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高考题语言运用题的复习,历来都是就题练题,即使是举一反三的类题训练,收效也甚微。与其在一种题型上反复训练,重复机械低效劳动,还不如借助这道题,挖掘其内在蕴藏的“剩余价值”,来迁移提升学生对于其他题目的解题水平,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情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都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标志性评价方式的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能力。
每年高考,语言运用题考查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它虽然语言材料短小、不连续,甚至有时是图示,但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多样、灵活、创新的内容和题型,挖掘内在多方面的价值,以思促读,以读带写,从而实现整个高考的突破。
一、定思维品质,提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被专家们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阵地。阅读,是人与文字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思维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阅读理解的能力高下。反之,学生也可以在阅读时,汲取作家高品质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所谓思维品质,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大体可以从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加以衡量。
高三的部分学生,由于一直未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看到长篇大论,往往兴致全无,这时不妨借助语言运用题的短小材料来激起其阅读兴趣,激发其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教师可以找些短小材料,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大意,这种训练看似在做题,其实重在提升学生捕捉重要和核心信息的敏捷度。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给的语料进行分析评价,这样在分析评价过程中能锻造学生深刻的、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甚至可以利用给出的语言运用题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出题,既可以是信息的提取、概括,内容的赏析和评价,还可以是仿写等题型,这样可以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从高考解题要求来讲,以2014年江苏高考为例,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占了整张试卷差不多一半的分数,专项训练固然重要,但创新复习方法,挖掘语用题的“剩余价值”,有时能帮助我们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语用题训练学生对一段话表达思路的梳理,从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古诗、现代文阅读题的“构思脉络”题型中得分;教师可以利用语用题“提取关键词”题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在后面阅读题的概括题方面得分。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在高考试卷其他方面得分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搭表达平台,促写作能力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以2014年为例,仅有21分是选择题,虽说砍去了两道语言运用表达题,取而代之两道语言运用选择题,就算除去8分的名句默写,其他131分均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如果说优秀的思维品质、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敲开语文高考试卷的大门,那么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非凡的写作能力则是学生通向语文高考成功宝座的红毯。
仿写题和句式转换题型已经多年未进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但这一题型的“剩余价值”我们不能小觑,那就是——打磨作文语言的前期铺垫训练。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除了评语上给出“语言有待提升”之外,似乎就不能再助学生一臂之力了。习作的修改、升格一方面需要老师给予审题立意的指导,另一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语言的锤炼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训练指导。
如教师可以利用2013年湖北高考卷其中一题来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原题如下(附图省略):
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是: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教师可以借助这道题,训练学生记叙文中容易出彩的细节描写,把文中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情描摹得惟妙惟肖。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仿写题训练学生写作。原题如下:
依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并要求所选的事实材料与推出的观点一致。
无论是披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千古杰作《史记》的司马迁;无论是苦心钻研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患有重病却探究出宇宙成因的史蒂芬·金,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这种语言表达在学生的议论文中常常需要,但学生往往写不到如此简练且深刻。教师可以借这类仿写题训练学生议论文关于论点论证部分的语言阐述,对升格议论文很有帮助。
此外,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第5题,“对漫画理解最贴切的一项”的题型,则启示我们老师可以把此类题型的价值发挥到材料作文的审题上,训练指导学生分析出正确立意和最佳立意。
高考语言运用题题型多样,只有钻研出其潜在价值,投入到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上,才能收获江苏语文高考的全面胜利。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