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无为而治与互动式管理

2015-05-22 05:33黄煌
智富时代 2015年3期
关键词:无为儒家

黄煌

【摘 要】儒家的“以正治国”的基本思路是:良政起于领导人的“正己”。全程互动式管理应当遵循同样的机制,做到“正己—正人”,在保证权力正当性的基础上,做好道德的引导工作,通过上行下效,打造团结一心、充满活力的现代组织。

【关键词】儒家;无为;全程互动

《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礼记·礼运》也谈到“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可见儒家对于“无为而治”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儒家认为无为而治有一套互动机制,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极致的管理就像风与草的互动一样,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全程互动式管理启发很大,因为有效的互动式需要儒家式的道德引导的。

一、“为丽乎正”:权力之导向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指出的,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基础。全程互动式管理也不例外,可以采用儒家的“仁政”具有的“道德—权力”结构。也即:权力以道德为导向,呈现出“伦理的政治”的形态。其中,“伦理偏向于以个人为基础,其原始内涵为德性,而管理则是以组织群体为基础,其原始内涵为权力”[1]。

任何职位都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的权力来源,互动式管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南面”在古代主要代表“君位”,因此“南面”之“正”首先是“位”之“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八》在解释“无为而治”时指出“正”代表天授君权,说“政所以自恭敬而居天位,正南面而已也”。这里的“正南面”表示“居天位”,显示着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宋代张栻《癸巳论语解·卷八》也说“正南面云者,犹云以是居正位而已”。可见,儒家的“正”常用以表达帝王政权的正当性,并认为政治权力是天赋予的。孔子强调权力配置及权力运作要正当,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视为“正”的表现。《孟子·尽心上》指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把“中正”看作权力的重要导向。可见互动式管理应当采用中庸的原则,适时作出适当的决策,可以说互动就是决策。

互动式管理除了要有合理的权力基础,还应当要求领导者以德服人。蔡节《论语集说·卷八》指出“正”就是以德配天,“恭已正南面,言德容之盛,无愧于居天子之正位也”。由此可见,儒家对于“位”之“正”的强调实质上就是对于“德”之“正”的强调。宋代周敦颐从《周易·离卦》出发分析儒家“无为而治”,认为“正”代表“为丽乎正,以明继明”,也就是“无为而治”依附于中正之道才能延续光明美丽。面对“天下无道”的“失德”状况,儒家出于知识自身的权力,反复强调“道”、“德”的真实内涵,而“政者正也”同样体现了儒家循名责实的“正名”意向。在儒家看来,“名”之“正”即已包含“名实相符”,从该学派从“德治”立场出发,将“德”与“正”视为一体,且“德”侧重于理念,而“正”侧重于实践。

二、“守柔不变”:权力之属性

在儒家看来,“无为而治”要体现内外之德,只有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才能把工作做好,其首要工作就是“恭己”。这种内在的修为同时也能给权力以适当的约束和积极的导向,表现为南面之“正”。对于这一点前人解释得很多,如“夫舜何必有为哉,但恭敬已身,正南面向明而已”(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五》);“正南面云者,犹云以是居正位而已。”(张栻:《癸巳论语解·卷八》)可见,儒家强调“南面”之“正”,在“正位”的基础上讲求道德。

在原始儒家视域中,“南面”更多偏向于“王道”,其具体表现是:不用强制的刑罚和手段去压制百姓,而要以德服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王道”政治因其宽仁的基调和反战的精神,具有“无为”意味。张骏翚指出在文化取向上,“王道”与“隐逸”有契合之处。[2]这也从侧面说明“王道”思想的兼容性,可以包涵“无为而治”。

在先秦语境下“以正治国”与“无为而治”的政治模式多有交叉。这在道家与儒家对于“无为”话题的讨论中都显而易见。鲁国大夫李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而《老子·五十七章》也有“以正治国……我好静,而民自正”[3]的说法。二者的区分就在于前者主张上行下效,其内在进路是领导者“正己正人”,属于自上而下的秩序引入(“正己正人”、“风行草偃”);后者主张万物自化,其内在理路是民众的自管理,属于自下而上的回归自然(“万物将自化”)。简单说来说来,道家主张“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而儒家之“正”则以仁、礼为要。

与道家的看法不同,“正”在儒家看来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理则,同时也是一种修身的标准。通过君王身体力行地表现“正”的价值理念,则形而上之“正”就落实于君王的身体,表现为君王的一举一动,成为具体的价值践履。儒家主张“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导之”(《成之闻之》)的“正人”思想,很多出土文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唐虞之道》强调:“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4]《尊德义》说:“为政者教导之,取先。”[5]郭店楚墓竹简还举“上好物”的例子,“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行。上好此物也,下必有甚焉者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缁衣》)[6]。

“正”是人类关于恰当、应然和秩序的价值理想,虽然因文化、立场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但其正常、正确、正义的积极取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正”在中国文化中涉及“心—身”、“名—实”、“己—人”、“伦理—政治”、“天—人”等彼此相关的思维结构,对于先秦诸学派来说都是重要的概念。从“治道”的角度看,“正”主要是一个关于“自我—他人”的管理命题。管理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收摄于“自我”是“无为而治”必然会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论证直接关涉“无为而治”何以可能。儒家思考“正己正人”,得出了“恭己正南面”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结论。

三、“本德性天理以兴发大用”

全程互动式管理可以遵循儒家“以正治国”的基本思路:良政起于领导人的“正己”,只要做好道德和行为的楷模,就能够对下属和民众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论语·颜渊》载孔子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中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可见,一个领导者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其个人的性情、喜好、德行,也是其推行之政治的象征。萧公权先生认为:“修身以正人,实为事至简,收效至速,成功至伟之治术。苟能用之,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政平刑措,指日可期。” [7]也就是说“修身以正人”恰是儒家“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为政者要从自身的一举一动做起。儒家自一己之“正”说政治,却又是极无私的,这正是“无为”的表现。宋代张九成《横浦集·孟子拾遗》载“圣人无私心,以天下为心……使主有私心,则忘天下矣”。“忘天下”就是“无为”于天下。牟宗三先生指出,“儒家亦可说‘无为而无不为,但此语之意义与说此语之根据,与道家不同。‘无为”是遮拨私意私智之为,‘无不为是本德性天理以兴发大用”,因此最有根基,最有力量,不会枯萎。[8]

【参考文献】

[1]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再版自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骏翚.试论王霸政治追求及其对隐逸文化系统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8]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33页.

猜你喜欢
无为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无为”的负利率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