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进入4月,国内各大中学的模拟联合国会议(以下简称“模联”)扎堆开幕,迎来新年度的模联季,再次吸引媒体聚焦模联。
年初,中国学生代表团在参加美国哈佛模联活动时遭遇“台湾问题”:会议手册将台湾列在“按国家排列的国际参会者”中,而组委会拒绝改正,反将三名中国领队逐出会场。可以说,自那次事件到这个模联季的开始,模联在中国15年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成为媒体的宠儿,得到广泛的关注,被圈外人所了解和熟知,宣传和广而告之效应显著。不过,公众关于模联的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疑虑和否定的声音。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模联推广和普及的业内人士,笔者愿在此谈些情况和看法,与大家分享。
模联在中国已是满园春色
模拟联合国,顾名思义,就是模仿联合国开会。这项活动伴随着联合国的成立而出现,发端于美国,凭借其活泼的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和所蕴含的强大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大中校园。活动中,学生扮演各国外交官,运用联合国的议事规则,模仿举行联合国会议,就有关国际问题展开“磋商、辩论和谈判”,最后达成某种共识,通过“决议”。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学生需要做大量功课,提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国际问题,学习外交知识;还要练习演讲和辩论能力,锻炼口才;更要掌握沟通和谈判的技巧,成功说服对方。由于国内绝大多数模联都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需要参与学生英文顶呱呱,能听得懂别人的发言,能看得懂会议文件,还得能用英语讨论和起草报告。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和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的陈健大使将模联培养的这些能力总结为“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妥协(Compromise)的3C能力”,认为是一种“领导力素质”。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联合国协会在向其他国家联合国协会学习取经后,于2000年6月决定将模联引入中国,掀开了模联正式进入中国的大幕。
经历了15载的发展,目前,模联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在东到青岛、西至石河子、北达哈尔滨、南抵海口的校园里,都有模联活动的足迹。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刚开始,许多学校和师生都不了解,一些在观望,一些人有误解,认为是英语演讲比赛,或者认为这不过是学生过家家的游戏。但是,很快大家发现,凡是经过模联锻炼出来的学生,如同进过超级训练营,个个都有所改变,不少学生更是出类拔萃,具备了出色的沟通能力、英语水平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参加过模联的学生普遍认为,模联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升华了他们的情操,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模联社团主席、现在纽约市长办公室工作的张今表示,“模联培养了我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为我之后的求学和找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刘鹏,一位西北工业大学2012年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年应聘中国长城工业集团的过程中,战胜了五位硕士,拿到工作机会,有媒体还报道过此事。据他自己讲,他的优势就在于大学时的模联经历给予他的锻炼和启发。共青团中央已认识到模联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开始主办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在中学层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始肩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使命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日益频繁和紧密,国内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模联开始肩负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一些国内高校中,模联已经被打造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平台,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管理,不再是纯粹的学生社团,有的还作为教改进入了课堂。四川大学长期负责模联工作的黄燕老师说,“以往学生一听政治学习就打瞌睡,自从参加了模联,这些学生就变得愿意主动了解时政、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了”。根据各方长期跟踪反馈的情况,模联在培养和储备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作用突出,“模联人”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走上外交、国际问题教育和研究、国际交流等工作岗位,甚至走向国际舞台。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模联在国内的发展始终沿着综合素质教育这一方向推进,其培养青年学生演讲、辩论、谈判等能力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展现。模联活动虽然来自国外,但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找到了大展拳脚的空间,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平台和正规教育的有力补充。这才是模联火遍中国的根本原因,也是模联的真正价值所在。
公益性模联一直是主流
当前,国内模联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益性,一种是商业化。公益性模联一直是主流。作为推动模联的主力军,学校开展的模联都属于公益性质,不收或只收取少量注册费用,由学校给予补贴。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的“中国国家模拟联合国大会(CNMUN)”这样影响力强的公益性模联,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还为所有与会学生免费提供食宿和交通补贴,并且特别向西部和边远地区倾斜。纵向看,从2004年到2013年,参加过中国联合国协会CNMUN的全国高校达106个(其中绝大数学校连续参加了10届,累计与会学生超过4000人次),涵盖了全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港澳各地区块。这些高校中多数还举办本校、本地区的模联,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公益性模联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有多大,说它是主流一点也不夸张。
近年来,国内模联发展出现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商业化模联的快速发展,十分抢眼。随之而来的却是不绝于耳的争议声,主要集中在其对公益性模联的冲击和专业水平的弱化上。商业化模联侧重于组织学生出国交流,颇似出境旅游,主要卖点是据称能为参加的学生今后获取留学机会、甚至获批外国签证带来便利。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拓宽学生眼界和丰富经历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盲目追求利益,忽视学术水平、忽视活动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等现象,而且因为费用高昂,受众也有限。长此以往,将损害模联声誉,影响广大学子对模联的信任,不利于模联自身的发展。为此,许多“模联人”求助于中国联合国协会出面制止商业化模联的发展。
中国联合国协会和开展模联的众多学校从不提倡模联商业化,始终坚持模联的公益性,着眼于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模联环境,确保广大学子,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不会因为高昂的费用被挡在模联大门之外。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一是加强管理,在中学和大学校际加强横向联系和培训,规范模联的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习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工具,改进宣传,扩大公益性模联的辐射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为模联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气候。加上今年又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也是联合国召开发展峰会和巴黎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之年,世界的目光将再一次聚焦联合国。在这样双重利好的推动下,模联在中国的发展有望进入新的时期,其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发挥。
(作者是中国联合国协会副处长)
相关阅读链接:
《模拟联合国那些事儿》,《世界知识》201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