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马铃薯:变短板为优势 借机遇谋突破
◇对话双方:
冯耀斌(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副站长)
李晓娟(本刊记者)
马铃薯是山西省仅次于玉米、小麦的第三大传统作物,也是贫困冷凉山区重要的口粮,它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还孕育了当代文学小说流派之一——“山药蛋”派,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坛。山西省是农业部确定的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马铃薯在山西省种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个有着广阔市场和开发前景的朝阳产业。虽然近年来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马铃薯产业的突破还面临一定的困难。那么,目前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发展马铃薯产业有什么思路和构想?马铃薯主粮化到底路在何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副站长冯耀斌。
记者:2015年年初,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山西作为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冯耀斌: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纬度偏北,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马铃薯产业最为理想的地理条件。同时,由于土壤疏松、富含钾元素,空气干燥,疫病发生率较低,有利于马铃薯块茎形成、膨大和淀粉积累,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黄金产区之一。尤其是山西的一季薯作区,如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及太原的马铃薯生产主产县,平均海拔大都在1 200 m,年平均温度6℃,无霜期100~140 d,所产马铃薯具有块大整齐、表皮光洁、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的特点,其品质在国内属于上乘。
由于境内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病害少,繁育的脱毒种薯退化慢、产量高、适应性强,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和国内主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更为有利的是,山西发展马铃薯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一是多年来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习惯,一直是国内马铃薯主产省之一。二是近年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将马铃薯纳入了种植补贴范围,对脱毒种薯繁育进行补贴,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杂粮产业振兴战略等,促进了山西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hm2左右,单产、总产和品质大幅提高,成为了全省继玉米、小麦之后的第三大作物。三是马铃薯品种逐渐丰富,加工转化能力逐步提高。四是在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全省已建成左云、阳高、右玉、五寨、静乐、临县、岚县、娄烦等40多个马铃薯基地县,正在构建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三大马铃薯黄金产业带,马铃薯产业渐成气候。
记者:马铃薯是山西传统种植作物,也是山西广大贫困山区的主要食物和重要的种植收入来源,马铃薯主粮化在山西有广泛的基础和深厚的根源。如此好的“先天”条件为山西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未来的马铃薯主粮化道路上,山西马铃薯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
冯耀斌:山西发展马铃薯产业确实有先天优势,但不可否认也有后天不足。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山西必须努力弥补马铃薯生产中的“短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首先,脱毒种薯繁育推广能力还有待提高。众所周知,马铃薯生产中如使用优质脱毒种薯,一般可使产量提高30%~50%,较好的情况下产量可成倍增加,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山西省在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方面还比较落后,水平低于甘肃、内蒙古等兄弟省区,形成了生产中的“短板”。虽然从2010年开始,山西省连续5年实施了“马铃薯良种繁育补贴项目”,从北到南建立了一批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搭建起了三级繁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全省“十二五”期间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面积和产量都翻了一番。但是,截至目前,全省脱毒种薯的覆盖率仍只有35%~40%,与国内马铃薯产业强省相比仍有差距,与发达国家90%的覆盖率相距甚远。
其次,山西马铃薯品种相对单一,以中晚熟鲜食品种为主,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和早熟菜用型品种,也是山西省马铃薯生产中的“短板”。品种熟性和类型结构不太合理,冬贮薯多、淡季薯少,造成马铃薯上市不均衡、鲜薯销售时间集中、马铃薯积压难卖的现象,挫伤了薯农积极性。虽然近年来山西省在马铃薯品种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广应用了克新1号、冀张薯8号、晋薯7号、青薯9号、费乌瑞它、大西洋等20多个品种,使马铃薯品种结构得到了一定调整,但目前山西马铃薯专用品种使用率仅有10%,离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从马铃薯“主粮化”的要求看,专用马铃薯必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个“短板”不但亟需补,也是必须补。
再次,山西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不稳定、不平衡,鲜薯贮藏能力不足。山西马铃薯产业链条还不完善,缺少加工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马铃薯加工主要以家庭式小作坊粗淀粉、粉条初级加工居多,规模小,生产水平及科技含量低,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产品单一(淀粉、全粉为主),资金投入少,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原料不足,生产达不到设计水平,不能进行周年生产。
此外,山西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虽不断扩大,单产、总产不断提高,马铃薯贮藏能力和条件却严重滞后,大多数采取土窖或田间土埋的方式贮藏,马铃薯专用贮藏设施基本处于空白,保鲜管理和恒温气调贮藏等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由于建贮藏窖所需资金量较大,单靠农民自身投入建不起来,为保证鲜薯不因贮藏条件差而影响销售,马铃薯刚收获农民就急于出售,导致大量商品马铃薯集中上市,无法实现错季销售增值,不仅造成市场压级压价,农民增产不增收,还会导致加工企业原料季节性供应旺季相对过剩,淡季严重不足。另外,种薯贮藏条件差,容易造成马铃薯种薯腐烂严重,使得病害传染多,严重影响脱毒种薯的使用效果。
记者:刚才您提到优质脱毒种薯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脱毒种薯的使用率较低呢?
