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文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是反馈调控,教学交流的首要方法。本文试从总结的两个注意点来阐述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关键词】原则性;艺术性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启人心智,同时又不失科学性和原则性,只有将原则与艺术相结合,才能提高提问的效率。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原则性
1.以点带面,针对性原则。
“面”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一节课的内容,“点”就是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法,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如针对压力概念的理解,为了突破压力和重力相混淆的模糊观念,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粉笔盒压在桌面上的力与桌面有什么关系?手按图钉帽的力与钉帽表面的关系?重物压在输送带上的力与输送带表面的关系?让学生讨论,再归纳总结,三个力的方向都与支承物体表面垂直,从而引入压力的概念,说明压力不一定是物体的重力产生的。
2.面向全体,适度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室内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高智能高度”进行设问,难易适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而且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学习液体压强计算时,当推出公式p=ρgh时,就可提问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因为可以直接从公式看出,学生敢于回答,教师再进一步发问:“这与上节课研究液体压强特点和规律是否相符?”从而加深对公式的了解,加深记忆,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因此教学提问要考虑问题思考价值,同时也不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简明扼要,最优化原则。
提问时要言简意明,忌过于空泛,提问过多成了喧宾夺主,浪费了教学时间。
在精简问题的同时,要考虑问题要有集体教学的“合”,又有分类指导的“分”,兼具了“集体教学”、“复成教学”、“个别辅导”的优点,整体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再提问:“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提问下,深入思考,得出结论,随后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达到最优层次。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的艺术性
教师提出问题具有科学性、原则性的同时,也不能呆板,一成不变,要问得有技巧、有艺术,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质的效果。
1.悬问。
悬问这是教学中最经常采取的提问方式,一般用于引入课题,通过设疑,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情境,现在初中物理课程的章节前一般都有课前“?”,例如:讲机械运动的相对静止内容时,让学生阅读课前“?”,然后提出“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利抓住德国子弹呢?”这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引起学生急于追根寻底探明原因,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的学习状态中。
2.曲问。
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角度,问此意在彼,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后,这时教师可总结提问:“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几种可能的条件”,再进一步设问: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其发动机是开启,还是关闭的?为什么?这种转弯提问方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敏性。
3.逆问。
逆问是教师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相对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讨论,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讲到液体压强p=ρgh的应用时,也可从如图设问:两个相同容器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种液体,液面到底部的深度相同,则它们对底部的压强一样大,对吗?然后引发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老师加以总结、统一认识:液体的压强不仅与深度有关,还与液体密度有关。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在遵循以上的原则性和艺术性下,为了使学生的探索、思考和建构更有效、更高效,教师在提问时,应与所设置的情景完美地结合,并应适时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通过精心设置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探究规律,纠正错误,完善认识,优化认识结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