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怎样“治国理政”

2015-05-25 00:37李伟
世界知识 2015年9期
关键词:效忠伊斯兰国巴格达

李伟

去年以来,“伊斯兰国”的崛起无疑是国际社会的一件大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搅动着国际格局。至今国际社会仍在为击溃“伊斯兰国”绞尽脑汁,而“伊斯兰国”却在多国打击与挤压下逆势生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伊斯兰国”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完整且严密的结构体系。“伊斯兰国”一经成立,便打造了一个以头目巴格达迪为核心的高度集权、层层向下的“国家”行政体系,且在后来不断对外扩张中借鉴“基地”组织的手法管理伊叙境外事务。依靠这种内外有别的管理体系,“伊斯兰国”不仅负隅顽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执政”一方,实现暴恐与军政的“有效结合”,使得国际社会的打击难度大大增加。

内部管理类似国家行为体

“伊斯兰国”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实现极端宗教信仰与国家实体的结合,故其一开始就在内部效仿国家行为体的管理模式,并据此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和纪律严明的暴恐军政武装。在这其中,巴格达迪是“伊斯兰国”至高无上的最高领袖“埃米尔”,无人可挑战他的权威。其下任命两大副手,即二号头目阿布·土库曼尼(有外媒报道称其3月在与伊拉克军队作战时死亡,但新的二号头目人选还未选出)和三号人物阿布·安巴瑞。前者负责“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的事务,后者掌管“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活动。土库曼尼曾是伊拉克军方核心情报部门的一名中校,也曾在萨达姆时期的特种部队任职。而安巴瑞也曾是萨达姆时期的高级将领。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安巴瑞“落草为寇”,打了几年游击,后来投靠了巴格达迪。巴格达迪和两大副手为“伊斯兰国”最高领导层,决定着“伊斯兰国”的发展方向。在这之下,“伊斯兰国”设有约八个委员会,具体实施和完成巴格达迪的“宏伟蓝图”。这些委员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了“伊斯兰国”内部的运转。委员会委员大多为伊叙人士,外籍成员凤毛麟角,可称之为“伊斯兰国”的高层,大约有100人左右。此外,这些委员会大多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模式,形成中央—省—市—县—乡的行政结构,省市级委员可谓“伊斯兰国”的中层头目。县乡级委员及其他成员可谓“伊斯兰国”的中下层。“伊斯兰国”现有人员约2万~3万,绝大多数为中下层。

这八大委员会包括:一是沙里亚法委员会,主要负责“伊斯兰国”的宗教事务,直接由巴格达迪监管,是“伊斯兰国”最具权势的部门,旗下有六名委员。其任务包括从“伊斯兰国”的角度解释《古兰经》,设置“伊斯兰国”内部的宗教法律,惩处那些“离经叛道者”,并在“伊斯兰国”控制区域监管沙里亚警察局和法庭的行为。“伊斯兰国”每夺取新的地盘,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沙里亚警察局和“伊斯兰法庭”,以监管该地民众的宗教行为,惩罚当地贪污腐败等不公平现象。同时,为了支持其宗教的权威和正确性,“伊斯兰国”极力获取宗教人士的认可,并从沙特等地招募有影响力的宗教头目。

二是舒拉委员会,这是“伊斯兰国”的最高咨询机构,旗下有9~11名委员。该委员会主要负责传达巴格达迪的指令,并确保这些指令能够得以实施。同时,该委员会还具有监视某些宗教事务的权力。

三是安全情报委员会,巴格达迪在“伊斯兰国”内部实行极权主义,讲究绝对服从,对异见零容忍。故该委员会主要替巴格达迪“清除异己”,并保护巴格达迪的人身安全,现有委员约20名。

四是军事委员会,掌握着“伊斯兰国”的枪杆子,主要负责抢占地盘和抵御各方打击。

五是省级委员会,这是“伊斯兰国”监管各省进行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主要机构。“伊斯兰国”在伊叙控制区内设置了18个省,每个省都设有“省长”。一般而言,“伊斯兰国”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有两大目标:其一,宣扬其推崇的“净化”伊斯兰社会理论(即“塔克菲理主义”),以彰显其执政的宗教合法性;其二,竭力赢取民众支持,打牢根基。为此,“伊斯兰国”在地方建立了两大部门,即行政部门和服务部门。前者主管安全、法律实施、宗教教育以及部族事务等;后者主要为当地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维持电力、水、农业灌溉系统等的运转,维修公路、制造面包以及其他必需的生活服务。目前来看,因“伊斯兰国”控制区民众普遍认为现任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腐败无能,而“伊斯兰国”控制了当地的生活资源,其服务也的确帮助一部分人解决了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问题,故赢得了一部分人支持。但因“伊斯兰国”对当地百姓实行极权管理,惩罚措施惨无人道,民众不满情绪也很强烈,出逃现象增多。

