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5-21 22:50:32刘中杰杨晶
新农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孢菌叶斑病感病

刘中杰 杨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俗称黄叶病,是近年来辽宁地区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 症状

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病斑大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抗病品种病斑小,感病品种病斑大,有时多个病斑可汇合成片,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病斑,造成叶片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该病与玉米北方炭疽病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分,必要时需要进行镜检。

2 病原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黑霉病,病原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和不等弯孢霉(C.inaeguaci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暗色菌科,弯孢霉属。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秸秆和病叶所带病原菌是第2年玉米田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侵染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病菌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该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很易感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高温、高湿病害。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植株的抗病性下降,而此时正值辽宁地区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由于该病害完成1 次侵染循环时间较短,短期内病原菌可急剧增加,如遇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导致病害田间流行。生产上使用的玉米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以黄早4为亲本的品种较为感病,丹玉16、丹玉602 等发病较重;农大108、丹玉13发病较轻。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的田块发病较重。

4 防治措施

对该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减少菌源量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辽宁地区主栽品种有丹玉69、丹玉402、丹玉405、丹玉406等品种较为抗病,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地减轻该病害的为害。另外,注重抗病资源的合理布局及轮换,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抗病品种。

4.2 减少菌源

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可减少初侵染来源。病株和病叶要进行高温堆肥或者做柴烧,不能留在田间。

4.3 加强栽培管理

最好选用有种衣剂的种子或者播种前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可以防治多种病害。适时早播,可以有效地减轻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的湿度,一般大穗型品种每亩密度在3000株为宜。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优化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配方,适当增施钾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4.4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田间发病率10%时喷药防治,常用的有效药剂有农力托、青益色、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气候条件适宜发病时1周后需要防治第二遍。

猜你喜欢
孢菌叶斑病感病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26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湖北省蔬菜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布特征
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尖镰孢菌细胞色素P45055A1与NO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大果紫檀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葡萄白粉病与几种酶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