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霄男+王让新
摘要:
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精神动力的概念,但却非常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他的一生中,提出过很多论述精神动力的经典语句。例如,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的精神动力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对改造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发展;精神动力
中图分类号: A8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0106
精神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具有属人性。精神动力是与物质动力相区别而提出来的,指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思维、意识以及一般心理状态等的精神方面的动力因素。毛泽东社会发展精神动力思想是人类社会的无形资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毛泽东有关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为基础,以指导社会实践为目的,以期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所裨益。
一、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到根本作用的决定性力量,而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能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正确的思想意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正是因为精神力量具有能动作用,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所以人们要去关注它、研究它。
(一)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毛泽东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是物质生产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也格外重视人类精神力量的作用。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能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他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1]思想若能够发挥作用,就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也即精神动力的发挥,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然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我们党是连续打了20多年仗的党……一直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励。”[3]这里所说的“物质刺激”的“物质”,不是我们前面所谈及的、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是指诸如金钱等方面的物品。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我们的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实际运动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革命理论、历史知识以及革命精神等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由精神转化而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任何“物质”刺激都“刺激”不出来的。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精神力量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并且这种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物质没有精神,什么东西也造不出来,人们要使物质从一种状态进到另一种状态,总是要通过精神力量才能创造出来。”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动力。物质力量的发挥,需要借助人的精神力量。他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4]人是万物之长,能够利用世间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可以将自然状态的世界转变为人化世界。而在利用和转化过程中,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动力作用。
(二)物质力量的发挥需要借助人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同志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工具是客观世界的客体,人和工具都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工具是人化了的工具,工具要通过人起作用,反映的是劳动者的意志。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1]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都是精神力量,这二者与物质技术一样,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一种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动物只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没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人类可以成为万物之长。人类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文化和思想方面的需求。文化教育就是要以文化人,让文化力量内化为人的精神动力,指导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告诉群众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如何做好人。人们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反思与追问,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就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减少以至避免犯错。
人类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可以将精神需求能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人类可以将这种精神力量能动地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而在和平建设时期,人类则可以将这种精神力量能动地转化为生产力。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毛泽东这一豪言壮语振奋了华夏儿女抗击日军的精神,不管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强大,无论我国的社会基础多么的薄弱,只要有着崇高的精神,我们就一定可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上建造一个崭新的国家。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这一豪迈的宣言,将劳动人民的精神活动转变为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由理想化为了现实。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满怀深情地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6]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国际环境复杂等诸多的不利因素,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是无法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敢于面对困难、不惧怕问题,是创造物质财富、发展社会经济进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