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里没有一场无人知晓的远足

2015-05-25 23:21谷煜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邻村一分钱小村

谷煜

那年,我十七岁,初三毕业,收到市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中专很热门,考上,就能分配工作,就有了所谓的铁饭碗,简直是人人羡慕。可是,我想读高中上大学啊!

但作为家中的长女,我必须要为贫困的家庭承担责任,于是,我还是选择了中专。从此,我将与大学无缘。

泪,哗哗地流。躲在小屋里,趴在爸爸用木棍搭成的床上,尽情地让泪湿透了妈妈亲手做的枕头。

妈妈轻轻地敲门:“莹,好点没?”我没有应声,妈妈也没有说话,只听到她在外屋擀面条的声音。她知道,我喜欢吃。

当眼睛里没了泪水。空白的脑子里也渐渐有了影像。忽然,一个大胆的决定,油然而生。我说:“我要去邻村同学家看看。”妈妈爽快地答应了,还给了我五十块钱。这些钱,在当时是我们家近一个月的生活费。

“不用了,我还有学校奖励的二十多块呢。”妈妈没听我解释,硬塞给了我。现在想想,是不是妈妈那时候已经知道,我要去干什么了?可是,直到现在,她也没有和我提起过这些。是的,我对妈妈撒了谎,我是要去远行。

我要去的地方是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距我居住的小村足有五百里。而我长这么大,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距我们小村六十里的县城。

骑了自行车出门。先把自行车放到邻村同学家里,然后乘坐班车到县里。我舍不得再花一分钱,步行来到火车站。买了票,是下午五点多的票。除了剩下的四十多块钱,我什么都没带。坐在候车厅里,看着人来人往。紧紧攥着票,心里忐忑不安,表面却要故作镇定。终于等到上车。车厢里,人很少。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一动不动。车开动了,心,刹那间安静下来。离开了这座城,似乎一切都与我远离,只有大学,离我越来越近,真好。

绿皮火车不紧不慢地向前开着,此刻,夕阳西下。窗外的庄稼、房屋、烟囱都渐渐模糊了起来。偶尔还能看到一群羊,在田间小路上奔跑着,是和主人一起回家吧。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有股要哭的冲动。

此刻,爸妈肯定也刚从地里回来,即便很累,他们也肯定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买点好吃的。而我,却要花这么多钱,去做这样一场无谓的远足。我开始有点自责。但终究,逃离的心思,淹没了我的自责,继续期待我的远行。

到站了,天已经很晚,我不知道学校在哪里,也不敢乱跑,便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很便宜,如果不吃饭,只要十元钱。这是除了车票,我唯一的花费。

第二天,天刚亮,我一路走一路问,来到了大学的门口。远远看着,心,怦怦直跳,说不出是怕,还是激动。等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进出的时候,我跟着进了校园。

走在宽宽的校园甬路上,踩着偶尔掉下来的落叶,摸摸高大的树木,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我笑了。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美,那么幸福,全然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长时间,嘹亮的军训号声响了。我看着他们,满眼的羡慕,而我,却要走了。

一天一夜,我滴水未进,只装下满眼的幸福,就匆匆原路返回了。

到家后,我一口气吃了三个馒头。妈妈淡淡地和我说了些什么,无非是报到准备的东西之类。顺便问我在同学家还好吧,我支吾着说好。也许,妈妈心里什么都明白。

真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身未走,心也曾有过。当一场无人知晓的远足轰隆隆地走过青春,它既不壮烈,也不张扬,却是每个少年都有的狂态。而这,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那是对自己的拯救。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说包点评

“身未动,心已远”,想必这是每个人在面对梦想或人生重大转折时会有的经历。作者所写的远足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算稀奇,交通的发达、思想的开放、经济条件的支持都能让一场离家五百里的出行变得快捷方便,不足为“远行”。然而在作者看来,这却是一场向梦想的出发和靠近,是那么虔诚圣洁,令人动容。小说语言朴实,没有华章藻词,却时时刻刻浸染着为梦想远行时的雀跃、兴奋、幸福。但是到达梦想中的大学后,作者只了了几笔勾勒校园小路上的落叶、学生和军训号,再没有其他细节描写。缘何如此?就像一个朝圣客,心中装着祈愿就够了,那精彩的盛状只需简单体味,便让人充满力量。正如文末所言,“而这,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那是对自己的拯救”。(施丽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邻村一分钱小村
有一个小村
周世鼎
邻村的小妹
捡到一分钱
阿妈,抓些儿雪花,雪就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