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似懂”的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2015-05-22 19:39舒文成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体思维数学

舒文成

【中图分类号】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48-01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学生向老师诉说如下的困惑:为什么我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当天的作业也能应付,可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做不出来了,考试时也不能做出来,但经旁人一提示就能解出;或者自己以为解答正确,其实结果却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其原因人们往往只从复习巩固没作好,练习得不够等方面查找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的“懂”是一种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全,浮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似懂”,而没有做到深入,全面的“真懂”,下面就“似懂”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形成“似懂”的原因

形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似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从教的方面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缺少深入研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全面的了解。教学中未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满堂灌。造成学生的“懂”仅停留在“听”的层面上,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学的方面看,是学生具有依赖心理,未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爱动脑筋,不能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记忆不求活,理解不求深,辨析不求详,不重视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不重视对发现过程的反思等。

从数学学习过程看,数学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联系非常紧凑,如果在知识上有缺陷或能力有所不及,要真正懂得后面的知识是不太可能的。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学生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似懂非懂”是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教师不必惊慌失措、急于求成,关键是分析原因,正确引导,循循善诱,使学生走出困境。

二、解决“似懂”的对策

1.落实主体地位,创造“真懂”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把新知識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故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形成“真懂”的重要途径,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已任的教育观念,打破“教”一统天下、“学”难以立足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的积极性,通过设置情境,启动思维,引发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索、猜想,以学生的探索为主线,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2.完善知识结构,奠定“真懂”基础

学生对知识与经验的获取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依托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生“真懂”的重要环节。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复习提高、深化拓展,使原有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指导学习方法,提供“真懂”钥匙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数学的策略,不仅是当代数学教学的精髓,更是学生能达到“真懂”的突破口。

(1)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方法

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方法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应当针对教学的每个环节,制订具体的操作模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要有计划性和约束性。如“怎样记课堂笔记”,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专心听、勤于思、认真记”,切忌只听不记或只记不听。“听”是基础,“记”是手段。笔记要简明扼要,有选择性。着重记老师讲的要点、提纲、归纳、补充及老师对概念、定理阐述中的见解和题解分析的思路点拨等;记自己没有听懂的知识点、疑难处及突现的灵感等;记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及通过课后的整理和钻研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参与教学过程,学会思维方法

数学能够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感受,才能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打开“真懂”的一把“万能”钥匙。教学中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把教学过程的表演舞台真正地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使学生思维的闸门大开,创造力迸发,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挖掘。

总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人都会遇到似懂非懂的现象,值得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去深入地研究。我认为形成“似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方面的原因。解决“似懂”的对策,首先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懂”。

猜你喜欢
主体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