冯耀斌:造成马铃薯脱毒种薯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脱毒种薯价格偏高,一般为商品薯的2~5倍。究其原因,一是脱毒种薯科技含量高,生产条件要求严,相关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大。二是种薯生产周期长。从茎尖脱毒组培苗—温室繁殖原原种—网室繁殖原种—大田扩繁一级种,需要2~3年的生产周期。三是种薯扩繁技术相对复杂,生产成本高。特别是从组培苗到微型薯的关键基础环节,技术要求严,人工费用高。四是种薯合格率低,贮藏损耗较高,资金占用大。由于种子要求高,种薯合格率明显低于商品薯,种薯有至少3个月的休眠期,需要6~8个月跨季、跨年贮藏,期间的损耗达15%左右。如企业从事三级种薯繁育,则要连续2~3年进行大规模贮藏,其资金周转速度2~3年一次,投入多、利息负担重、风险高。五是用种量大,调运成本高。马铃薯是种子投入最大的作物,用种量为150 kg/667 m2左右,种薯繁育基地一般选择在高海拔的冷凉山区,省内运距远、运费高,省外调种成本更高。
其次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滞后,种薯市场亟待规范。山西省缺乏必要的种薯质量检测机构和手段,容易导致种薯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脱毒种薯的增产效果。
总之,受种薯价格偏高、种薯市场鱼龙混杂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购买脱毒种薯的意愿和能力相对不足,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脱毒种薯覆盖率难以有一个突破性的提高。
记者:脱毒种薯的应用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那么,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方面有哪些补贴政策?请您给我们作下介绍。
冯耀斌:好的。2010年,山西省启动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补贴政策。该补贴政策试点的实施,使山西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日趋完善,种薯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种薯质量和供应量明显提高,促进了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推动马铃薯“一县一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薯繁育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为提升产业水平奠定了基础。在山西省财政的连续扶持带动下,市、县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种薯繁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马铃薯重点县尤其是8个马铃薯“一县一业”基地县出台了当地的马铃薯中期发展规划,对马铃薯产业,特别是马铃薯繁育环节进行了大力支持。此举极大地激发了种薯生产企业的生产热情,使种薯生产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政府扶持的同时,企业也从自身发展考虑,加大了对生产各环节的投资力度,使山西省种薯生产设施和贮藏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政府部门按照市场规律,引入流通和加工企业作为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的经营主体,前连基地,后连市场,正在实现由政府技术部门的引导型繁育向企业主动型繁育的转变,由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转变,由群众自繁自用向市场经营的转变。
记者:对于未来山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您认为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冯耀斌:首先,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产业升级。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马铃薯产业集中,形成种薯繁育推广、技术集成示范、生产加工规模化标准化、市场监管规范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促进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升级换代;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打造山西省马铃薯种薯、鲜薯及其加工产品品牌,扩大山西马铃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其次,研发推广新品种,提高脱毒种薯覆盖率。支持种薯企业与科研院所及育种单位联合选育和筛选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好、适宜主粮开发的优良品种,逐步培育和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继续加大脱毒种薯繁育补贴力度,建立和完善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使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提高到60%左右。
第三,集成马铃薯生产技术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集成脱毒种薯、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控、机种机收等技术,逐步形成以全程机械化为主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建设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展示、示范方,引导当地农民认识新品种、种植新品种,并向基地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商品薯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确保良种良法配套,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为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改善贮藏设施条件,建立健全种薯质量检测体系。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改建或新建马铃薯贮藏库(窑),提高鲜薯和种薯贮藏能力,培养贮藏专业技术人员,使贮藏损耗降低到8%左右;在“十三五”期间形成省、市及企业三级种薯质量检测体系,使山西省种薯检测能力明显提高。
第五,加快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推进主粮化战略的实施。改进主食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增加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使山西省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左右,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在山西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