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献声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引发的一种病毒病,农民俗称为水稻的“癌症”,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治愈。该病近几年在辽南地区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应引起重视。
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危害
水稻感染条纹叶枯病后7~10天显症,不同时期的发病症状有所差异。在水稻苗期至分蘖期,该病表现为水稻心叶出现黄白条纹,条纹间为绿色;其次表现为为假枯心病,心叶卷曲,很像螟虫为害所致,但无虫孔;还有一种表现为黄化型枯死,多在植株拔节期出现,叶片生黄色条斑,逐渐黄化枯死。其发生特点:早播田块重于迟播田块;沿海稻区重于内陆稻区;田埂杂草多的田块病情加重。该病害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稻株得病早的全株枯死,得病迟的不易抽穗或出现畸形穗,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 传播途径
该病害病原的寄主范围较广,病毒可广泛寄生在水稻、玉米、小麦、狗尾草、马唐等80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体内,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该病害的传播能力强,灰飞虱是其主要的传播介体。灰飞虱一经获毒,病毒便能够在体内增殖,并能经卵传给后代,借助灰飞虱的繁殖和迁移,病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全年可形成3~4个危害高峰。一个稻区发病,如条件适宜,会很快传播蔓延,造成大面积严重危害。
3 普兰店市近几年的发病情况
水稻条纹叶枯病过去在辽南乃至普兰店市水稻产区只有零星发生,未造成水稻严重减产。2006年由于受周边地区影响,普兰店市的水稻发病面积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近4万亩不同程度遭受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发病地块平均每亩减产4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达到75%以上,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2007年开始我们着重加强了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通过借鉴外地区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控措施,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4 普兰店地区防控措施
对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控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4.1 监测预警
在全市建立长期的灰飞虱监测预警机制,适时发布灰飞虱发生趋势预报,抓住适期搞好灰飞虱防治,从而有效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灰飞虱是唯一能在辽南地区越冬的飞虱种类,首先要做好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冬后存活情况调查,在水稻秧田期每3天进行1次网捕,插秧后至分蘖末期每3天调查1次,拔节至孕穗期每5天调查1次,遇大风暴雨天气随时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灰飞虱的迁飞情况、成若虫量、卵量及孵化情况,及时准确掌握田间灰飞虱消长动态,从而确定防治适期。
4.2 综合防治
4.2.1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增加有机肥,适当控制化肥用量,注意增施磷钾肥,促使水稻健壮生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着重清除稻田及周边杂草。杂草是灰飞虱寄生的重要场所,要加大对水稻秧田及本田周围杂草的铲除力度。清除灰飞虱生存环境,截断寄生链,减轻发病。
4.2.2 化学防治 秧田期。秧田期防治灰飞虱是控制前期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在5月上中旬,秧苗床揭膜后应立即用药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20~30克混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对水40~45公斤喷雾,隔7天视虫情开展第2次防治。移栽前2~3天喷1次药,做到带药移栽。
本田期。要适期搞好防治。大连地区6月中旬是越冬代灰飞虱迁移的高峰期,6月下旬是二代若虫发生高峰期,此时正值水稻分蘖阶段,是本田灰飞虱防治的关键期。防治药剂可用5%锐劲特30~40毫升或10%吡虫啉40~50克或25%扑虱灵(优乐得)50克,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防治药剂要注意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在水稻拔节后,再根据灰飞虱繁殖和迁飞情况,结合水稻其他病虫害的防治进行适时用药。
重点根治。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该趁早拔除,同时喷施400~600倍液的病毒A或用2%菌克毒克300毫升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使一些虽已感病但还没有表现症状的稻株推迟发病,并减轻发病程度。
注意事项。药剂防治灰飞虱要在发生初期用药,才能确保防治效果。施药时,田间需要保持3~5厘米水层,药液量要打足、喷匀,尽量喷到稻丛基部。总之,在灰飞虱的防治上,要重点抓好3个环节:即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实行统防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