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理论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25 13:40荣芳倩
职业·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心理咨询应用

荣芳倩

摘 要:鉴于职业指导课的目的和作用,传统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效果有限,还需求本溯源,借鉴心理咨询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和需求,以实现协助大学生整合内外资源、提升个体职业竞争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职业指导 心理咨询 应用

课 题:本文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成果,项目编号:PXM2014_014209_07_000058。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职业指导类课程。

一、职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职业指导类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增强职业竞争力切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选修课或必修课,职业指导类课程依然定位于教给学生正确的态度、知识和技能。随着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大学生个性特征的趋势性变化,如果职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不更新,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从职业指导的本质上来说,职业指导课是一种职业价值观教育,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改变个体认知,塑造职业价值观,进而协助大学生整合内外资源、提升个体职业竞争力的教育过程。据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对全球600名教育专家关于“2030年的学校”的调查显示,未来的教育趋势将呈现“教师的角色将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将取代标准化的课程”等特征,证明职业指导类课程愈发需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现阶段职业指导类课程无法充分满足上述两种需求。从教学效果来说,传统教学理论在职业价值观塑造方面的指导意义甚微。在发展心理学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具雏形,不可能像知识一样从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因此价值观教育难度很大。最大的难度在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进而无法引导学生建构自身职业价值观。从教学过程来说,职业指导课使用的专业的理论和工具很多源自心理咨询,如果这些理论和工具不配合心理咨询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重形式、轻内容、无效果等问题。

二、职业指导课教学借鉴心理咨询理论的理论依据

1.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的渊源

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渊源很深。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在20世纪初即起源于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一脉相承,职业指导属于广义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下,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法,对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对于心理咨询效果至关重要的不是咨询技术,而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咨询关系。来访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心理咨询是一种商谈的过程,使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达到心灵的沟通。

职业指导的需求源于美国二战后社会经济严重衰退时劳动力供给需要匹配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体需求的提升,职业指导理论逐渐演化为生涯规划理论。相同之处在于都以自我认知和价值澄清作为基石。

职业指导类课程与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的目的相同:使个体更为完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这就决定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不能单纯用“教”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应该侧重“协助”学生澄清、整合内外各种资源,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的存在应该得到更大的尊重;教师认为重要的、正确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嫁接在学生的需求上。在这些基础上才能谈到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指导类课程需要借鉴心理咨询理论。

2.职业指导课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职业指导是一种广义上的心理咨询活动,职业指导课依然属于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师需要时刻谨记尊重来访者,不要想着改变别人,即使是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依然很难。而教育却正是为了改变,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类型不同将人类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显然,职业指导课在学习结果分类上主要属于态度类型。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上述两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决定了职业指导类课程如果要实现个性化和价值观教育目的,需要借鉴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但是仍然需要找到两者的恰当结合点。

三、心理咨询理论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咨询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与来访者达成不同的“协议”:相信来访者是一个具有完整价值观的个体,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职业指导类课程无法实现这样理想状态,但可借鉴心理咨询基本理论,接近个性化教育,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笔者尝试运用心理咨询理论对教学理论几个基本问题予以反思,进而探讨两者的恰当结合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在心理咨询中,关系即具有治疗作用。在职业指导类课程中,因为教学内容涉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表达,因此教学双方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有了信任,学生才可能表达自身真实需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传授“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建立信任关系需要过程,否则教学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另一方面,信任关系是双方面的。教师要信任学生有足够的意愿和力量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更需要关注(也是能够关注的)学生当下的态度和情感,让学生澄清目标、发掘能量,这样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才能有持续动力。

2.对教学双主体关系的反思

最了解自身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的是学生自己。如果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坚持教学双主体关系,可能会把教师的主体放在一个相对突出的位置,教师传统的优势地位可能会阻碍学生需求和价值观的表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的有限性。教师一方面要学会接纳自己课堂的不完美,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咨询师的态度,学会把学生的问题“抛回去”,积极推动、引导其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代为解答。第二,助人自助,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笛卡尔说:“你不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他发现他内心早已存在的东西。”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有效“改造”学生的价值观,原因即在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协助、推动学生自己去澄清内在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导学生建构职业价值观。

3.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成熟度方面分化较为明显:小部分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较为清晰,且能够采取积极行动;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发展认知模糊、目标缺失,有方向感,希望尝试,但缺少推动力;还有小部分学生满足于当下,但不充实,没有方向感,对未来有无力感。心理咨询正是从关注来访者当下的态度和情感入手,解决其心理问题。从教学对象特点和心理需求来看,职业指导类课程关注学生当下的态度和情感是必要的。

心理咨询理论认为情绪紊乱不是通过理性能够得以澄清的,而是通过赋予其一个可见的形式予以澄清。其借鉴意义在于,各种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应该落脚在学生当下的情感和态度,从其现实需求出发。当然,这些活动的前提是教学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学生真实的需求才会呈现,同时,教师也要信任学生具备自我完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昇.咨询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金树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心理咨询应用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