六是外籍成员委员会,主要负责招募和培训“伊斯兰国”的外籍恐怖分子。外籍成员是“伊斯兰国”内部的一大群体,人员有上万名。外籍成员在“伊斯兰国”寄居有两种方式:其一,“伊斯兰国”建立了外籍成员自身的小分队,目前已形成车臣裔和中亚裔等“圣战”小团体;其二,直接散落在“伊斯兰国”各大武装中,与当地人混编。值得注意的是,外籍成员虽人数众多,但在“伊斯兰国”内部却大多处于中下层。

七是媒体委员会,主要负责宣传和招募工作。“伊斯兰国”设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并且不断利用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宣传和募人,并设置英、法、俄、阿等多语种论坛,甚至借助外籍“圣战”分子的“榜样说法”,宣传攻势成效显著。

八是财政委员会,掌控“伊斯兰国”的经济大权,主要工作是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伊斯兰国”的赚钱方式五花八门,不仅在控制区内向商店、加油站和超市等私营业主强行收取保护费,还抢夺油田、倒卖石油,挖掘贩卖文物,并从事绑架和银行抢劫获取资金。“伊斯兰国”花钱的名目也很多,包括维持战争的花销、宣传开支、武器弹药等物资设备的运转,给成员发工资、奖励及伤亡补贴。“伊斯兰国”的战士每人每月工资约200~600美元。此外,“伊斯兰国”还雇佣专门人员管理当地基础设施以及贿赂当地部族头领等。

外部管理效仿“基地”

随着“伊斯兰国”名气大增,其域外支持者和加盟者不断增多。同时,为摆脱国际社会的围剿时艰,“伊斯兰国”也主动开辟域外战线。但因伊叙仍为“伊斯兰国”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核心,其对外扩张又面临“基地”组织、阿富汗塔利班等当地势力的竞争,且在当地人生地不熟,故现阶段“伊斯兰国”难以派出大量人员大张旗鼓赴各地搞扩张,更多的是借鉴“基地”组织管理分支的“以夷制夷”方法。即利用宗教意识形态加强控制,提供资金支持,派少量人员进行指导,借助伊叙返流人员或当地暴恐势力搭建和管理分支,甚至与当地暴恐势力合作结盟拓展影响力。

今年1月11日,南亚一些从“巴塔”和“阿塔”等暴恐组织脱离的成员发布视频宣称成立“呼罗珊武装”,效忠巴格达迪。1月26日,巴格达迪发布视频接受效忠并将该武装整编为“伊斯兰国”在南亚的分支势力。2月1日,该武装与“巴塔”、“伊斯兰军”和“自由党”结成军事同盟,进行人员交流和武器互补。自此,“伊斯兰国”在南亚的势力大为增强。同样的例子,3月7日,“博科圣地”头目谢考在推特上发布视频,宣称正式效忠“伊斯兰国”。巴格达迪迅速回应,接受“博科圣地”的效忠。可以看出,尽管“伊斯兰国”以低成本方式实现了域外的管理和渗透,但它对各地分支或效忠武装的控制并不牢靠。当地暴恐势力效忠巴格达迪,看重的是“伊斯兰国”的“名望”和钱财。一旦“伊斯兰国”无法为其提供更多实质帮助或难以满足其胃口,这些势力存在变节的可能。比如,“博科圣地”成立之初号称是“尼日利亚的塔利班”,大量人员有阿战经历,并获得了阿塔的支持;后又宣称效忠本·拉登,获得“基地”大量援助,并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和“青年党”勾连密切;“伊斯兰国”崛起后,“博科圣地”一度在“伊斯兰国”与“基地”之间摇摆,最终倒向了势头更强劲的“伊斯兰国”。

目前来看,借助有效的管理体系,“伊斯兰国”更新换代和输血造血的速度和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打压下仍能保持良好运转。当前国际社会正在苦思冥想应对“伊斯兰国”的有效办法,或许在军事行动和经济堵截等手段之外,可以从其内部入手,对症下药瘫痪其运转体系是将其击溃的一大突破点。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效忠伊斯兰国巴格达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河柳
巴格达的骆驼
马拉松跑到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