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2015-05-21 03:30李晓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李晓红

【摘 要】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而努力探索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动中学数学,在用中学数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而努力探索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动中学数学,在用中学数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针对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上好实践活动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注重活动课的“趣”

对于小孩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活动课的题目和内容都比较新颖、有趣,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依据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有情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活动,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割、补、拼的方法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公式吗?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学生用剪的方法学把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操作过程中,我允许学生互议互帮,自己巡视指导,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探索推导过程,这过程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看,他们学的很积极,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范围里都参与了图形的剪拼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互补,有的学生想象丰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小助手能力强,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这些都是分组的依据,更是他们的优点,提高动手参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活动课的“活”

小学数学每一册教材都已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给我们上好实践活动课创造了条件。但对教材,要灵活运用,可用多种形式来组织活动,把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与全班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做、脑想,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发展能力,体验成功感。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4,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多种1/4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在这里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

三、注重活动课的“动”

实践活动课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受学生的欢迎。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所以要非常重视学生在“动”中学习。组织形式上得让学生能“动”,过程设计上激励学生爱“动”,教师指导上启发学生会“动”。如二年级的“有趣的七巧板”中,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付七巧板,先摆一个正方形,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用了哪些图形,再要求学生试着用七巧板在白纸上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摆七巧板不像其他的数学内容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它完全凭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要求学生参照某种图形来摆,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的能力经常是出乎老师的意料的。他们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小船、金鱼、台灯……一个个都不甘落后,也不愿意一味的参照别人的摆法,趴在桌子上人真的摆着,有的学生摆出后,甚至还在白纸上用水彩笔画出了背景,比如小草、流水、天空等,摆图成了作画。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处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符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达到了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的目的,同事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活动课的“放”

在实践活动课中,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旋律。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的事物,获取直接经验,从而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设计了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建《沙坑》:1.布置任务: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跳远沙坑,请你们思考: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后拿出一个较好的实施方案。2.实践探究:学生分小组在操场上实地观察、探讨、制定方案、测量、计算相关数据。3.汇报交流:学生根据现场情况,分析研究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如:沙池建多大(占地面积)?它的长、宽、深各是多少?挖沙坑的土有多少?怎么处理?在沙坑挖好后四周用砖砌上,要多少砖?在沙坑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一共需多少水泥?填满这个沙坑要准备多少黄沙?等等。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现场观察、测量、相互交流探究均能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使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有了现实的依据,又可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综合、灵活地运用,同时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深切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在实践活动课中,灵活的运用“趣”、“活”、“动”、“放”,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活动中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为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真正亲近教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学到自己所需的数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我们爱数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