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淇
【摘要】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即幼儿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一直是幼教工作者探索的话题之一。本文以“面粉”的主题项目为例,提供了不同的主题资料,创建了探索区域项目,分析处理主题项目中出现的各类疑问,感受探究的魅力,进而激发幼儿的认知意识。
【关键词】面粉 主题项目 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15-02
一、构建安全探索的背景环境
有关研究发现,就幼儿心理历程而言,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从一岁多喜欢提问题,在四岁到五岁是顶峰时期。关于这个时间段的特点是探索目的、背景与结论相互的联系,也就是关于原因的提问。幼儿在幼年时期没有形成自我观念,教师需要指引与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提供给幼儿一个安全积极的背景环境,分析掌握幼儿的行为方向,激发幼儿的开拓性和发展性,进而改善幼儿的科学探索素质。
1.给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和环境
在探索项目中,教师需要正确指引幼儿采取发问、猜想、证明及讨论等手段来进行科学探索,特别要注重激发幼儿对答案的想象力,提前规划探究手段以及证明方法。为幼儿创建探索的氛围,让幼儿在其中提升能力和培养素质。
活动一:五彩的面粉
在点心时间,我提问“五彩面粉从何而来”。在探讨交流过程中,我提供了不同的工具,如小锤子、石磨等,鼓励孩子们自己尝试一下,分别发表各自的看法。孩子们经过亲身体验给出了石磨是最佳的工具,很容易获取面粉,同时发现面粉颜色各异是因为谷物种类的多样化。
幼儿的心理特征导致直接感受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即说的是幼儿的思维特征倾向于心理学研究的“转导推理”。而这种推理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因而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提问,然后指引其采取实验的方式来判断猜想的正确性与否,一方面保护其想象力,创建了安全的探索环境,另一方面激发幼儿积极探究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2.提倡并推动幼儿在项目中的讨论和沟通
孩子们相互的讨论和沟通,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是孩子们进行深层探究的催动因子,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其讨论的关键信息,支持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历大胆猜测、思考并证明,最后处理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研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其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活动二:为什么馒头中有小孔
在关于“面粉”的主题项目中,孩子们对馒头小孔的交流比较积极。教师并未说明哪一个孩子的猜测是对是错,仅仅是听取孩子们的交流。在孩子们向教师投去疑惑的目光,意味着教师需要做出解答了。针对馒头发酵,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解说,孩子们难以接受而且可能超出大部分孩子的理解范围;同时为了遵循新型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指引孩子们主动进行科学探索,进而解决问题。因而我逐步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研究,首先我给孩子们简单解释了发酵的含义,之后进行了一次馒头制作,经过仔细观察,再通过孩子们之间讨论,最后总结出:因为制作馒头时需要发酵,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气体,而气体又被包在里面无法溢出,就形成了许多的小气孔。最终得出结论馒头中的小孔是它的好朋友——发酵粉造成的,孩子们听后都明白了。
在孩子们针对某个现象讨论不止时,此时的教育是最有效的,这是由于孩子们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主要依靠其求知的强烈程度,讨论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这种求知欲望就是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根本推动因子。教师们需要掌握好这种教育机会,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指引孩子们通过科学的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二、保证引出探索材料的充足性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对孩子们而言,探索材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积极进行科学探索,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初步框架。
活动三:制作小型饼干
教师将混合了不同材料的面粉分次发给孩子,主要是为了指引孩子们自己通过实验,意识到不同材料的功能。孩子们不单单自己品尝,还要将自制的小饼干带给父母品尝,不少孩子甚至自己在家里教父母制作。
这次主题项目中,教师不再作为监督人,不是一步一步地指导孩子们如何制作,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饼干制作中去,适当地指引孩子们,提倡孩子们自主制作饼干。其关键是注重孩子们科学探索的本质,耐心听取孩子们的谈论,细心观察孩子们细小的心理变化,进而发现孩子们的真实需求以及实际能力,指引孩子们不断发展进步。指引并鼓励,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积极的背景环境,激发孩子的开拓性和发展性,分析掌握孩子的行为方向,进而改善孩子的科学探索素质。
三、指引幼儿享受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幼儿时期,孩子们学习探究能力比较局限,尽管观察到了某种现象,也没有能力自主处理,这时教师应当发挥其指引及启发的作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启发指引是激发孩子们积极探索的主要手段,教师采取发问的方式,指引孩子们发现现象,探索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四:面粉如何变成面团?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按照教师的指引,亲自摸一下、捏一下面粉,感受其状态后,通过往里面慢慢注水制作面团。孩子们边注水边制作面团,最终孩子们发现自己制作的面团不如教师的那样。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并未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共同探讨面粉不成型的因素。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亲自感受,采取科学手段处理问题,启发指引孩子们自主解决疑惑,从而感受到真正成功的喜悦;在刺激孩子们求知欲时,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增强了孩子们科学探究各方面的水平。
四、不同形式的探索主题,激发幼儿认知意识的创建
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是幼儿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起跑线,不同形式的探索主题,能够推动孩子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不一样点心》的生活区域,是根据幼儿们的心理特点及爱好,专门为孩子们创造的。在这个区域摆放的都是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点心制作工具,如不同造型的点心模具、电烤箱、蒸锅等,孩子们和教师一起将收集的工具进行分类与使用,从而加强对不同形式工具的了解和使用。
不同形式的探索主题,一方面促进孩子们的感官认识,另一方面保证在自身参与时,构建认知框架,体验劳动与成功带来的乐趣。
有学者曾说过,教师对于学生是启发与指引的作用,不能仅仅告诉孩子们答案或者简单明了地指出错误。教师需要相信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本领,保持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尊重孩子们,鼓励其科学探索的积极性,支持对任何现象的求知欲,强调亲自动手的重要性,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结合正确的教育手段,提高孩子们科学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质,促进孩子们全方位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在每一次的主题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幼儿在幼年时期没有形成自我观念,教师需要指引与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在这段时期,教师只有加以指引并鼓励,提供一个安全积极的背景环境,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分析掌握幼儿的行为方向,才能激发幼儿的开拓精神和发展性思维,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杨,盛群力. 运用“超级三教学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年06期
[2] 格日乐. 浅议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年07期
[3] 曹维青.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 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8年05期
[4] 潘薇. 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9年01期
[5] 何亚柳. 科学领域中幼儿提问的特点及教师回应策略[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3期
[6] 洪英.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环境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