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革,历史文明的演变,档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参考资料,而我国的档案存在形式也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本编文章即从档案的起源开始论述,逐步介绍陶文档案、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档案。
关键词:档案;起源;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之一,对于档案研究工作,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夏朝,只是各朝各代叫法称呼各不相同,以至于现代大多数人不知档案存在形式的演变。本人现从档案的起源和我国档案形式的演变和沿革谈下看法。
1 档案的起源。
1、档案产生的条件。
(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远古人只能靠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凭着大脑的记忆储存信息,但是语言不能直接远传,靠脑记忆难免遗忘失真,无法贮存备用、传给后人。为了克服和弥补这些缺陷,人类创造了神奇的文字,因此说文字的产生式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准确的工具。总而言之,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档案则是人们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人事日繁,治理日密。在阶级统治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权威来发号施令,以调节矛盾,作为管理工具,文字的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的需要,而文字最初的形式是文书,“古人创造文字,本以致用”,“文字者”,“临民治事之具”,正说明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因素。正如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的一段话:“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萌芽,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系统的文书;商业发展了,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因此说国家形成之后,为了要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有文书记录,而这些又被比较系统地保存起来,就形成了古代王朝档案。综上所述,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时期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诸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2、档案的含义以及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指出,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定义上理解,档案一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二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三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直接的历史记录,因此档案就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的属性。
2 我国档案形式的演变和沿革
从以上介绍的档案的起源,含义、属性来看,档案起源于文字的产生与使用以及国家的出现之后,并且具有凭证、参考(情报)的价值,因此,我国自从进入历史文明以来,档案文献浩瀚瑰丽。单从文字出现的演变和沿革,由陶文甲骨、金石铁劵、纸墨文书到声像光盘等形式的出现,伴随着档案存在形式同样多样。
1、陶文档案。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档案,距今50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和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根据1952年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符号,多数学者确认这是中国文字的原始阶段,处于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至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记录,考古界将这些刻文称之为陶文,我们称之为陶文档案。
2、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骨是指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兽甲。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其他政务活动形式的文字记录,因其制成、体式、用语、内容、保管均有规律性的程式,故按其性质而论,称之为甲骨档案。从其载体资料和记录方式来研究,可以看出当时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已有比较发达的古代文明。甲骨档案的出土,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最直接可信的原始材料。甲骨档案的发现可以说是对商代石料空前惊人的大发现。所以史学界称甲骨档案的出土为在近代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3、金石档案。
(1)金文档案。
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又常称钟鼎文为金文。钟鼎彝器中作为记事和凭信的金文,无疑具有古代档案的性质,所以在档案学上称为金文档案。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种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金文档案的极盛时期是在西周,是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不是国家机关办理事务的产物,因此不是王朝的政务文书,是王和各级奴隶主的传家宝,即保存于家族后宗庙的重要记录。是西周重要文书和事件的记事材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郭沫若据此得出了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结论。因此他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史的绝好资料,那所记录的是当时社会的史实。这儿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也还没有什么牵强附会的注疏的麻烦,我们可以短刀直入地便看定一个社会的真实相,而且还可借以判明以前的石料一多半都是虚伪,我们让这些青铜器来说出它们所创生的时代。”因此,论其真实性,则比《尚书》高出一筹。
(2)石刻档案。
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等原因,在中国曾有一段石刻比较流行的时期,其中有些可称为石刻档案。据有关资料记载,石刻档案大兴是秦代档案的特点之一,是铭刻在石材上的公务文书或书史记事。具有公务文书的性质和原始记事性质,即不仅要立碑示众,具有公布性,且传世久远,世代长存。我国历史上属“国之大政,史之大支”都要刻石记载,刻石分散在我国广大幅员上,遍地皆有,可谓“游山如读史”。
4、简牍档案。
金石档案虽然坚固耐久,但其载体比较笨重,制造铭刻也比较费工,且不便传递,所以自商周直至东晋时期,特别是从周代到汉代1000余年间,多用竹片、木板撰写文书。书于竹片的称为竹简,写在木板上的称为木牍,统称简牍档案。简牍编连在一起称为册,所以又称为简册档案。现存的简册档案由《汤誓》、《盘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
5、缣帛档案。
缣书、帛书几乎与简牍同时产生。据有关专家推测,帛书可能与典册一样,在殷商时期已经有之,单迄今未见实物。现代保存下来的缣帛档案,有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书于战国时代的古文书。
6、纸质档案。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于纸的发明和社会的发展,文件的书写材料逐渐为纸张所代替,形成了大量的纸质档案。纸张的广泛利用,不仅促进了汉字的演变,而且促进了祖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对文书、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虽然从汉代就发明了纸张,但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地纸书取代简帛文书,却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东汉时已经开始用纸张书写文件,魏晋以后纸质文件逐渐增多,但官府公文仍以简为主。到东晋末叶,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晋自立,下令公文全部用纸书写。他在诏令中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纸质档案大量产生。
7、现代载体档案。
人类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1839年摄影技术的诞生,之后电影、唱片、录音、录像等也相继问世。人类获得了出文字以外可以直接用照相、录音、录像来积累和保存历史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已经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产生了与文字档案并行、载体形式特殊的声像档案,因此声像档案也成为了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保存于中央戏剧学院档案室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7月17日接见新疆民族班学生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该校历史的见证。自1946年2月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伴随着其各项功能的日趋完善,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在增加,如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图形处理等等,计算机月普及,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就越多,而电子文件的产生则是增加新的档案形式的形成,即为电子档案又称为机读档案或数字式档案,该档案全部信息是以数字式代码加以储存的,信息的编码与解码过程都是由计算机完成,利用时序借助计算机等机器设备转换成原有的文字或图形形态。随着现代载体档案的产生,档案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姿多彩。
总之,人类历史的发展,包括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的形成,文字的产生都不是一天发生的。而档案的形式从陶文到现代载体,同样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同时也见证的人类文明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2003
[2]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陈军(1986-),男,湖北丹江口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助理馆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档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