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汪若海一起再访崖城中棉所基地

2015-05-24 16:14吕青戴盈华
种子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棉种中棉南繁

◇吕青 戴盈华

同汪若海一起再访崖城中棉所基地

◇吕青 戴盈华

年逾古稀,再访崖城宝地

6月18日,中棉所老所长汪若海偕同南繁科学院宣传小组等一行人前往崖城镇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崖城南繁基地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

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崖城成为全海南气温最高的地方,无论冬夏,这里的气温总会比其他地区高出1~2℃。优异的气候条件,使崖城成为棉花南繁加代育种的天堂。

基地建在一个盆地的小山坡上,居高临下,地理位置特别好。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野生棉活体样本,我们一行人有的扛着摄像机、照相机记录着这些珍贵的野生棉样貌,有的耐心地听着黎绍惠(中棉所南繁基地负责人)一一介绍:这是白小彤,那是阿拉伯棉、美洲棉、澳洲棉……

“获得中国科技发明奖的中棉所12就是在这块宝地上研究并繁育出大量种子的;还有抗虫棉最初的培育和扩繁,解决了北方抗虫棉种子供给不足问题,并把美国的抗虫棉种子赶出了中国的市场”,汪若海说到这儿,满脸的自豪。

崖城兴地说来由

为了扩大和丰富棉花育种所需要的种质资源,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棉属野生资源的收集和对野生种质的研究和利用。为此,棉花专家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从印度、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非洲等地收集到了许多野生棉种资源。

由于野生棉种属于高温短日照植物,在我国主产棉区基本上难以完成个体生活周期,所以往往要在温室过冬。到了野生棉种质圃后,野生棉种不仅很好地得以多年生保存(或宿生保存),还能较好地完成个体自然生活周期,产出种子。野生棉资源材料的保存分为种子和活体植株两种方式,种子主要保存在国家棉花种质库,活体植株主要在野生棉种质圃,该圃又名国家野生棉种植园。

崖城棉花基地是汪若海亲手创建起来的。当时,面对外国学术对“环境可以改变遗传性”理论的权威统治,而国际上对棉花价格的垄断等严峻形势,加上我国棉花种植技术短缺,优势良种资源匮乏,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国家战略性物资,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宗农作物和纺织品生产的主要原料,其充足和稳定供应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所以棉花的种植、培育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在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汪若海为寻找我国最适合棉花冬季南繁加代和野生棉种资源的扩繁保存基地,从海南、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等地,都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考究。最后选定棉花冬季南繁的最佳地点是海南岛西南端的崖城一带地区。1982年11月,崖城中棉所野生棉种质圃就在这片土地上落成了。

千重万难育棉花

那时的崖城基地周边全是田野,偏远又落后,没有电,水中还含有大量的铁和氟。在野生棉种质圃耕耘了30年的黎绍惠回忆起当年的生活,言谈中尽是忆苦思甜的味道,“当时水从基地里的水井里打上来还是白色的,放置沉淀一段时间后,水就慢慢变红了,一检测,水里面含铁、含氟量超标,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生活用水都是用铁桶从当地人家里接的。”

除了生活用水不便,育种灌溉用水更加辛苦。由于那时候没有自来水,5.3 hm2地全靠人工浇灌,而且还必须是在2天之内完成。整个崖城棉花基地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东北部的斜坡上,土层下都是石头,打不出水,水井是在盆地下边,运送灌溉用水非常困难。

“那时候买东西是用粮票、布票,一年的布票刚好够做一套衣服,需要做苦力活的劳工一个月有大概30斤粮票,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一个月20多斤,但是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菜、有这么多吃的,光吃饭是根本不够饱的”,汪若海像给我们讲故事似的娓娓道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棉种质圃的生活环境也渐渐好了起来。冬天可为50名从全国各地来的南繁工作者提供食宿,房间内配备有电视、空调、网线。现有5名工作人员长期驻守,维护中棉所基地日常工作。

“世界上只有两家野生棉种质圃,一家在美国,一家就在三亚崖城,从宿生保存材料涵盖的棉种数来看,我国野生棉种质圃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棉花园”,汪若海无不自豪地说道。

现在,野生棉种质圃共引种野生棉59份,成活32份;引种陆地棉野生种系286份,成活256份;引种多年生海岛棉13份,成活9份;引种亚洲棉2份和草棉1份;引种桐棉属10份,成活7份。

厉志贞亮后来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汪若海突出的奉献精神和笃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激励着后来人,他不仅培育棉花,也培育人才。老所长带过的学生很多,其中一位就是中棉所南繁基地的负责人之一黎绍惠。作为棉花南繁育种的中坚力量,他笃守在南繁阵地的第一线,一守就是30年。

“黎主任是南繁的老骨干,1985年从学校毕业后就到这里来了,专门搞南繁,不像别的专家,冬天来了,夏天又走了”,汪若海向我们介绍黎绍惠时,话语中满是亲切与敬佩,“据我所知,在这里专门搞南繁30年的,我想不会有第二个人了。”

30年前,因为人才紧缺,中棉所的领导派人跑到了黎绍惠的学校,直接把他接到了中棉所来,“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老领导怕我不愿意来,就说这里有一头猪,要宰杀需要人手,喊我过来帮忙。”于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就这样跟着领导来到了中棉所搞育种科研,天天往田地里跑。那时南繁的条件很艰苦,除了饮水不便,整个棉花所只有一台录音机,每天听一听广播成为黎绍惠每天在田间地头忙活完后唯一的娱乐活动。过于艰苦的条件使得好多人到这里最多呆一两年时间就坚持不住了,甚至第一天来,第二天就走,能坚持下来的人,就只有黎绍惠一个。

废寝忘食的岁月里他甘之如饴,而心怀国家、舍己忘我的坚强意志力终于结出了硕果。黎绍惠参与完成的大豆新品种中,黄13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期坚守在南繁科研的第一线,正是他取得这一份荣誉的基石。

南繁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责任和精神

倘若说南繁地是一块宝地,而汪若海等老一辈专家就是宝地的拓荒者,人与地的结合创造出了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科学成果。因为他们心里装的是国家人民穿衣吃饭的大问题,想的是让民族独立,让国家强盛起来。推翻外国技术在中国土地上的垄断,保障国家粮食物资的安全,这种责任感一刻不停地驱动着他们拼命工作,已经内化成一种道德使命,一种心系苍生的感召力量,南繁也因为有了光芒才得以照亮中国农业科学的大路。

农业科学的战士们在岗时鞠躬尽瘁,退休后依然著书立说,保护与弘扬南繁文化成果。这种“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老一代的南繁人就是凭着这样的精神把青春献给了中国种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正能量才是我们当代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精神财富需要丰富,社会需要向上向善的力量,属于中华民族的南繁精神将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

南繁文化的精神价值及其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HNSK14-42)

吕青,女,博士,研究方向为南繁政策经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棉种中棉南繁
包衣棉种物性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棉种化学脱绒前预处理系统介绍
管理利用好江苏南繁基地的再思考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新陆中38”棉种亩产超过500公斤
高温胁迫对中棉所63及其亲本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