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
“1973年10月10日,白宫的东厅里正在颁发美国国家科学奖。11位领奖科学家排成一队,卡尔·杰拉西站在头一个。他在类固醇激素及医药化学方面的研究——口服避孕药,为控制人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尼克松把奖杯交到他手里时,想用‘大学橄榄球年度大赛跟他套磁,杰拉西板着脸没吭声。上百个摄像机镜头见证了之后的五秒钟冷场,最后尼克松说:‘你知道,我在惠蒂尔学院从来不选化学。因为我在中学就从来没搞懂化学。当天的《旧金山观察报》随后发文——‘尼克松给敌人颁奖。”
二十多年后的1999年,正值新千年到来之际,英国《泰晤士报》评选出了“一千年里最具影响力的三十位大人物”,杰拉西是其中之一,而且也是当时唯一一位在世的人。
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合成化学家,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是一位有出版作品的作家,还是一位成功艺术家的聚居地的创建者。
躲不开的避孕药
《蒙娜丽莎》总是跟达芬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谈及巴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而卡尔·杰拉西的名字则和口服避孕药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是避孕药的成功研制成就了杰拉西,是避孕药这项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化学家,不过当他晚年时,最不想提及的就是有关于避孕药的事情。因为这项研究成果不仅给他带来了荣誉和光环,同时也给他带了“是非”。
20世纪中期,人们已经非常了解“天然避孕药”——雌激素孕酮。女性在怀孕期间不会再受精,是因为孕酮在这期间为维持合适的子宫环境而阻止其排卵。不过孕酮这种天然激素口服时只能显示出微弱的活性,必须每天注射才能维持活性,故而孕酮更多被用来治疗月经失调或者偶尔用来缓解某些类型的流产。
1950年,杰拉西的婚外情人意外怀孕,因此他和妻子的关系也跌到冰点。随后,他选择离开美国,南下墨西哥,并在1951年,和他的团队首次合成了炔诺酮,这成为现代口服避孕药的关键成分。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由此被人工合成。
杰拉西把口服避孕药称为Pill,而日本等传统社会更倾向于称之为月经调节药。Pill不仅给杰拉西带来了美国科技成就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奖”,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他从一个被关在实验室里、与世隔绝的“死板”科学家,转变为一位更加关注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者。1969年,杰拉西提交了一篇有关公共政策的文章,阐述了美国避孕研究对于全球产生的影响。1970年,他又发表了一篇关于避孕药的可行性的文章。“这两个公共政策文章使我相信,是政治而不是科学,将对人类未来的节育发挥主导作用。”他写道。
但外人并没有注意到Pill出现后给杰拉西带来的这些变化,人们更多的关注点还是Pill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反对Pill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避孕药令性滥交行为更加的肆无忌惮,它是通奸、出轨和婚姻破裂的罪魁祸首,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毒害,女权主义者更是以口服避孕药为耻。同时社会各界也十分质疑长期服药是否会给人身体带来副作用。
Pill的支持者则认为这种药物来得太晚了,古往今来的人类,因为无法避免怀孕,早已受尽苦楚。
他们举出了许多从古至今的例子,借此为避孕药的重要性做辩护。他们认为避孕的历史几乎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早在公元2世纪,希腊就有一名医生,他建议同房后女性反复跳跃7次以避孕。欧洲的妇女则采用“更可靠的方法”——医生鼓励她们半夜里来回推4次磨。
无疑,性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生理需求。曾经有一本传记文学书中说道,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飞机轰炸欧洲的许多城市,居民都躲到防空洞里,不久之后,就会有未婚女子怀孕的情况出现。《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项统计显示,“1939年至1945年在英国出生的530万婴儿中,1/3是私生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国大兵留下的。”那时,这些私生子成为了战争的“副产品”……
不论是口服避孕药的支持方还是反对方,他们的意见都有各自的立场。我们试着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口服避孕药的诞生,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难以预计,它将男女从生育的重担之中解放了出来,对于整个社会以及人类繁衍方式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也正如杰拉西所说:“即使没有避孕药的存在,嬉皮士文化、摇滚和妇女解放运动也引发了一场革命,而一个确定药效的药品,可以减少意外怀孕和堕胎几率……”
尽管有宗教团体、保守派和其他人士的反对,口服避孕药仍在1860年5月9日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并被推向市场。
在强烈希望避免不必要怀孕而又没有可用的节育手段的女性中间,口服避孕药得到了迅速推广,医生的诊所和药房顿时门庭若市。口服避孕药被批准上市后的两年内,有120万美国女性使用了口服避孕药。
杰拉西在逝世4个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已经厌倦再谈及避孕药的事情”,更希望以作家的身份与他人探讨文学。恐怕还是因为他厌倦了避孕药给他带来的是是非非吧。
杰拉西曾写过一本名为《避孕药的是是非非》的自传,既然是自传为什么一定要以他人生中的“避孕药”这一部分作为全书的题目?在自传里他专门列了两章分别写“20岁的Pill”和“40岁的Pill”。可以看出,避孕药在他眼里从一种纯粹的科学成果慢慢转变成一种包含更多社会和政治因素的产品。杰拉西不承认他发明的避孕药为性解放运动推波助澜,但他愿意强调的是他的发明解放了女性,让女性有了生育和不生育的选择权利。他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是想要的孩子。”对于女性主义者抨击他把避孕的义务只交给了女性,他觉得自己冤枉,他自称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别人称他是“避孕药之父”,他却更愿意自称为“避孕药之母”。
Pill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1世纪,“正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给很多物理学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一样——一个晚上就把象牙塔里的学者变成被其研究工作的社会作用所玷污的人——1951年10月15日Pill在墨西哥城我们的实验室里的化学诞生,也是我越来越专注于这种社会探究的社会衍生物。我的科学工作和兴趣不限于人类节育。”
我是作家
杰拉西认为,人都会“为想要阅读自己讣文的想法而着迷”。他也承认自己经常幻想自己是只苍蝇,趴在讣文作家办公室的墙上,看着他死后的事情。但同时,他又雄心勃勃,希望成为“斯坦福大学第一个不退休的百岁教授。”
除了避孕药之外,杰拉西还是其他多项专利的发明者。他发表了1200多篇论文,是史上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化学家之一。1952年他首次接受了韦恩大学化学教授的职位7年后他又成了斯坦福大学的化学教授。
他获得“千年最有影响力的三十位大人物”这一称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发明了一种能够控制昆虫繁殖的新型杀虫剂。与避孕药的研制相比,控制昆虫“吃药”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你是怎么让蟑螂吃药的?”
