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法

2015-05-21 17:43孙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历史教学

孙薇

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历史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首先,历史教学的单向性,即老师垄断课堂,只考虑教师怎样把课本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忽视了学生,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次,传统的历史考试强调的是历史课本基础知识的简单再现,于是老师主要是强制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背诵,学生的所谓“能力”就是记忆里的比拼,很难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维。但是在新课改下,主要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展示能力的培养。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尤其重要的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史料的补充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们讲到如何正确评价拿破伦时,要将拿破伦颁布的《民法典》及拿破伦的对外战争的性质,等方面来补充史料,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正确分析拿破伦一生的“功与过”,从而突破本节课的这一教学重难点。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同样在讲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时,应该尤其对百家争鸣时期的社会背景做出补充,孔子等人的身份背景,墨子所代表的阶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劳记墨子兼爱这一思想的来源及实质。

另外,历史教学与其他几门科目息息相关,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做一些材料题时,要多次遇到关于文言文的内容,如何翻译找重点词便与语文密不可分。还有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时,《诗经》《离骚》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人,都与语文相关,可以适当的引入历史教学中。而且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明确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如唯物史观等,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二)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对历史的深入认识主要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几个方面入手。

如分析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时,则应挖掘出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的结果,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小国日本打败了领土面积是其60倍的专制大国沙皇俄国,给清政府震动很大,清朝地主官僚当中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成了“预备立宪”骗局的出笼。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三)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和材料运用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课堂本质特征是要求学生活起来,这里的“活”不单单是让学生开口说话,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实现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节课里书中提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他的“仁政”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又补充了这样的材料:“孟子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一思想主张有其鲜明的进步性,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的保护环境等理念是一样的。”讲述完毕,再请学生们结合材料中孟子的观点说一说身边有哪些措施能体现这些理念。学生们畅所欲言,列举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白色饭盒;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准乱砍滥伐;大连每年都有休渔期;用过的废电池要集中回收;垃圾分类摆放等。通过这个教学材料的补充,不仅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祖先的聪明才智,更让学生意识到了身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不仅实现了课标要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更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历史教学
品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