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青 郑中宝
南繁60载光辉岁月(连载二)
◇吕青 郑中宝
南繁的成就既离不开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也离不开南繁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南繁的崛起,铸就了南繁的辉煌。
国家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1993年冬天,王连铮(时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在海南开会,会后他专程到崖城的中棉所棉花南繁基地看抗虫棉。大概是出于对抗虫棉的保密,他轻车简从,只身前来。由于棉田分布较散,且地处偏远,只得乘坐当时仅有的交通工具——轮式拖拉机往返于棉田间。拖拉机由基地负责人王坤波驾驶,王连铮坐在后面两轮的护板上,一路颠簸、左摇右晃。在查看了棉田里的抗虫棉后,王连铮作出了几点指示:一要注意保密(当时属于初试阶段);二要加速繁育,尽早投入生产,尽快为解决棉铃危害问题作出贡献。他还表态,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一定大力支持,不久便下拨了抗虫棉扩繁专项经费。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1985年,农校毕业的黎绍惠被招聘到位于崖城镇(现崖州区)北3 km处的中棉所南繁基地工作。他不是一般冬来春去的育种人员,而是一年四季坚守岗位的全职南繁工作人员,至今已经30年了。多年来,黎绍惠协助基地负责人管理南繁基地的日常工作,他充分利用自己是本地人、能说本地话、熟悉本地情况的有利条件,为中棉所南繁基地做了很多事情。而他自己也从最初不识棉花为何物,到现在成为棉花种植的行家。现在他已50多岁了,棉花是他的终身伴侣,南繁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如果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戍守边疆的战士保家卫国的坚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对正义的坚持,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在中棉所南繁基地工作,则是黎绍惠的坚持。
一个名字,荡涤国人内心
如果说在农业上有谁能够被当下广大民众所熟知,我想一定是袁隆平了。他享誉中外,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温饱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形象也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三亚市(原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野败”,即野生稻雄性败育株(败育就是无花粉),它是袁隆平和其弟子辛苦寻找了6年、走遍全国各地均未能见到的,而最终就在这一天在三亚觅得。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株“野败”在常人眼里是棵草,在袁隆平眼里却是个宝。袁隆平及其团队将它用栽培稻授粉杂交、培育、鉴定、选择,历经上千次试验,终于育成了栽培水稻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再选出优良“恢复系”,只有“三系”配套,才能从中筛选出强优势杂交水稻种子,可以显著增产。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13.9 hm2,普遍增产幅度20%以上。据统计,自1976年以来的30多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增产4 000亿kg。统计还显示,至今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 700万hm2,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8%,平均产量约7.5 t/hm2;而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约1.5亿hm2,平均产量仅4 t/hm2。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逐步走向世界,为解决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饥饿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繁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南繁的辉煌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不断的自我突破、破茧成蝶。南繁成就了自我,也成就了众多种子企业,更成就了广大的农民。
多方向发展,四处开花
海南处于热带,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培养,是南繁重要的育种基地。最初南繁主要培育小麦、棉花,后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专家汇聚海南,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伸出水稻、玉米、高粱等主要作物。近年来,海南越来越被众多农业科研专家和工作者所重视,自然生态资源逐渐被利用和开发,南繁也由单方面的发展转向多方面发展,同时,更加重视面向市场化发展,除培育主食作物以外,还从事花卉、果蔬、海产养殖等方面研究,努力培育更高产、更优质的农业作物。可以说,全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种子出自南繁或经过南繁的培育。
人生短暂,怎能甘于平凡
南繁从无到有,经历了几代人呕心沥血的奋斗。从最初1956年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一行数人扎根三亚;到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派潘才暹、徐家舜、梁同生、南继春,北京农大的戴景瑞,后来农业部种子局又调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李遂生,一共6人在海南开展玉米南繁工作;再到20世纪70年代,杨振玉开始进行水稻南繁育种;1971年春,颜龙安受组织委派,带领科研组3名同志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开展杂交水稻育种,以及近些年来郭三堆、李艳华等众多科研专家开始南繁。他们不仅给南繁留下了宝贵的科研成果,也带给南繁弥足珍贵的人才和希望。是他们放弃了大城市里的安逸生活,在南繁这片热土上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才造就了南繁事业今天的辉煌。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
虽然一代新人换旧人,南繁却在这几代人的努力下逐渐成熟繁荣。在这里,有几十年如一日在中棉所南繁基地工作的黎绍惠;有历经十年动乱依然坚定如一从事冬繁春小麦试验的“斗士”金善宝;也有刘存志这样在南繁工作中牺牲的英雄;还有不同于那些军国主义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依然选择留在中国,为中日两国棉花科研与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日本科研专家朝井先生。这些老一辈科研专家为南繁事业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永远的精神榜样。虽然他们中好多人早已隐退,但仍执念南繁,心系南繁事业。今天众多科研工作者接班,扛起老一辈重担,发扬他们的优良作风,奋斗在南繁事业的第一线。也许可以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来赞扬他们。
(续完)
编后语▲
回顾南繁60载峥嵘历程意义非凡
我国农作物南繁从1956年开始至2016年,整整60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个大庆。南繁事业从无到有,从产生到现在的繁荣,南繁农业成果遍及全国,正快步走向世界。南繁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变成现实,期间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以及众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扎根务实和数以万计育种人员的汗水浇灌。60年南繁几经风雨的洗礼,在坦途与坎坷中不懈前进,在荣耀与失败中依然昂首阔步。也许你还不知道吧,在你见到的众多农作物中,多数出自南繁的培育。60年,南繁培育了众多农作物品种、科研成果、创新技术人才,也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教训。我们应该为南繁的辉煌发展自豪和骄傲;为南繁的现在埋头苦干,不怕吃苦,勇于奉献;对南繁的未来充满希望,做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南繁文化的精神价值及其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HNSK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