉应学院学报.2012(03).
[4]李英.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14(01).
[5]李英.广东汉剧早期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