就在大家认为杰拉西会向化学家的顶峰迈进时,他在晚年却180度大转弯,投身文学创作,从此乐此不疲地奋斗在他的第二事业上。
是什么令杰拉西在晚年兴趣突然转变?因为爱情。
经历了两段以离婚告终的婚姻之后,1977年,杰拉西与斯坦福大学的同事、文学系教授黛安·米德尔坠入了爱河。“我发现我们虽然同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但我们仿佛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杰拉西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他如此为米德尔着迷。
1983年的一天,在杰拉西还沉浸在这着迷的爱恋中时,他被甩了,4年的恋爱关系就这样瞬间化作乌有。那时候的杰拉西已经是名满世界的化学家和坐拥千亩豪宅的富翁。米德尔只是给他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自己爱上了另一个男人。
当杰拉西得知,米德尔爱上了一位“东海岸的作家”时,他自问难道作家就比化学家有魅力吗?杰拉西开始了“报复”。他将自己的一腔愤怒、失意都发泄到了诗歌和小说里,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
杰拉西用1年的时间将他与米德尔苦涩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本小说。他炫耀似地将手稿寄给米德尔。很快,杰拉西收到了米德尔送来的鲜花和字条,询问两人是否可以复合。另外,米德尔还表示,如果杰拉西不将这本小说公开发表,她将嫁给他。
1985年,两人结婚。米德尔劝说杰拉西考虑写作,并可以将自己所熟悉的科学领域作为写作的主题,“自此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杰拉西曾说道。1986年,杰拉西干脆终止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写作。
不过,杰拉西也曾表示,之所以涉足文学创作,是因为文学是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完全不同的智力活动。他出版了被自己称为“幻想中的科学”的《诺贝尔的囚徒》《坎特的困境》《布尔巴基的赌局》《NO》等5部小说和《完美的误解》《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与霍夫曼合写)、《领唱者的窘境》3部剧本,以及个人自传《避孕药的是是非非:杰拉西自传》。
他一直致力于用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科学家的认识,对科学界的思考。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避孕药的是是非非:杰拉西自传》应该是最引人注意的一本。
很多人认为杰拉西的文章中具有鲜明的“部落意识”,也就是说,杰拉西自传的精彩在于,此书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自传,因为作者长达50 多年的科学研究只占了少数几章的篇幅,其他的则是其生活、家庭和思想的回顾。作者自问自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什么鼓舞他公开披露这些回忆,杰拉西认为在文学中,自我暴露可以吸引广大隐私窥探者,而暴露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出现。。
杰拉西一共出版了20多本小说和戏剧剧本,他将自己的小说形容为“科学小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小说类型,主要涉及科学和它所引发的“部落文化”,以及所导致的困境。为了让大众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类题材,杰拉西又发展出了“科学戏剧”,探讨了科学之中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将性与人类繁衍分割之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2007年米德尔因癌症逝世。逝世前,米德尔对杰拉西说,“化学家,你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无趣过。”
“当我第一次想到把自传比作瑞士硬干酪时,我认为它尽管有一点土但是切题的。但是现在,当我寻求我自己传记的结束和标题时,我所见到的是漏洞——无数被我排除在外的小事件,它们虽然随时可见,但却能表露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填补自传中的空隙无异于填满瑞士硬干酪的孔洞。我的记忆、我的羞耻感和我剩余的判断力留给我的一切,都宣称我提供的填充物都是假的……我的自传中的这些空隙,尽管它们很大,因此却更诚实,是我本性的更真实反映。弗洛伊德的洞见非常适用:潜意识通过日常语言中的空隙来表达。读者一定会从我的散文中总结出我没有意识到的情报……”
——卡尔·杰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