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东
“十二五”已经过半,过去两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外需不振、内需增长趋缓、各种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中国服装行业各项指标增速放缓,大企业效益向好,中小企业面临较大压力,行业全面进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但是,全行业通过努力创新,依然实现了两个市场增长的不易成绩。服装行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行业品牌化、科技化发展均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服装行业在已有强大产品生产能力、较为健全的产业链基础上,不断寻求升级发展,向服务型和服务型品牌转型,深化企业和品牌定位、科学整合供应链、建立人才战略和激励制度、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成为这两年中国服装行业在压力下前行的注脚。
“十二五”中期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前两年,我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因为2010统计口径规上企业指标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所以这里只做2012年与2011年比较)服装企业达14501家,比2011年同期增加29.84%,完成工业总产值17302.94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2.94%,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443.92万人,比2011年同期减少1.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33.88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59%;利润总额1017.40亿元,比2011同期增长10.16%;实现内销产值12356.87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53%,出口交货值比2011年同期增长2.26%,内销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70.17%提高到2012年的73.00%;劳动生产率(按现价产值计算)达到38.98万元/人·年,比 2011年同期提高14.32%;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6.04%,比2011年同期微幅下降0.39%。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服装产量267.28亿件, 比2011年增长6.20%。
“十二五”中期技术进步情况
近年来,服装行业在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整合资源,推动服装产业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围绕增强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二次开发,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将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从生产管理向市场营销转变,从生产加工中心向技术开发中心和贸易中心转变,不断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构建新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服装行业信息化改造力度,重点发展三维立体扫描测量技术的开发及三维服装技术设计、服装CAM/CIMS技术,智能化服装电脑设计技术等,推动数字化服装机械设备的应用,提高服装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走向深入,企业通过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管理环节,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内外联系的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十二五”中期品牌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快速发展,品牌队伍日益壮大,从事自主品牌经营或为自主品牌经营服务的服装企业超过7万家,企业品牌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一批领军企业突破了单一的“制造—销售”模式,在设计研发、品牌管理、营销渠道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涌现一批优秀品牌和企业。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服装业尚处于品类为主导的品牌阶段,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向价值特征导向跨越。
另一方面,品牌的多样化,市场细分的需求差异化,从而推动品牌格局呈现多样化。品牌消费已经成为服装市场消费的主流模式,消费者与品牌供应者的关系更为密切。需求的多元化催生新的品牌发展空间和新的品牌形式。
“十二五”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情况
中国服装协会试点的产业集群目前已经达到48个,比2010年增加4个。从全国来看,产业集群的基础差距还比较大,产业集群的分布也不均衡,从试点的48 家集群来看,广东省有10个,占比为20.83%;江苏省8个,占比为16.67%;浙江省和福建省都是7个,占比为14.58%;辽宁省4个占比为8.33%;河北省3个,占比为6.25%;山东省2个占比为4.17%;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西都是1个,占比为2.08%。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近年的发展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思路清晰,供应链条日渐完备;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政策不断调整,扶持力度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普遍,更趋实用和多元化;创新出口制造模式,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自主品牌建设长足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得到重视和发展。同时,服装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集群发展还不平衡;政府的积极性还有待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远远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要素资源短缺;
在产业转移方面,“十二五”期间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出现了可喜的苗头,新时期的产业转移具有了明显的现代特征,中西部地区已经不是简单的承接东部淘汰下的落后产能,他们有规划,有目的,起点都比较高。吸收了东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并鼓励本土没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主动并入知名企业的产业链,共同规范发展。同时,国际间的转移变得更有吸引力。
“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情况
首先,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方面。目前全国服装行业拥有四个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是美尔雅集团企业技术中心、红豆集团企业技术中心、雅戈尔集团企业技术中心、七匹狼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它们的各项技术指标反映了行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真实情况,也取得了较好业绩。
其次,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取得长足进展,各主要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数都启动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虽然这些平台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各不相同,服务水平差别较大,但仍然为相当多的企业提供了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效。如福建省石狮市、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镇、广东东莞市茶山镇、河北蓉城等多个产业集群还成立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第三,标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全国服装标委会致力于拓宽功能性服装标准的覆盖范围,在变革中稳步提高功能性服装标准水平,逐步健全我国功能性服装标准体系。通过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的结合设置,全面建设我国功能性服装标准体系,不断充实我国功能性服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新兴的功能性服装产业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全国服装标委会自2008年以来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包括GB/T 1335-2008《服装号型》、GB/T 15557-2008《服装术语》、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GB/T 2660-2008《衬衫》等多项服装行业的重要标准。自2008年到2012 年10 月底,由全国服装标委会制修订的服装标准总量达到45项。按照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标准采标工作,2008年以来不同程度采用国际国外标准12项。12项采标标准中,采用ISO标准1项,美国标准3项,欧洲标准7项,日本标准1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